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 武漢市廣播電視大學 劉春梅
近幾年來,湖北省對外貿易發展迅速,對外貿易額逐年增加,年增長速度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居中部六省之首。但貿易規模偏小,近十年中,湖北省進出口額占全國的比重不超過1%,與湖北省經濟規模并不相稱。
表1 2002~2011年湖北省與全國貿易規模 單位:億美元
湖北省對外貿易對本地區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和拉動度在中部六省中居第三位,僅次于安徽省和江西省,但明顯低于全國及沿海地區。如在近十年中湖北省外貿依存度最高為12.69,而同年全國的對外貿易依存度為57.29。
表2 2002~2011年湖北省與全國貿易依存度 單位:億美元
貿易競爭優勢指數(Trade Competitive Index)表示一國(地區)貿易差額占貿易總額的比重,用公式表示為:TC=(Xi-Mi)/(Xi+Mi)。貿易競爭優勢指數是行業國際競爭力分析的一種有力工具,如果TC>0,表示該國該種產品的生產效率高于國際水平,TC值越接近1,表明該商品競爭力越強。湖北省對外貿易商品結構中,機電產品與高新技術產品的貿易額居于首位,本文選取近三年湖北省機電產品與高新技術產品的TC值為代表說明湖北省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
表3 2009~2011年湖北省部分商品貿易競爭指數
從上表數據可以看出,湖北省機電產品TC值逐年緩慢提高,高新技術產品TC值保持相對穩定。機電產品與高新技術產品TC值均大于零,但數值偏小,具有極其微弱的競爭優勢。
總體看,湖北省目前的外貿競爭力較弱,但具有極強的后發優勢。
2004年國家提出中部崛起戰略,湖北省提出的戰略目標是,“把湖北建設成重要的農產品加工生產區、現代制造業聚集區、高新技術發展區、現代物流中心區”。在這個戰略目標指導下,沌口出口加工區、東西湖保稅物流中心、武漢東湖綜合保稅區相繼落戶武漢;同時,湖北省與武漢海關簽署《海關總署湖北省人民政府合作備忘錄》,并于2012年8月推出楊邏港啟運港退稅試點舉措,毫無疑問,在近幾年湖北省為外貿發展提供了較好的發展平臺。
湖北是科教大省,具有雄厚的科教實力,全省擁有普通高等院校85所,各類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機構1378家,國家重點實驗室14個,尤其是是科技部于2003年11月批準籌建的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在2004-2011年中,共獲批各類國家重大科研項目1100余項。獲批發明專利近320余項,實驗室已在激光科學與技術、生物醫學光子學、光通信與器件、太赫茲技術、能源光電子學、有機光電子學等領域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湖北省已經成為我國高新技術創新的重要基地。
做大做實做強高新技術產業是湖北省實現跨越式發展支柱之一。湖北省共建有28個特色產業基地,專業涉及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節能環保、新材料、汽車零部件等領域,經過多年培育,湖北省已經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的特色產業群,尤其是光電子信息的發展,已經成為湖北省經濟增長的催化劑,高新技術產業的聚集效應逐步凸顯。2010年,湖北省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5374.95億元,同比增長28.7%;2011年,湖北省高新技術產業總產7527.94億元,同比增長26.9%。
2010年,湖北省機電產品出口78億,占出口總額的53.98%,高新技術產品(與機電產品分類有交叉,下同)出口38.5億,占出口總額的26.7%。從具體產品類別上看,湖北省船舶、汽車、鋼材、紡織服裝、農產品出口占出口總額的41%。2011年,湖北省機電產品出口104.1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53.3%,高新技術產品出口44.1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22.6%。從具體產品類別上看,船舶、汽車、鋼材、紡織服裝、農產品出口占出口總額的39.5%。總體而言湖北省出口商品品種較為單一,市場競爭力不強。
