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礞礞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
科學的飼養管理是養好優質奶牛的基礎,也是得到優質牛奶的保證。科學合理的飼養不但可以提高奶牛的健康水平,有效發揮奶牛的繁殖性能和生產能力,還可以提高飼料利用率和降低生產成本,為生產高質量的乳制品提供保障。因此,飼養管理水平的高低,對奶牛場的運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011年5~12月間,《中國乳業》雜志社對全國21個省市的180家規模奶牛場的飼養管理狀況,開展了實地調研。由于各奶牛場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南北氣候不同,環境條件不同,飼養方法不同,在奶牛飼養管理上,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具體調研結果如下。
按歐美國家的劃分方法,奶牛場的飼養管理模式分為:散欄式(Free Stall)、拴系式(Tie Stall)、散放式(Loosing Bed)。此次調研的規模奶牛場中有 124家采用散欄式飼養,占69%;34家采用拴系式飼養,占19%;2種飼養模式兼有的奶牛場有16家,占9%;6家采用散放或半散放的形式,占3%(圖1)。

根據奶牛不同的生理階段和生產性能的需要,將其劃分為不同的群體,然后進行有針對性地飼喂、管理,不僅有利于奶牛的生長發育,而且有利于奶質奶量的提高。在調研的奶牛場中,除了以小區模式經營的規模場外,所有的奶牛場均施行分群飼喂。
在調研的奶牛場中,有超過67%的奶牛場根據犢牛、育成牛、青年母牛和成母牛的產犢胎次、產奶量和泌乳周期等進行了更詳細的分群和飼喂管理,并隨著泌乳階段和產奶量水平的變化,調整日糧精粗飼料比例。據奶牛場負責人介紹,這樣不僅有效降低了成本,而且方便了飼養管理工作。
在調研的奶牛場中,100%采用機械化的擠奶方式,其中采用魚骨式擠奶廳擠奶的為57家,占31.4%;采用并列式擠奶廳擠奶51家,占28.6%;采用管道式擠奶機擠奶的53家,占29.5%(圖2)。
各家奶牛場日擠奶次數有所不同,多是根據管理方法、勞動力費用、飼料費用、經濟效益等多種因素確定。其中,有48家奶牛場日擠奶2次,占26.7%;有132家奶牛場日擠奶3次,占73.3%。通過比較分析發現,日擠奶3次的奶牛場產奶量比日擠奶2次的可提高10%左右,但日擠奶2次的奶牛場的乳脂率、乳蛋白率和干物質含量明顯比日擠奶3次的奶牛場高(表1)。
在調研的奶牛場中,有170家奶牛場進行了DHI測定,占94%,進行DHI測定的采樣人員多為奶牛場的專業技術人員,每月1次(一般固定日期)。73%的奶牛場一天取早、中、晚3次樣進行混合,混合比例為4∶3∶3,極個別的奶牛場采用了不合標準的混合比例(1∶1∶1)。26%的奶牛場一天早晚2次取樣混合,混合比例為6∶4,也有奶牛場采用了不合標準的2∶1。另有1%的奶牛場一天只取1次樣進行測定,這也是不合乎規定的。

表1 奶牛場擠奶次數與乳成分和產奶量之間的關系

圖2 奶牛的擠奶方式

圖3 牛床墊料使用情況
1.6.1 牛床和牛床墊料情況
在調研的奶牛場中,有85.6%的規模奶牛場使用牛床;牛床以粗砂為墊料的有66家,占34%;其它奶牛場使用的墊料以橡膠墊、牛糞和木屑為多(圖3)。
