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案 民間融資的“陽光化”進程
民間融資是游離于法定金融體系以外的資金融通行為,生于民用于民,伴生經濟社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不容忽視的規模作用。在2011年,因民間融資引發的種種話題依舊令人印象深刻,2012“兩會”召開之際,促進民間融資“陽光化”的呼聲愈發強烈。
在不久前,浙江省人大代表、民進中央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周德文向全國人大法工委提交了《關于加快“民間投資”和“民間借貸”立法的建議》,并提交相關立法草案。
在周德文看來,中國社會有促進民間投資和民間借貸陽光化的巨大需求與強烈呼聲,《民間投資促進條例》和《民間借貸條例》立法后,將與《預算法》、國務院的“非公36條”和“民間投資36條”成為配套的法律和行政法規,促進民間投資,將民間借貸陽光化和規范化。
周德文說,近期吳英案的結局為人們高度關注,可以說對浙江乃至整個中國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具有普遍影響的意義。身為浙江人,在他的經驗里,民間借貸具有天然的合理性,并對我國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不可否認在借貸程序和監管上存在不少問題。一方面要用陽光心態看待民間借貸,另一方面應盡快制定出臺相關法律法規,使民間借貸合法化、規范化,對非法集資與民間借貸應作出清晰的法律鑒別,讓民間借貸為經濟發展發揮更大的作用。
2011年,我國多地的民間融資和民間借貸異常活躍,高利回報注定游戲中途夭折,資金鏈斷裂給眾多參與者帶來損失。這一波民間借貸的高利游戲其實跟銀行資金緊張和金融體制有著密切聯系,亟需盡快規范民間融資和去除非法集資的制度根源。
全國人大代表、民建浙江省副主委車曉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時表示,不規范的民間融資存在五大隱患:一是利率不合理,加重了債務人(含企業)的負擔;二是容易導致債務糾紛,影響到社會穩定;三是引發資金不確定性流動,如地下金融,資金游離于銀行外流轉等,干擾正常金融秩序;四是沖擊宏觀的貨幣政策,如炒房團、炒煤團、炒礦團、炒農產品,擾亂市場甚至影響宏觀經濟調控;五是誘發灰色交易,容易引發非法集資、金融詐騙、非法經營、套取銀行信用高息轉貸、非法洗錢、權力尋租、腐敗等違法活動,嚴重影響社會秩序。
一直游走于灰色地帶的民間融資處在了風口浪尖上。“高利貸”、“跑路”、“崩盤”等字眼令其負面形象急劇放大。
2012年2月19日,一家金融機構在河南省滑縣道口鎮火神廟會上宣傳小企業貸款政策。
在江浙地區,潛藏于民間的資金數額達數千億甚至萬億元之巨。如此大規模的民間融資市場生存于地下,無法得到合理引導,勢必會形成魚目混珠的局面。一方面,既有大量資金流入實體經濟,在一定程度上紓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另一方面,也有不少資金進入投機渠道甚至非法渠道,埋下巨大的金融風險與道德風險隱患。
資料來源:中國人民銀行溫州中心支行2011年發布的數據
資料來源:中國人民銀行溫州中心支行2011年發布的數據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浙江省政府日前出臺了國內首個引導和規范民間融資管理辦法——《關于加強和改進民間融資管理的若干意見(試行)》,逐步構筑出一個使之從地下走上地面的陽光化體系。
讓民間融資陽光化,關鍵就在于為民資找到合適的投資渠道。事實上,民資并不排斥實體經濟。
人民銀行溫州市中心支行調查顯示,2003年溫州民間借貸資金高達90%的比例流入了生產經營、小生意和養殖業等實業領域,僅10%進入建房購房等其他途徑。此后幾年間,隨著房地產市場的升溫及礦產等資源價格急劇上漲,才逐步偏離實業,大量的資金涌入房地產、礦業等投機領域賺“快錢”。
2011年,溫州民間借貸資金規模約1100億元,其中投向生產經營占比驟降至35%,用于房地產投資的占20%,而流入民間借貸市場的資金多達45%,“以錢炒錢”成為當地民間融資的重要流向。
浙江省金融辦負責人表示,吸引民資復歸實業,關鍵是讓他們看到投資的前景。《意見》為民資所辟設的上述陽光化投資領域,都蘊含著大量的投資商機,回報不菲。以“十二五”海洋經濟重大建設項目規劃為例,浙江省統籌安排相關重點建設項目近500個,總投資約1.2萬億元,“十二五”期間將投資8000多億元。像現代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也都是浙江“十二五”時期發展的重點領域。
民間“地下融資”如何轉化為陽光下的規范投資?《浙江日報》文章認為,方興未艾的PE(私募股權投資)無疑是民資陽光化的合適路徑之一。
浙江省金融研究院常務副理事長、省上市公司協會會長陳國平說,對浙江民資需要有一種金融工具去引導、集合,PE一頭聯結著社會資金,一頭聯結著產業項目,恰好具有這樣的“橋梁”功能。
據浙江省工商部門統計,目前全省以創投、風投為名注冊的企業約200家,注冊資本超過100億元;以投資管理、股權投資為名注冊的超過1000家,加上參與股權投資的各類企業,浙江PE可謂蔚為壯觀,其資金絕大部分來自于民營企業。
浙商創投董事長陳越孟對此深有感觸,浙商創投自成立以來,幾乎每次設立基金都是提前結束募資,民資對股權投資的熱衷由此可見一斑。
除類似的地方性舉措外,車曉端建議,司法、金融監管、工商、稅務等部門應聯合出臺引導性文件,對民間融資作規范性約束。
建議約束內容包括:提倡借貸雙方簽訂規范性的借款合同;銀行從業人員不得充當借貸間的掮客,規定回避原則,否則負參與債務的共同還款責任;對不遵守規則的借貸雙方及中介機構作出相關處罰等。
同時,應完善征信報告內容,大額民間融資情況須在個人與企業的征信報告中記錄,并對違約與糾紛的不良情況予以記錄。金融機構、統計局、銀監會、央行等部門充分地利用好民間融資備案信息,及時進行動態分析,監測社會資金運行中的問題,化解社會矛盾與風險隱患。
全國人大代表趙林表示,民間借貸和民間融資自古有之,合理的民間融資可以增強經濟活力,促進經濟發展。民間資金的體量隨著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大,引導好了會極大地促進經濟發展,如果沒有合適的出口,也會帶來比較大的隱患,建議盡快出臺《放貸人條例》。
(本刊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