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熊 帥
“找個對象好過年”
□ 本刊記者 熊 帥

與很多未婚青年一樣,黃佳志希望201 2年有個屬于自己的家。
“這女人吧,總得經歷幾次相親才能把自己嫁出去。”這是一位相親前輩對白果傾吐的經驗之談。
當時,剛出校門、正值青春年華的白果對此不屑一顧。白果深信,一個20出頭有才有貌的新生代80后都市小白領,如果還要通過相親這一傳統方式解決自己的個人問題,是對自身魅力的極大侮辱。
現在,白果卻只能用這位前輩的話安慰自己遙遙無期的相親之路。
對面的男士,白果稱之為“編號27”,是北京某所大學歷史系的講師,雖然戴著厚厚的眼鏡,但是那雙眼睛卻擁有特殊的預測功能。從坐下那一刻起,兩個小時不停地說他今后光鮮亮麗的前程,“只要你嫁給我,成為地道的北京媳婦沒有問題。”“憑借我的高學歷,肯定不用擔心孩子將來的教育問題。”
白果看著眼前玻璃杯中的綠茶,上上下下,浮浮沉沉,心早已不知飄向了何處。
在北京這個繁華的城市,周圍的同事朋友,或已結婚,或正在戀愛。平時還好,遇上情人節、圣誕節、春節這樣的日子,白果覺得特別孤單。
一群親戚朋友也開始為自己的情事著急,特別是住在哈爾濱的父母,打電話第一句話就是“閨女,是時候處個對象了!”三句話不離“誰家的兒子結婚了,誰家的女兒生了個小孩。”言語之間,白果感受到了父母“逼婚”的氣勢。
新年即將到來,父母下了最后通牒:務必帶個男朋友回家過年,不然就別待在北京了。
因此,最近兩個月,白果陷入了相親的密集訓練中,幾乎每個星期都相親一次。相過的對象中,有大學在讀博士,有月薪上萬的電腦工程師,也有剛離婚不久的中年男士。
白果記住了時下最流行的一句話:我不是在相親,就是在相親的路上。“大家都不只有一次相親經歷,都想趕在回家團聚的時候,定個對象安安父母的心。”
“每逢佳節被相親”。龍年春節臨近,包括白果在內的單身群體卻遭遇了跨不去的“年關”。父母和孩子在這場大規模的“逼婚戰役”中可謂斗智斗勇,過年也成了孩子們被逼婚受難的一道關卡。
“我要被我媽媽逼瘋了,元旦那天她對我說,只要把孩子生下來,即使未婚生子都沒關系。”2012年1月1日,回到河北石家莊過節的慕田早晨起床聽到母親這么一句話,立即“驚恐”地把自己的煩惱放在了微博上,引來了眾多網友的回復。
今年30歲的慕田有過一次戀愛經歷,但與其他80后年輕人想法一樣,她不想把沒有交往過的男生帶回家給父母看,更不愿為了結婚而結婚,而是希望能夠順其自然地從戀愛走入婚姻。
自從和男友分手后,父母就把慕田的婚事當作家里的頭等大事。已經退休的母親更是在一些婚戀網站以慕田的名義注冊了數個賬號,每天瀏覽男性會員的資料,要不是當時慕田攔住,慕媽媽差一點兒就要上電視為女兒相親。
“為了我的婚事,我媽又哭又鬧。”慕田表示,她也非常無奈,一開始母親以逛街吃飯為名,把自己騙出去和男相親對象“不期而遇”;慕田識破了母親的“計謀”后,母親立即將所有的相親安排在家里,女兒怎么逃避都沒有辦法。
慕田說,父親是長子,比自己大的堂兄早早結婚了,其他的表弟表妹都有對象,而她最近幾年都是一個人。回家過年,每個親戚都會問:“什么時候帶個人回家?”
“這種復雜的回家滋味,估計不少80后年輕人都經歷過。”慕田說。
與慕田一樣,同為80后的王子軒,為了抗爭父母的逼婚安排,窮盡了辦法。王子軒說,剛大學畢業那會兒,可以用“男人事業為重”這樣的理由搪塞父母為自己安排的相親。
過了28歲,父母似乎一下子覺得自小優秀的兒子怎么看都不順眼。父親開始天天念叨,一個男人連家都顧不好,即使事業再成功,將來也是孤家寡人;母親則三天兩頭電話不斷,說漂亮的姑娘都被人選走做老婆了,將來留給自己的都是“歪瓜裂棗”,將來對自己的孩子不負責任等等,讓王子軒哭笑不得。
2011年春節,王子軒在網上的同城交流網站,租了一個叫徐英的女生假扮情侶回家過年。父母非常高興,領著徐英走街串巷,逢人就說,這是自己兒子的對象。家里的親戚朋友也非常開心,每個人都準備了不菲的禮金。王子軒的大姑甚至開口承諾:只要王子軒結婚,買房的錢大姑負責一半。
過完新年,父母開始催王子軒結婚,甚至要求見一見女方的父母,商討一下婚事。王子軒只能說自己和徐英感情不和,已經分手。
“連著三個月,父母都不接我電話。”王子軒說,“再也不做這樣的事了,今年就聽父母的安排,好好相親。”
從虎年的農歷二十九到兔年的正月初五,王子軒一共參加了10場相親宴,平均每天兩場,對方有的還是自己的初中、高中同學。
新春寄語!
鄧建菊:
這個社會競爭太激烈,也太復雜,希望在新的一年中,有那么一個人可以陪在身邊,高興的時候能夠一起喝酒,傷心的時候可以依偎在旁邊,即使一句話不說心里也很安定。
網友m tao520:
寄望2012,踏踏實實從頭來過,有份穩定的工作,幫家里分擔一些經濟壓力,找個情投頭意合的女孩牽手,快樂充實地活著。
□ 編輯 郭 鐵 □ 美編 王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