1.6.2 奶牛飲水和溫濕度測定情況
在調研的奶牛場中,所有奶牛場都非常了解飲水對奶牛的重要意義,并了解“水是生命之源”,“牛奶中有85%的成分是水”的知識;有130家奶牛場(72.2%)為奶牛配備了現代化的飲水設施,并能夠派專人負責定時的清潔工作,充分保證了水質水量。
溫度濕度會對奶牛產生重要影響,奶牛場大多對此非常重視。調研的奶牛場中,有122家經常測定牛舍和外部環境的溫度,占調研奶牛場的68%;有58家在測定溫度的同時,測定環境的濕度,占64%。不經常測定溫濕度的牛場,基本上是由于環境溫度對奶牛的影響不大和比較干燥的地區,如新疆、內蒙古等。
奶牛場通常都能根據溫濕度的變化,在夏天為奶牛搭建涼棚,啟動風扇和噴淋設施,為奶牛降溫,避免奶牛熱應激的發生。而北方奶牛場則在冬季為奶牛在牛舍里安裝暖氣,進行保暖。
在調研的奶牛場中,有34家采用拴系式飼養模式,該模式是傳統飼養方式,采用這種方式的奶牛場,大多建場時間比較早。采用散欄式的奶牛場目前占規模場的絕大部分比例(78%)。散欄式的飼養方式比較適合大規模、集約化的生產,利于提高效率,降低生產成本、保證產品質量。調研的非散欄飼養方式奶牛場負責人也表示,要逐步向這種飼養方式轉變。可見散欄式飼養方式已被越來越多的規模化奶牛場管理者所接受。
根據奶牛每階段的生理變化,進行詳細的分群和飼喂,已經成為奶牛場經營者的共識。他們普遍認識到,規模化養殖,重在科學飼喂,這是高產出的根本保證。雖然以往的傳統式飼喂方法,可以節省人員開銷,但容易造成高產奶牛的營養不足,無形中降低了產奶量;而對低產奶牛來說則可能造成能量和蛋白質的過剩,并由此引起營養代謝性疾病。
被調研的奶牛場使用的全部是機械化擠奶。人工擠奶轉化為機械擠奶是中國奶牛養殖業的三大革命之一。擠奶工作是奶牛場工作的核心環節,在國外養牛者看來,也是唯一能賺到錢的環節。采用機械擠奶可以大大縮減勞動力,同時,可以提高生鮮乳的質量安全水平。
調研的規模化奶牛場對DHI的接受程度普遍比較高,雖然有的奶牛場在取奶樣時沒有按照規定的要求進行混合,但基本都能按照要求進行每月的DHI測定,并能夠定期通過CMT方法和(或)生產性能測定(DHI)監控奶牛的隱性乳房炎,這對預防奶牛乳房炎的進一步傳播發揮了重要作用。
隨著規模化養殖的進一步加深,奶牛的福利問題也被提上日程。重視奶牛福利,即重視奶牛的舒適度,影響奶牛舒適度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奶牛的上床率。此次調研的大部分規模奶牛場為奶牛設置了牛床,鋪上了牛床墊料。但由于奶牛場條件和資金的限制,墊料好壞參差不齊。
奶牛舒適度的另一個重要點是“喝好”。只有給奶牛提供充足的飲水才能獲得較高的產奶量。目前,規模化奶牛場對奶牛的飲水都更加重視,基本上都能全天為奶牛提供干凈清潔,不冷不熱的水,并定期清洗和消毒飲水器。
溫濕度對奶牛的影響很大,牛舍的溫度不能過高,牛舍中的相對濕度不宜超過60%,過大的溫濕度將造成奶牛的熱應激,導致奶牛產奶量的下降,嚴重者還會使奶牛患上由真菌引起的疾病。除了地理環境本身就干燥,變化較小的奶牛場外,所有的調研牛場,都能夠常年監測溫濕度,并通過通風、風扇和噴淋的方式降溫除濕。
