熊淑仟
本文選取我院收治的312例青少年慢性胃炎患者,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各含156例。對照組提供慢性胃炎常規治療;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對患者加強健康教育。結束治療后,進行隨訪,調查患者的生活質量,觀察兩組的差別,進行對比分析。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一般資料:我院消化內科收治312例慢性胃炎患者,均為青少年,最短病程為0.5年,最長病程為15年,平均病程4.9年;56例小學生,136例初中生,120例高中生。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對照組:男性117例,女性39例;年齡范圍:7-19歲,平均年齡14.6歲;實驗組:男性120例,女性36例;年齡范圍:8-18歲,平均年齡15.2歲。對照組與實驗組在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資料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因而可以進行組間比較。
2.方法:對照組按消化內科治療流程,進行慢性胃炎對癥治療;實驗組在上述治療的基礎上,強化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的方法包括,提供積極的心理護理,普及疾病相關知識,并傳授相關的生活調理方法。
(1)心理護理:一般情況下,患者的病程較長,長期忍受病痛,食欲受到影響,營養的攝入不佳,這些都導致負面情緒的出現。很多青少年易于表現出悲觀、焦慮、沮喪等不良心理狀態,護理人員在此時應聯合患者家屬,積極進行心理護理,創造融洽的氛圍,安撫患者情緒。密切關注患者的情緒變化,積極進行有效溝通與交流,鼓勵患者吐露困惑,宣泄不良情緒[1];鼓勵患者多參與同伴活動,轉移對疾病的注意力,提升社會活動性。
(2)普及相關知識:護理人員向患者及其家屬介紹慢性胃炎這一疾病的誘發機制、常見病因、注意事項、臨床治療手段以及預后手段。根據青少年的年齡特點與性格特征,有針對性地進行講解,強調用藥依從性的重要性,要求患者積極配合治療。特別是針對小學生,其貪玩的天性常常導致忘記服藥[2]。
(3)傳授基本的生活調理手段:首先指導患者培養健康的飲食習慣,注意個人衛生,保持定時定量飲食,注意少食多餐。叮囑患者可以在健康范圍內調整食譜,在整體上保證攝入高蛋白低熱量、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囑患者關注氣候變化,注意保暖,避免胃部受涼;重視休息,培養健康的作息習慣,鼓勵體質偏差的患者進行適當的體育活動,以增強機體的抗病力。
結束治療后,進行隨訪,調查患者的生活質量,觀察兩組的差別,進行對比分析。
3.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13.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比較差異P<0.05時,具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實驗組與對照組在療后的變化對比分析
統計學分析的結果顯示,實驗組在生活質量、心理狀態、健康意識、營養飲食、社交活動參與性等方面,均明顯優于對照組,比較差異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具體數據結果見表1。
近些年來,伴隨社會生活的進步,整個社會的運行節奏進一步加快,飲食不規律的人數逐日增多,導致慢性胃炎的發病率逐年上升。該病的發病原因分為多種,最為常見的是長期生活不規律,很多患者飲食結構混亂、進餐時間不穩定、生活學習節奏過快,導致胃功能障礙,累積到一定程度則誘發慢性胃炎。慢性胃炎自發病初期至出現明顯癥狀之間耗時較長,復發率高,治療難度較大,病程過長則有可能誘發胃潰瘍,甚至胃癌,對患者的生命健康構成巨大威脅。
臨床實踐證明,治療慢性胃炎時,不僅需要積極應用臨床手段,還應輔以充分的日常調理,才可保證有效的療效。調查顯示,多數慢性胃炎患者并不擅長日常調理,沒能發揮自身對疾病治療的作用。積極的健康教育對患者有著良性影響,通過對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的對照分析顯示:青少年慢性胃炎患者,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通過提供積極的心理護理,普及相關疾病知識,并傳授相關的生活調理方法,能夠有效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增進保健意識,適于在臨床領域進行廣泛的推廣與使用。
1 劉艷萍,王明月,牟春筍,等.青少年慢性胃炎危險因素分析382例[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9(15):141-147.
2 孔春妍,劉艷萍,王明月.兒童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致病危險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9(11):109-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