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倫紅,范建萍,范海英
(長興縣人民醫院,浙江長興 313100)
顱腦損傷約占全身損傷的15%~20%,僅次于四肢損傷,常存在身體其他部位復合傷,致殘率及致死率均居首位[1]。患者發生顱腦損傷時,對受傷是否發生后遺癥產生恐懼,對損傷后引起的頭痛焦慮及預后估計不足,甚至對治療效果產生懷疑而引發不信任感,不能很好配合治療而影響預后。理性情緒療法(ratiomal emotive therapy,RET)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埃利斯(A.Ellis)首創的一種心理治療理論和方法。2008年5月至2010年5月,本院神經外科在對顱腦損傷患者護理中輔以RET,以糾正患者的不良認知,提高對治療的依從性和康復信心。現將治療結果報告如下。
1.1 對象 本組120例,均經顱腦斷層攝影(CT)確診,符合顱腦損傷診斷標準[2],GCS評分>12分,Zung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3]評定均有不同程度的焦慮,初中以上文化程度,除外精神病史、精神病家族史及意識障礙患者,按入院時間分成2組。觀察組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齡18~82歲,平均(41.97±13.98)歲;車禍28例,墜落傷12例,跌打傷20例;平均住院時間(25.23±2.66)d。對照組60例,男39例,女21例;年齡20~84歲,平均(38.91±14.72)歲;車禍26例,墜落傷16例,跌打傷18例;平均住院時間(23.13±3.21)d。
1.2 治療及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 行常規治療、護理、健康教育及常規心理護理支持。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由受過專業心理學培訓并獲得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職稱的責任護士為患者輔以RET,1次/2~3d,30min/次。
1.2.2.1 心理診斷階段 護理患者過程中,護士通過自己的言行、儀表、態度影響患者的感受和認識,真誠友善地與患者交談,建立良好護患關系,使患者對護士產生信任感,提高依從性,保證溝通真實性[4]。利用深入訪談法,了解患者引起焦慮的原因,幫助患者正確認識和對待疾病,找出產生焦慮的誘發事件,如擔心預后致殘及智力受影響、擔心受傷住院影響工作學習、擔心治療費用給家庭帶來的負擔等。
1.2.2.2 領悟階段 根據患者的不同性格特征和能力,分析患者對誘發事件的解釋、評價和看法,即患者的信念,幫助患者從理性角度審視這些信念,發現自身的錯誤認知,并和患者一起探討這些信念與焦慮情緒之間的關系。
1.2.2.3 修通階段 通過與患者之間成功經驗的交流或實際驗證的方法輔助患者轉變思維模式[5]。首先對患者不合理信念提出質疑,然后采用不斷提問的方法,與不合理的信念辯論,改變患者的不合理信念,如直接向患者提出問題,你根據什么認為頭部受傷就一定治療不好?你不覺得你能感到頭痛比躺在床上什么都不知道的患者幸運多了嗎。
1.2.2.4 再教育階段 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與疾病無關的不合理信念,并與之辯論,使患者學會并逐漸養成與不合理信念進行辯論的方法。告知患者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當患者產生焦慮情緒時,引導其改變角度思考,看到事物較為積極的一面,如感到頭痛就證明有感覺,生命沒問題,雖然頭部受傷但康復有希望,醫療費用雖是一個嚴重的負擔,但“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等,以消除不合理信念,緩解或消除焦慮情緒,產生出更合理、更積極的行為方式,積極配合治療。
1.3 效果評價
1.3.1 評價工具 采用SAS評定患者的焦慮程度。SAS含有20個反映焦慮主觀感受的條目,每條目按癥狀出現的頻度分為4級評分,其中15條為正向評分、5條為反向評分,原始分乘以1.25后取整數部分即得標準分。SAS標準分的分界值為50分,其中50~59分為輕度焦慮、60~69分為中度焦慮、≥70分為重度焦慮[3]。該量表信度為0.696,復測信度為0.777[6]。
1.3.2 評價方法 患者入院2~5d后,由受過專業心理學培訓的護士負責調查,向患者講解SAS測評目的和方法,取得患者同意,采取自填問卷方式進行評定。常規心理護理、RET干預后2周再次對患者進行SAS測評。SAS標準分由≥50分轉為<50分為好轉。
1.4 統計學方法 所得數據用SPSS 11.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用(±s)表示,采用完全隨機設計的單因素方法分析,組間采用t檢驗。
2.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焦慮程度 見表1。觀察組好轉率75%,對照組好轉率26.7%,兩組好轉率比較,x2=23.36,P<0.0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焦慮程度(例,%)
2.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SAS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SAS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SAS評分比較(分,±s)
組 別 n 干預前 干預后 t值 P值對照組 60 67.43±2.44 52.68±4.47 22.4335 0.0001觀察組 60 67.65±3.17 47.48±2.70 37.5186 0.0001 t值 0.4260 7.7128 P值 0.6753 0.0001
3.1 RET的基本原理 RET也稱ABC理論[7],其主要觀點是強調情緒或不良行為并非由外部事件本身引起,而是由于個體對這些事件的評價和解釋造成的。在ABC理論中,A代表誘發事件(activatingevents),B代表個體對這一事件的看法、解釋及評價即信念(beliefs),C代表繼這一事件后個體的情緒反應和行為結果(consequences)。一般情況下,人們都認為外部誘發事件直接引起了情緒和行為反應結果,但RET理論指出A并不是引起C的直接原因,繼A之后,個體會對A產生某種看法,做出某種解釋和評價,從而產生關于A的某些觀念即B,換句話說,焦慮、抑郁、沮喪等情緒結果C并不是由所發生事件的A直接引起,而是由想法B產生的。因此,認知心理學派認為錯誤的認知和觀念是導致情緒和行為問題的根源[8],干預關鍵就是要發現并糾正錯誤認知,即不合理信念,以改善患者情緒障礙。
3.2 RET對顱腦損傷患者心理狀態的影響 現代心理健康理論是心理健康與生理健康密切相關,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礎和前提,心理健康是生理健康的保證和動力[9]。對顱腦損傷患者及時應用RET,對存在非理性認知的患者,依據其自身的邏輯和認知進行推導,使其認識到以前認知的非理性,從而用客觀、合理的信念面對現實,消除錯誤認知導致的焦慮、恐懼、懷疑、夸大等不良情緒,改變看問題的方法和態度,用積極、健康的心態配合治療,對身體康復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本文資料顯示,運用RET理論和方法對顱腦損傷患者進行心理干預后,患者不良心理狀態有明顯改善,其中焦慮程度明顯降低,與干預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提示RET對顱腦損傷患者的心理健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1]曹偉新,李樂之.外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374.
[2]王忠誠.神經外科學[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395-398.
[3]郭念峰.心理咨詢師(三級)[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94-198.
[4]Fallowfield LJ.Treatment decision-making in breast cancer:the patient-doctor elationship[J].Breast Cancer ResTreat,2008,112(1):5-13.
[5]辛紅菊,葛永梅,張蓉,等.合理情緒療法提高偏癱康復護理效果[J].河北醫藥,2009,31(7):1691.
[6]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M].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107-108.
[7]呂琪芬.老年股骨骨折患者焦慮與抑郁狀態的評估與護理[J].護理與康復,2010,9(6):487-488.
[8]郭念峰.心理咨詢師(二級)[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86.
[9]孫興玲.淺談心理護理對生活質量的影響[J].護理研究,2001,15(5):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