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凱,葛海東,黃之同
(江蘇省宿遷市鐘吾醫院,江蘇宿遷223800)
腦外傷是臨床常見病及多發病,特別是出現昏迷的患者,不僅有各種并發癥,且對于后期恢復影響較大,致死、致殘率較高,筆者在臨床實踐中使用依達拉奉聯合納洛酮治療腦外傷所致昏迷,臨床效果較好,現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本科所收治的85例顱腦外傷患者,所有患者均經頭顱CT檢查確診,發病在5 h之內,且排除有糖尿病、心、肺、腎功能不全病史,如格拉斯哥評分(GCS)7分以下行手術治療,按隨機原則分為治療組45例,對照組40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腦外傷類型、發病時間、手術與否等方面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每例患者使用腦護劑、脫水劑,部分病人行開顱減壓、血腫清除等治療。同時做好對癥治療,保持呼吸通暢,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生命體征監測。治療組在對照組常規治療的基礎上,使用依達拉奉聯合納洛酮治療,依達拉奉30mg加入生理鹽水100mL中靜脈滴注,Bid×14 d,納洛酮0.8mg加入生理鹽水100mL中靜脈滴注,Bid×14 d。
1.3 療效評判指標:評價神經功能評定依照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疾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腦卒中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標準[1]:治愈,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減少90%以上;顯效,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減少46% ~90%;有效,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減少18%~45%;無效,神經功能缺損減少或增加18%。痊愈、顯效和有效合計為有效,據此統計總有效率。
1.4 統計學處理:本組數據采用SPSS 12.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處理,兩組間比較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5.6%,對照組總有效率75.0%。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患者在臨床神經功能缺損評價上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具體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評價 例,%
腦外傷后會出現一系列病理變化,加重腦水腫,早期的昏迷多是震蕩傷,如不能在早期進行積極的干預,形成的腦血腫壓迫腦組織,加重損害的形成,而繼發性損害涉及了腦血管痙攣、腦缺氧、興奮性氨基酸、氧自由基等等,其中自由基形成的神經系統損害較關鍵,自由基大量產生后會攻擊中樞神經系統內不飽和的脂肪酸,引起脂質過氧化,使膜通透性增加,膜功能喪失,線粒體功能障礙,溶酶體破裂,細胞溶解和組織水腫等一系列的損害。其次,內源性阿片肽的病理生理變化能導致腦血流和組織代謝障礙或直接殺傷神經細胞[2],如在早期能迅速有效清除自由基,減輕所造成的腦水腫,可有效促進神經功能的恢復。
本次研究使用依達拉奉聯合納洛酮治療腦外傷所致昏迷,對神經功能的修復,有較好的療效。依達拉奉是目前惟一在臨床上使用的自由基清除劑,可以清除具有高度細胞毒性的羥基基團,抑制遲發性神經元死亡;抑制脂質過氧化,減輕血腦屏障的破壞和能量生成障礙,抑制炎癥介質白三烯的形成,明顯減輕腦水腫。研究表明,它不僅能減少氧自由基產生,而且能減輕滯后于氧自由基產生的脂質過氧化反應,兩者共同作用減輕細胞損傷從而減輕腦水腫[3]。而納洛酮是阿片受體完全拮抗劑,能阻斷和逆轉內源性阿片肽的神經毒性,增加腦缺血區血流量,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謝,調節前列環素和血栓素平衡,改善微循環,從而減輕腦水腫。近年來,納洛酮在早期危重疾病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受到關注[4]。
本研究表明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納洛酮和依達拉奉,可使總有效率顯著提高,意識障礙恢復時間顯著縮短,從而能顯著改善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治療組未發生嚴重不良反應,說明納洛酮和依達拉奉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值得在臨床推廣使用。
[1]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標準(1995)[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81 -382.
[2]Demerle - Pallardy C,Gillard - Roubert V,Matin JG,etal.In vitro antioxidant neuroprotective activity of BN80933,a dualinhibitor of neuronalnitric oxide synthase and lipid peroxidation[J].Journal of Neurochemistry,2000,74(5):2079.
[3]劉亮.依達拉奉對腦外傷后大鼠的神經保護作用[J].局解手術學雜志,2006,15(6):378 -380.
[4]孟慶林.納洛酮在危重病中的應用[J].中國臨床醫生,2001(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