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張素珍
“醫藥代表”生態鏈
□ 本刊記者 張素珍

陳林(應本人要求化名),某藥廠北京分公司的經理。2012年1月5日下午4點,她一邊說話一邊不時地低頭看表。今晚,北京某三甲醫院的年會將由陳林擔綱召開,她也想借此機會與該院領導和相關科室醫生作進一步的溝通。
記者問道,“只是溝通嗎?”
“當然,也為該院的年終獎做點貢獻,為了能讓我們的藥品進入這家醫院,已經做了不少人情公關工作。這次能安排年會,那也是醫院給我們面子。”
在陳林篤定的語氣背后,一個可以預見的事實是,這些所謂的人情公關費用最終都會加到消費者身上。
衛生部部長陳竺在1月5日召開的2012年全國衛生工作會議上指出,三年醫改取得重大進展,“看病難”問題得到一定程度緩解。然而,百姓所關心的“看病貴”問題是否也得到相應解決?
“醫生的處方應該全部出自臨床的需要,主要考慮病人的病情、意愿和承受力,而不應該摻雜個人利益的因素。”陳林坦言,“但是現在一張處方上的干擾因素太多了。醫生在為病人開處方時更多的是想到自己的利益,而很少想到如何做對病人好。”
在記者采訪過程中,現年46歲的北京出租車司機王建國就表示,自己對藥品幾乎沒什么認知,甚至對抗生素也是一無所知。身體不舒服時,經常是醫生給開什么藥,自己就吃什么藥,從來沒對處方有過任何質疑。
陳林的朋友楊磊負責銷售一種零售價為幾十元的腸胃藥,主要通過門診醫生開處方賣給病人。門診結束后,楊磊通過“特殊渠道”查出醫生開出的處方量,然后按件計費,一盒返給醫生10元錢,有的當天就把回扣返回醫生,有的則按月結算。
陳林管理下的醫藥代表一般月收入在1萬多元,算上季度獎和年終獎,年收入在20萬元左右,收入高的甚至上百萬元。而醫生只能熬到頭發花白小有名氣時,才能達到這一高收入。所以,有的名牌醫科大學生畢業后寧愿去做醫藥代表,而不做醫生,還有些在職醫生甚至辭職“下海”,推銷藥品。據了解,北京某中醫藥大學已成為業內公認的“醫藥代表的搖籃”。
醫藥代表這種特殊的“推銷員”,其銷售都通過醫院和醫生進行,病人沒有質疑的余地,只是被動的消費者。陳林也坦承,醫藥代表在高價處方上的確“功不可沒”。
此前,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國務院醫改辦主任孫志剛直言不諱地指出,“有些醫藥代表住在醫院里,當天晚上就看醫生開的處方。如果處方上有醫藥代表推銷的藥,當天晚上就會給醫生回扣。長此以往,我們的醫生隊伍會被腐蝕。醫生這個職業原本是救死扶傷,是高尚的,但如果醫生都想著怎么賺錢,怎么多賺,那么帶來的結果就是人民群眾的不滿意。”
“現在北京一些醫院醫生的基本工資只有2000元左右。他們要買房子、養房子,由于長期付出與收入不符,部分醫生便通過多開貴藥處方獲得非法收入,從而加重了看病貴。”在醫藥行業摸爬滾打十幾年的陳林對公立醫院醫生的收入狀況十分了解,而她自己也曾是福建省某公立醫院的一名醫生。她說,目前醫藥代表身上很多不好的東西,折射出了“以藥養醫”體制的弊端。醫生收入偏低,而醫藥企業往往能迅速滿足醫生補償收入的要求,所以會出現大量利益共同體。
1月10日,衛生部例行新聞發布會指出,“十二五”期間衛生部將全面取消“以藥補醫”,理順補償機制,以減輕患者就醫負擔。
在以“獨立藥房”化解“以藥養醫”難題的青島試點,青島市立醫院(集團)總院長楊立表示,“取消以藥養醫,應增加醫療投入,實行補償機制。”據國內相關調查表示,目前中國國內公立醫院醫生的基本工資低于公務員和教師。公立醫院的部分高齡老教授仍在堅持出診以賺取工資,據了解,他們退休后僅有1000-3000元基本工資。
