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中國醫藥導報》記者 劉志學
高血壓的民眾“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簡稱為高血壓防治工作的“三率”。一個國家的高血壓防治工作做得如何,一定程度上與此“三率”的推廣和普及工作做得如何有著很大的關系。這是本刊記者在采訪為我國高血壓防治工作奔波、拼搏了多年的中國高血壓聯盟主席吳兆蘇教授時,所了解到的一個重要理念。
就此話題,本刊記者對吳兆蘇教授做了深入采訪。
采訪一開始,吳兆蘇教授首先介紹了我國高血壓防治工作所面臨的嚴峻局勢。他說:“盡管我國高血壓患病人數已達2億之眾,且高血壓發病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同時,相關的循證證據也表明,高血壓是腦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腎臟病的重要危險因素,其中50%~60%的腦卒中,40%~50%的心肌梗死與血壓升高有關。另有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每年用于高血壓病的醫療費用高達366億元,已成為社會經濟的沉重負擔。但令人遺憾的是,作為高血壓‘三率’之首的‘知曉率’,卻一直在低位徘徊。從客觀上來講,這也使‘治療率’和‘控制率’無法明顯升高。”
吳兆蘇教授繼續說:“實踐證明:控制高血壓,可大幅減少或預防并發癥。同時,控制高血壓是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的主要環節,也是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致殘率和死亡率最有效的措施。臨床研究表明,降低收縮壓10mmHg、舒張壓 5mmHg,腦卒中發生危險下降40%~50%,冠心病發生危險下降15%~20%,心力衰竭發生危險減少50%。”
隨后吳兆蘇教授談道:“隨著血壓測量技術的進步,各種使用方便、讀數明了的電子血壓計隨著價格的大幅度下降,正在大量走入千家萬戶,為老百姓在家中隨時自測血壓創造了條件。我作為一名醫生,強烈呼吁社會各界高度重視家庭自測血壓的普及推廣,通過提高高血壓的知曉率,喚起患者的防治意愿,提升血壓管理的質量,有效預防各種心腦血管并發癥的發生與死亡。”
吳兆蘇教授認為,影響我國高血壓“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偏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老百姓不知道自己血壓狀態。所以,如果家庭血壓自測工作能夠推廣開來的話,將意味著我國高血壓防治工作踏進了至關重要的第一道“門檻”。
在采訪中吳兆蘇教授提到:“以往,我們的高血壓的診斷,往往以‘辦公室血壓’為主。因為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的‘白領’、‘金領’人員越來越多。這類人群的工作及生存壓力也越來越大,表現之一,就是高血壓在這類人群中的發病率越來越高。這類病人到了醫院以后,醫生就要給他們測量血壓。實際上,這種到了醫院才測量血壓的程序,對于病人來說是非常被動的。因為他們一旦在工作或生活中感到不適,到醫院來查血壓的時候,往往這時候的血壓是屬于運動后的血壓,因為他(她)有一個從家里到醫院的運動過程,因此他們的血壓往往是不穩定的,醫生測量的血壓數據往往是不準確的。還有一些患者,他們有可能是吃完藥以后才到醫院來,這樣的情況下,血壓也會受藥物的一定影響……”
“因此,我們開展高血壓的防治工作,就不能只盯著‘辦公室血壓’,要從家庭開始,從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開始著手。其中,家庭血壓測量,就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在家里測量血壓,一般來講,患者是在他平靜的狀態下進行的,往往就能夠了解他們的血壓狀態,所以它是真實的血壓。在國際上,很多國家也越來越重視這種監測方式。”吳兆蘇教授接著說,“實際上,家庭血壓測量在中國的很多家庭已經開始,但是這種‘開始’是無序的。這種‘無序’具體體現在:有的人有心律失常問題,但是他們不會使用聽診器,這就使血壓測量受到很大的影響。還有的人是采用電子血壓表測量的,但往往應用的是那種半自動的、手腕式的血壓測量儀;而且,不同的血壓表的區別,患者往往搞不清楚,這樣就對他們分析血壓究竟高不高的標準也搞不清楚。”
吳兆蘇教授繼續介紹說:“我們還發現,在臨床中,常規采用的血壓測量方法仍然是傳統的聽診法——在診室用水銀血壓計測得血壓值(CBPM)。盡管該方法是過去百年以來一直使用的高血壓診斷、分級、療效判斷的主要標準,但它只能提供有限的血壓讀數,不能準確地反映病人的真實血壓水平,只能作為真實血壓的替代評估一段時間內的平均水平,而且CBPM還有‘白大衣效應’,就是患者由于見到醫生而產生的心理、精神反應,致血壓測量數值升高,這種現象稱之為 ‘白大衣效應’。那么,這種血壓測量方式,就不僅造成有限醫療資源的大量浪費,也會造成患者的心理負擔和不必要的藥物治療。”