散欄飼養方式和傳統的拴系飼養相比,是把關注一頭奶牛,變成關注一群奶牛,在節省勞動力的同時,降低勞動強度,提高勞動生產率,因而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但這種飼養方式在運用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3.1.1 合理規劃牛場的總體布局
由于散欄飼養的奶牛需要將奶牛趕到擠奶廳進行擠奶,因此要注意牛場的分布格局,即各類牛舍、擠奶廳、飼料區、糞尿處理區和其它附屬建筑物以及設施的位置,要便于日后奶牛生產最有效、最經濟的運轉,并力求做到減少牛只行走距離,縮短工人操作和飼料等運輸距離,避免糞道與凈道的重疊和交叉;減少飼料與牛奶的污染。
3.1.2 提高經營管理
對于采用機械化擠奶的規模場,要求其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和工人都必須有較強的主人翁意識,這就要求奶牛場必須建立一套嚴密的人員管理和激勵制度,調動全體人員的積極性,達到預期的經營目標。
3.1.3 預防肢蹄病發生
散欄飼養會導致奶牛行走的機會增加,蹄部將會長時間浸泡在潮濕運動場或糞尿里。因此,在運動場、牛行走的通道上,有條件的奶牛場可以鋪上橡膠墊,無條件的也要注意采用軟性和干燥的材料;牛舍內的糞尿應及時處理,最好每天處理1~2次;而且要定期進行藥浴和修蹄,避免肢蹄病的發生。
3.1.4 加強發情觀察
要增強配種人員的責任心,增加發情觀察次數,并引進新技術和新方法。
一般認為牛群分群越細,對奶牛的飼料配制和飼養管理越有利,但需要注意的是:分群不能形式化,必須和牛群規模相協調,即不是越細越好,而是要符合飼養管理的要求,其最重要的考慮因素是營養和飼料配方,即每個配方一群(或幾群)牛,并確保每個群體的飼料配方是可執行的。
目前,我們國規模化奶牛場的飼養員平均每人管理20~40頭奶牛。飼養員要在分群前做好大量的產奶量測定和體況評分工作。奶牛分群飼養后,奶牛場將需要更多的飼養設施、牛欄以及運動場,而且每群牛的大小要與牛舍結構、擠奶設備設施等相適應。

奶牛分群后,轉群工作在奶牛場中就顯得非常重要。如果轉群工作沒有做好,奶牛會因為飼料的突然變化,而出現食欲下降,產奶量下降,而且容易對奶牛造成應激。轉群時,要注意以下幾點:①盡可能將產犢月份相同的奶牛分在同一個群,以便日糧能隨著泌乳期的變化而進行調整;②根據不同的牛群,制定不同的日糧營養水平,使日糧的配制更加有針對性;③當奶牛從高能日糧群轉到低能日糧群時,可以制作過渡日糧;④喂給優質的粗飼料,并為新轉來的奶牛提供足夠的飼槽空間。
在使用機械化擠奶的時候,首先要注意合理選擇機械擠奶的類型,要選擇性能優良,廠家能夠提供完善、及時的售后服務的擠奶機品牌。目前,擠奶機從奶牛站位形式可以分為魚骨式、并列式和轉盤式3種。選擇何種類型是由如下因素決定的:泌乳牛群大小;牛只單產;人員配置;奶牛場管理模式及預期精細化程度;牛舍的類型及與擠奶間的距離;治療室的設置;擴張計劃;擠奶前的操作程序。
其次,在擠奶過程中,要避免空擠,避免擠奶壓力過大,避免過度擠奶,還要堅持藥浴。
再次,擠奶機的操作者必須經過嚴格的培訓,達到標準方可上崗,而且要堅持進行機械的日常檢修維修和保養制度。尤其是擠奶機的脈動。要堅持進行隱性乳房炎的檢測制度,確保擠奶機良好運轉和生鮮乳的衛生質量達標。