南京市兒童醫院院長方如平在接受中央電視臺記者采訪時說,“推銷這種無形的手帶給我們的壓力很大。因為他可以跳過醫院管理層,直接跟醫生發生某種不正當的交易。而且這種不正當的交易,醫院的管理層即使再設法,再嚴格,也是防不勝防。”
要想讓醫院不靠賣藥來創收,醫生不靠開處方來賺錢,只能寄希望于醫改的不斷深入來實現。
人們普遍認為藥價虛高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醫藥代表從中謀取了暴利。陳林告訴記者,醫藥代表賣藥大都要拉攏醫生,激烈的競爭決定了誰都不敢把過多的利潤留在自己手里。醫生基本了解每一種藥的利潤,如果醫藥代表把大頭吞掉了,醫生根本不會用你的藥,所以醫藥代表的利潤在百分之三左右,醫生拿去的利潤則在百分之三十左右。
有業內人士表示,要想讓醫院不靠賣藥來創收,醫生不靠開處方來賺錢,只能寄希望于醫改的不斷深入來實現。畢竟醫藥企業不是“活雷鋒”,指望哪個醫藥代表出淤泥而不染不太可能,而醫生也需提高自己的收入來養家糊口。
相關專家指出,政府應加大醫療投入,實行補償機制,提高診療費、手術費等醫療服務費。在不增加病人負擔的同時,使醫生的勞動價值得以體現,這樣醫生就能夠通過精湛的技術服務,獲得合法的收入,徹底斬斷醫生與醫藥代表之間的利益鏈關系。
醫藥代表與醫生之間只是藥品流通中的一個環節。只要多一個環節,藥品當中就會被加進去一部分人情費用,那么,從藥品出廠到使用中間到底要經歷多少個環節?究竟哪一個環節才是最重要的利益鏈條呢?
“一種藥品進入流通環節,需要經歷很多環節:國家相關部門審批——招標——價格審議——各省用藥目錄——進入醫院——院長認可——科室主任——醫生——物流——本廠業務員。”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國家藥監局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可謂是層層剝皮。”經過這些環節,藥品從出廠到零售價格要飛躍幾十倍。以目前市場上某種藥品為例,成本價只有2元,卻以200元的價格賣給患者。
記者調查發現,每一次藥品招標中,廠家為了更加完美地“包裝”自己的藥品,每一種藥品的匯報材料紙張成本就達200元,每個省里的醫藥品種有上萬種,這樣算下來,紙張的成本足有200多萬元。
國家現行的藥品集中招標采購制度是從1999年開始推行的,主要就是為了降低虛高的藥價和制止藥品交易中的不正之風,但現在看來效果不盡人意,在藥品的招標買賣之間,依然存在黑洞。
李氏大藥廠北京分公司總經理方玲認為,公立醫院藥品虛高的主要原因是現行藥品招標制度存在問題。除了“以藥養醫”當中的利潤差額,更多的利潤則是在招標當中的藥品定價,比如一種藥品的出廠價為10元,經過代理商的層層加碼,醫院進價達到100元。這個環節不解決,藥品高價進醫院,即使醫院藥品價格平進平出,對于患者來說仍緩解不了看病貴的問題。
作為藥品招標的試點省份,陜西省率先將藥品招標辦公室設置在藥監局內,以便負責省里的藥品招標工作,此舉將減少藥品的流通環節,因為藥監局不會直接和醫院發生關系。
一位業內專家向記者表示,新醫改正在慢慢觸及公立醫院的運行機制。而徹底消除“看病貴”的問題,需要政府進行補貼,更需要理順內部運行機制,內外兼修才能為患者帶來真正的實惠。
□ 編輯 汪文娟 □ 美編 龐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