湖北省的出口市場主要依靠美、歐、日等傳統市場,對新興市場的開發不夠。歐盟、美國、東盟和日本分別為湖北省前4位的貿易伙伴。2008年湖北省與歐盟、美國、日本的貿易額占貿易總額的42.6%;2011年湖北省與歐盟、美國、東盟和日本的雙邊貿易總額分別為66.4億美元、37.5億美元、33.5億美元和31.2億美元,占貿易總額的50.3%。出口市場過于集中不僅加劇了貿易競爭,同時加大了貿易風險。
湖北省地處中國中部內陸,是中國的水陸交通運輸樞紐,內河、鐵路、公路、航空運輸均十分發達。但在國際貿易中,80%以上的貨物是通過海上運輸完成的,而湖北地處內陸,缺少天然海港,省內一般貨物出運如采用海洋運輸,一般通過公路運輸至上海報關出運或是在武漢報關通過內河運輸至上海轉海船出運。對于出口商而言,相對于后者運輸時間長、貿易風險大而寧愿選擇前者,從而大大減少了本地出口額。可見,湖北省九省通衢的國內地理位置優勢,卻在對外貿易中存在短板。
如前所述,近幾年湖北省為外貿發展提供了較好的發展平臺,但相較于廣東省等外貿發達地區仍然落后幾十年。廣東省自改革開放后就明確提出以外經促進外貿發展,以外貿增強外經實力”的口號,使得廣東省在1986年后外貿進出口額連續幾十年位居全國首位。湖北省對外貿易政策推動起步晚,貿易基數小,加上政策實施的效應具有一定的時滯性,使得湖北省在近幾年中外貿增長速度雖快,但在全國并不突出。
湖北省是重工業大省,輕、重工業結構比為3:7。汽車、鋼鐵、石化、電子信息、食品、裝備制造、建材、紡織等八大產業年銷售收入過千億元。尤其是汽車行業近幾年異軍突起,2010年產量達到172萬輛,在全國居行業首位。
但支柱產業在出口中表現并不出色。以汽車為例,2011年湖北省汽車出口僅3.6億美元,出口主打產品是柴油汽車,主要出口市場越南、伊朗和秘魯三國占比近60%。而同期安徽省汽車出口達16.6億美元,自主品牌龍頭企業奇瑞汽車出口占安徽省汽車出口總量的69.7%,出口目的國有119個。
相比之下,湖北省支柱產業出口具有較大空間。對此,湖北應借鑒日韓經驗,加大政府對汽車出口的扶持力度,對引進先進技術和擴大出口的企業給予獎勵;為企業提供長期低息貸款;在進出口手續及稅收方面提供一定便利和優惠;鼓勵企業培育自有品牌及加強品牌推廣;鼓勵企業進行自主研發,從而提高支柱產業出口競爭力。
2003年以來,湖北省外貿商品結構不斷優化。2008年高新技術產品(與機電產品分類有交叉)出口22.2億美元,增長46.5%;2011年,達44.1億美元,但總體規模較小,競爭力不強,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因此,湖北省應充分利用高新技術產業群的聚集效應,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提高出口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推動光纖通信、計算機軟件等產品的出口;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設備,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努力突破制約產業優化升級的關鍵核心技術,提升高新技術產品附加值;延伸產業鏈,培育中小企業,擴大產業規模,從而加快高新技術產品出口。
長期以來,湖北省與歐盟、日本、美國、東盟的雙邊貿易額占貿易總額的50%左右,市場高度集中。對此,湖北省應完善外貿信息平臺、舉辦各類經貿活動、加強外貿企業人員培訓、提供中小外貿企業融資便利等服務性舉措,推動外貿企業快速發展。同時,鼓勵企業參加各類國際展會、運用電子商務平臺多渠道開拓國際市場,在全球經濟形勢低迷的背景下,加大非洲、拉丁美洲市場的開發力度,實現市場多元化目標。
[1]傅智能,徐振宇.湖北省對外貿易存在的問題及發展對策[J].當代經濟,2011(11).
[2]馬小利.河南省外貿競爭力及跨越式發展對策研究[J].對外經貿,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