最后,對于每天的擠奶次數,建議考慮奶牛的單產水平和每天在擠奶廳和待擠廳里需要停留的時間。對每年平均單產不超過9000kg/年·頭的奶牛場,可以選擇一天2次擠奶,雖然奶產量會有所下降,但卻節約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時可為奶牛提供更多的采食和休息時間。要計算一下奶牛從牛舍到擠奶廳,再回到牛舍的時間,如果所需時間大于1小時,可以選擇一天2次擠奶,因為要盡量讓奶牛每天在擠奶廳水泥地面上的站立時間少于2小時,這對預防肢蹄病的發生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的DHI測定剛進入起步階段。在有關部門的大力宣傳和推動下,奶牛場已日漸接受DHI測定。但通過調研發現,在DHI的應用上還存在著如下問題:一是,奶牛場管理者對DHI測試意義認識不清,忽視采樣時的標準化操作,如有些奶牛場的DHI奶樣混合比例就不符合要求。二是,DHI測定報告利用效能不高,對生產的指導作用不顯著。三是,DHI報告的一個重要作用是進行奶牛的選種選配工作,但在調研的奶牛場中,應用DHI報告進行選種選配的牛場少之又少,很多地區在返回的指標中,缺少奶牛育種等的相關信息,也有很多奶牛場即使獲得了相關信息,也不知如何應用。
因此,DHI測試中心或相關部門,應加強對DHI測定的宣傳,進行必要的培訓和講解,從奶牛場管理者到專業人員,擴大掌握和懂得使用DHI報告的人群范圍,普及DHI測定知識。只有讓奶牛場的管理者、飼養者完全掌握理解DHI測定的目的和意義,才能真正實現DHI測定的價值。
3.5.1 牛床和墊料
牛床可以為奶牛提供休息的環境,這對奶牛場的生產十分重要,奶牛場管理者必須為奶牛提供每天至少8小時的躺臥休息的時間。牛床的長度和寬度對奶牛的舒適度具有重要的影響,要根據牛舍所養牛只的體形大小確定牛床的長度,牛躺下時,要保證牛尾在牛床內,而不是糞污里。要注意頸軌和頭軌的安裝高度,保證奶牛能夠正常起立,如果奶牛的起立發生困難,就會減少起立的次數,從而減少采食的次數,不但不利于產奶量的提高,而且還會提高瘤胃酸中毒的發生率。牛起立困難也會造成膝蓋、飛結、乳房等處與地面的摩擦,導致奶牛受傷。同時也要注意牛床間隔柱之間的寬度,不要讓臥床太過狹窄,以免奶牛起立時碰到間隔柱,損傷奶牛的脊柱。
牛床墊料要充分考慮奶牛的舒適度,不管使用什么墊料,都要保持干燥、柔軟和每天3次清理糞便。調研的奶牛場中,很多使用的是沙土,但沙土的價格逐年攀升,而且沙土墊料對后期的污糞處理會產生影響,不但容易造成管道堵塞,而且維護成本高,經常需要填沙。建議奶牛場使用橡膠墊代替沙土,但要注意橡膠板必須是無毒橡膠板,如果不是無毒的,會導致奶牛乳房炎,所以在購買時一定要看清楚質量。選用稻草、木屑等作為墊料的奶牛場要注意保持柔軟、干燥和一定的厚度。
3.5.2 保證充足干凈的飲水
一天當中,奶牛有6小時左右的時間在采食(頻率為30分鐘/次,每天12次)。但飲水的時間只有5~10分鐘。這些數據說明,奶牛需要在短時間內得到足夠飲水。因此,在奶牛想飲水的時候,盡量不要去妨礙和干擾它們。不要讓奶牛走到18米遠以外或超過15個牛頸枷距離的飲水槽去飲水。奶牛如果在想飲水的時候,不能得到足夠的水,就會放棄飲水。對于使用飲水碗的奶牛場,要注意測定水壓,供水管的壓力隨時間變化會有所變動,即便在水壓最低的時候,也應該確保最高產奶量的奶牛可以一次喝到足夠的水。并且要隨時檢查水槽的衛生情況,看看有沒有飼草漂在水面或堵塞飲水槽的情況,如果有,要做到及時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