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科
廣西壯族自治區靈山縣中醫院,廣西 靈山 535400
潰瘍性結腸炎 (ulcerative colitis UC)又稱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原因不明的慢性結腸炎癥,是消化系統的疑難病癥,病情輕重不一,臨床上以腹痛、腹瀉、大便黏液膿血或血便為主要特征,常反復發作,筆者從2006年8月至2011年8月運用自擬治潰愈瘍湯治療該病135例,取得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本組135例,其中男78例,女57例,年齡30歲以下35例,30~45歲60例,45歲以上40例。均按全國醫藥院校五版教材《內科學》[1]診斷標準選擇。本組病例治療前均行結腸鏡檢查并結合臨床作出診斷。臨床癥狀多為慢性腹痛、長期腹瀉,輕者腹瀉每日4~6次,重者每日10次以上,為黏液膿血便,以左側腹部疼痛為甚,常反復發作,排便后腹痛墜脹或里急后重減輕,脘腹痞悶、納少乏力、面色黃白,但無明顯寒戰發熱,舌質暗滯,苔膩、脈弦緩滑等征象。辨證分型為輕型18例,中型90例,重型25例;病變達直腸25例,直、乙狀結腸75例,左半結腸或之上者33例。對照組125例,其中男64例,女61例;年齡30歲以下18例,30~40歲60例,40歲以上47例;辨證分型為輕型21例,中型80例,重型22例;病變達直腸20例,直、乙狀結腸73例,左半結腸或之上者32例。所有病例結腸鏡檢查均見有不同程度黏膜彌漫性充血、水腫、脆弱易出血、糜爛或多發性潰瘍等;病理活檢見有黏膜炎癥性反應,糜爛、潰瘍、隱窩膿腫等;大便檢查,未見阿米巴滋養體或包裹,未培養出痢疾桿菌和沙門菌等。
治療組以健脾清熱化濕、調氣行血為治法,藥用:柴胡12g,赤芍10g,炒白芍10g,當歸10g,黃連6g,炒枳實10g,炒白術10g,茯苓18g,炙甘草6g,敗醬草12g,服法:每日1劑,水煎兩次,混合后分早晚兩次飯前半小時溫服。隨證加減,脾虛明顯、面色無華、倦怠乏力、納差者,加黃芪、薏苡仁,濕阻氣滯明顯,脘腹悶脹加烏藥、木香、厚樸;腹痛明顯者,加延胡索,黏液便明顯,加砂仁,肝郁明顯,抑郁易怒者,加香附、佛手,膿血便或肛門灼熱,舌紅苔黃膩之濕熱證侯明顯者,加葛根、白頭翁。西藥對照組予口服柳氮磺吡啶片每次1g,1天4次,癥狀好轉后,維持量每次0.5g,1天3次,加或不加半琥珀酸鈉氫化可的松100mg,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100ml,同時加入滅滴靈1.0g,每日保留灌腸1次。
兩組均以6周為1個療程,治療前停服一切藥物2周,治療期間,均囑患者進食低纖維、無渣、易消化、高蛋白及低脂肪且有足夠熱量的食物,盡量避免牛奶、花生等飲食,忌煙酒及辛辣刺激性食物,療程結果,比較兩組的療效,復查腸鏡。
治愈:臨床癥狀消失,大便化驗正常,腸鏡檢查腸黏膜充血水腫、糜爛等病灶消失,腸黏膜活檢正常,停藥或僅用維持藥物,觀察6個月無復發。顯效:癥狀消失,大便常間斷出現5個/HP以下紅細胞,腸黏膜僅有輕度充血水腫。有效:癥狀減輕,大便常出現紅細胞5~20個/HP,腸黏膜病變有改善,腸黏膜充血水腫減輕,潰瘍面積縮小。無效:癥狀及腸鏡復查,黏膜病變均無明顯改善。
兩組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對比(例)
李某,男,45歲,2003年8月6日初診。主訴反復腹痛、解黏液血便2年,常伴有肛門灼熱、口干口渴,曾自服抗生素及健脾丸等療效不顯,本次來診大便常規檢查,外觀粘液,紅細胞10~16/HP,白細胞8~11/HP,大便潛血陽性,結腸鏡提示:潰瘍性結腸炎,鏡下可見直腸、乙狀結腸黏膜水腫充血、糜爛,且有多處不規則潰瘍?;颊甙l病正處夏秋交界,治宜清利濕熱,以治潰愈瘍湯加味,藥用柴胡12g,赤芍10g,炒白芍10g,黃連6g,炒枳實10g,炒白術10g,茯苓10g,敗醬草10g,砂仁10g,炙甘草6g,服藥14劑后大便由原來每日6~8次減為2~3次,腹痛、黏液便減輕,30劑時癥狀基本消失,大便成形,大便檢查:外觀黃軟,紅細胞 (—),白細胞 (—),潛血試驗 (—),為鞏固療效,加黃芪15g,繼續服21劑后,諸癥全消失,3個月后復查結腸鏡提示腸粘液水腫、充血糜爛、潰瘍均消失,隨訪病情至今未見復發。
潰瘍性結腸炎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確,國內外研究認為與其免疫異常、氧自由基損傷、感染及精神因素等有關[2],是一種多因素、多變量、多層次的復雜疾病,與免疫障礙、腸道障礙等相關,在歐美國家十分常見,是一種病程遷延、容易復發、較難治療的疾病,其病因和病機復雜,至今尚缺乏特效的治療方法,近年來我國及日本及某些亞洲國家患病率有增高之勢,現代醫學多用5-氨基水楊酸皮質類固醇等治療。中醫學認為本病屬“久痢”、“泄瀉”等范疇,被稱為“腸癖”、“滯下”,多因外感六淫、內傷飲食、勞累過度所致。本病病位雖在大腸,但與脾、肝、腎三臟關系密切。脾虛濕盛是關鍵,脾虛功能失調,中氣下陷,脾不升清,升降阻滯,血行不暢,致腸絡瘀滯,大腸運動功能失調而久瀉不愈。病初多為濕熱內蘊,邪侵大腸,病久及腎,則致脾腎兩虛,中醫治療中發揮辨癥論治特點,采用中醫、中西醫結合等多種治療手段,療效顯著,無明顯不良反應,顯示出中醫藥治療本病的優越性和廣闊的前景,因此,在本病治療上只要辨證準確,用藥用量得當,便可收到滿意效果。
[1]葉任高.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428-434.
[2]潘國宗,曹世植.現代胃腸病學[M].北京:科技衛生出版社,1994:1245-1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