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紅
山西醫科大附屬汾陽醫院檢驗科,山西 汾陽 032200
化療是臨床上治療食管癌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但化療能使骨髓造血功能受到抑制,免疫力下降,易發感染,使白細胞、血小板數目減少,引起貧血、出血,出現惡心嘔吐、毛發脫落等全身癥狀,危險性極大。目前監測化療后骨髓造血功能狀態主要依靠外周血白細胞、血小板的變化。但臨床實踐發現:白細胞易受輸血和感染等因素的影響,并且當白細胞或血小板下降時,骨髓已明顯受抑,錯過采取有效治療措施的最佳時機[1]。Sysmex XE-2100血細胞分析儀采用流式細胞技術和熒光染色技術檢測網織紅細胞及其更多參數,根據熒光強弱可將網織紅細胞分為低熒光強度網織紅細胞 (LFR)、中熒光強度網織紅細胞 (MFR)、高熒光強度網織紅細胞 (HFR)3類,未成熟網織紅細胞指數 (IRF)是指 (HFR+MFR)/(HFR+MFR+LFR)。研究顯示[2]網織紅細胞可作為評價骨髓造血功能的敏感指標。本實驗通過對50例腫瘤患者化療前后 WBC、PLT、RET%、LRF進行對比,觀察化療過程中各參數的變化,現將實驗結果報道如下。
50例確診為食管癌的住院患者,男25例,女25例,年齡40-76歲,平均年齡63.5歲。
Sysmex XE-2100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及配套原裝試劑和原裝高、中、低質控物。
分別于化療前及化療后第3、6、9天早晨抽取患者靜脈血2ml注入加有EDTA-K2抗凝劑的真空試管內,搖勻。嚴格按照操作規程檢測每份血樣中白細胞、血小板與網織紅細胞相關參數。

食管癌患者化療前后WBC、PLT、RET%IRF結果比較

3.18 ±1.45 67 ±38 1.71 ±0.82 5.88 ±4.30化療后12天WBC PLT RET% IRF化療后9天時間5.09 ±2.16 72 ±46 2.56 ±1.84 9.36 ±2.51
食管癌患者化療后第3天WBC和PLT數量開始降低,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第6天明顯降低,與化療前比較有統計學意義 (p<0.01),而第9天持續下降,顯著低于第6天,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1),第12天開始回升。RET%和IRT的升高降低與WBC和PLT的升高降低在腫瘤化療前后表現并不一致。化療后第3天RET%和IRT即開始下降,且較化療前有明顯差異 (p<0.01),第6天持續下降,第9天開始回升,RET%上升緩慢,無統計學意義 (P>0.01),IRT較第6天上升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p<0.01),化療12天后RET%和IRF繼續升高,但仍低于化療前水平。
放化療是目前腫瘤的主要治療方法之一,但是在治療的同時對正常細胞也有較強的殺傷力,從而使機體出現各種不良反應,造成感染、貧血、出血等癥狀,影響治療進程[3]。彭明婷等報道[4]接受化療的腫瘤患者網織紅細胞減低總是早于白細胞等參數的降低,與本實驗研究結果一致。
網織紅細胞 (RET)是晚幼紅細胞脫核到完全成熟紅細胞之間的過渡細胞,也稱年輕的紅細胞,細胞漿內殘存的RNA經煌焦油藍染色后,形成網狀結構。Sysmex XE-2100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在檢測網織紅細胞時,通過對RET內核酸染色得到的熒光信號強度將網織紅細胞區分為低、中、高熒光強度的網織紅細胞 (LFR、MFR、HFR)。越接近成熟的網織紅細胞RNA含量越低,熒光強度越弱。HFR中RNA的含量最高,是最不成熟的網織紅細胞,MFR與HFR之和稱為未成熟網織紅細胞指數 (IRF),是反應骨髓造血功能的敏感指標。流式細胞儀法網織紅細胞分群分析檢查對于腫瘤化 (放)療、骨髓抑制、貧血療效評估有重要臨床意義[5]。
本組資料表明,RET%、IRT在腫瘤化療后下降與升高的時間上都早于WBC、PLT,是評價骨髓受抑制和恢復的敏感指標。綜上所述,將網織紅細胞參數IRT的變化應用到臨床食管癌患者化療檢測中,可以評價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和恢復,動態觀察指導臨床用藥,早期干預,避免濫用抗生素,在骨髓功能過渡被抑制前就停止化療,適時調整治療方案,預防患者在化療中出現致命性感染和出血不止等危象,提高臨床治療的有效性、合理性、科學性,值得臨床推廣。
[1]邢晉苓,楊建英.網織紅細胞未成熟分數在腫瘤化療中的臨床意義[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0,7(4):304-305.
[2]樂家新,叢玉隆,蘭亞婷,等.腫瘤患者化療過程中網織紅細胞動態變化的觀察[J].白求恩醫學院學報,2003.1(2):82-84.
[3]趙華,李代渝,林江.網織紅細胞未成熟分數在放化療中的臨床意義[J].瀘州醫學院報,2010,33(2):163-165.
[4]彭明婷,趙聲明,王薇,等.網織紅細胞在腫瘤化療過程中的動態變化[J].中華醫學檢驗雜志,1997,20(6):367-369.
[5]叢玉隆,李順義,盧興國.中國血細胞診斷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0:41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