據記者了解,一項“家庭血壓與診室血壓的一致性比較”研究顯示:在200例受試者中,平均診室血壓高于家庭自測血壓達3.0/1.5mmHg,正常血壓組與高血壓組診室血壓同樣比家庭自測血壓要高。高血壓組差值最大,為6.2/1.1mmHg,正常組SBP無差別,DBP高2mmHg。結果顯示:在高血壓人群中,CBPM值幾乎總是高于HBPM。因此,應用家庭血壓測量(HBPM),是診室血壓測量(CBPM)的有效補充。
同時,據中國醫師協會與高血壓聯盟合作對北京、上海3800多例高血壓門診病人的調查,每天堅持測血壓的病人僅有7%左右,這在全國還算是比較高的,而歐洲各國——如意大利,門診病人規律的家庭自測血壓率高達75%。通過推廣家庭血壓自測,有效提高中國高血壓患者的患病知曉率,將是提高我國高血壓疾病防控水平的重要手段。
采訪在繼續進行著。順著我們的話題,吳兆蘇教授提到了我國高血壓防治工作中,家庭血壓自測環節的重要地位。
“家庭血壓自測有以下幾方面的優勢,”吳兆蘇教授扳著手指說,“首先,有助于高血壓的診斷。家庭自測血壓可以有效發現只在診室血壓升高而在家中血壓正常的所謂‘白大衣性高血壓’,以及診室血壓正常但在家中血壓升高的所謂‘隱匿性高血壓’。在這些方面,家庭自測血壓可在沒有動態血壓監測條件時,作為替代診斷方法。其次,可以有效提高高血壓的知曉率。如果多數家庭都擁有電子血壓計,那么許多新發生的高血壓就有可能得到及時發現,從而及時得到專業醫療機構的明確診斷。另外,也有助于高血壓患者的治療和管理質量控制。因為血壓是波動性和變異性較大的生命指標,需要多次反復檢測才能夠對一個患者的血壓進行準確、可靠的評估。根據準確測量的血壓水平,調整治療藥物的用量,才有可能把血壓管理到最佳水平,既控制血壓,又避免過量使用藥物,避免因血壓過低所可能帶來的不良反應和嚴重后果。同時,在接受降壓治療的高血壓患者中進行家庭自測血壓,還可以提高患者對疾病的重視程度,提高患者積極進行疾病管理的依從性。”
吳兆蘇教授還介紹說,臨床研究的結果也表明,持續的家庭血壓測量與間或的診室血壓測量相比,有較高的預測心血管病的價值。當進行連續重復家庭血壓測量與評估降壓藥治療作用的時候,第一天的測量值明顯偏高,而此后幾天的測量差異逐漸減小,這表明,連續的家庭測量更為準確。評價高血壓人群家庭血壓和診室血壓兩種方法測量的一致性的研究,至今進行的還很少,因此對于差異的具體原因,還有待于今后進一步的研究。
針對上述問題,吳兆蘇教授說:“值得我們欣慰的是,目前家庭自測血壓的重要性已經在我國專家層面達成了普遍共識,比如說,2008年‘高血壓日’的主題就確立為‘家庭自測血壓’。但是市場越來越多的、沒有經過驗證的血壓計的出現,使我們感到困惑。作為專業的醫生,有必要向患者推薦符合國際標準的電子血壓計,因此家庭血壓監測中國專家共識的編制也希望指導臨床醫生進行推薦,不要因為選擇了錯誤的血壓計導致患者病情延誤。”
吳兆蘇教授認為,對于家庭自測血壓的安全性問題,電子血壓計不僅操作簡便、讀數明了,而且更環保。由于汞污染的原因,水銀血壓計早已在法國等一些歐洲國家完全禁止使用,我國部分醫院也已經開始在臨床工作中推廣經過獨立驗證和定期校正的電子血壓計。
在采訪中,吳兆蘇教授還介紹說,針對家庭自測血壓的問題,歐洲和美國都已發布了專門的指南性、規范性文件。“現在基于醫學界對血壓測量準確性的要求,以及高血壓患者血壓達標的要求;基于病人自己在社會上購買血壓表的無序狀態等問題,我們認為,我國相關的行業協會、學會等機構,應該給出一個指導性文件。因此,國內學者也就此開展了大量的學術探討,并在多年前就制定和發布了《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此后又在2005年、2009年和2010年、及前不久的2011年,經過了多次修訂。在修訂后的《指南》中,突出強調了電子血壓計作為家庭自測血壓的必備工具,因為它在技術上已經非常成熟了,可以在高血壓患者的管理、包含診斷評估和治療管理方面發揮出非常重要的作用。”
談到電子血壓計,吳兆蘇教授繼續說:“從十九世紀水銀血壓計發明以后,水銀就變成了這種醫療儀器的一部分。現在很多醫院都在用水銀柱的血壓計,它的測量精確度和它的環境污染問題,都是未來我們應該研討的問題。我們都知道,水銀是能夠造成環境污染的。如果真的有一天,中國有兩億到三億家庭當中的十分之一——兩千萬到三千萬個家庭,真的一家都有一臺血壓計,那是多少噸水銀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啊?!這是個很大的問題,因為水銀會流失嘛。歐洲聯盟所有的國家都禁止使用任何含有水銀的家用電器,包括水銀血壓計。所以,《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就突出強調:電子血壓計要作為家庭自測血壓的必備工具。”
吳兆蘇教授還說:“一提到專業《指南》性文件,很多人都認為那是很學術化的東西,其實不是這樣的,尤其是這個針對廣大民眾的《高血壓防治指南》。我們制定這個《指南》并不是非常復雜的。我們要解決的問題,第一是要讓血壓正常的人偶爾量一回血壓——這個‘偶爾’是有規律的,比如說每年量一次。很多專家發表的學術或者科普文章中也提出:測量血壓最好從小養成好習慣。因為只有在小時候養成的習慣,才能堅持一生。如果到了30多歲、40多歲或者50多歲的時候,你再讓人們堅持每年量一次血壓,他們就會覺得很不自在,覺得生活秩序被打亂了。所以,小孩子還在學校里時,就要養成每年量一次血壓的好習慣;也就是說,發現高血壓、及時地測量血壓,及時地把高血壓診斷出來,這是家庭血壓監測的一個重要使命;尤其是那些血壓正常的人,如果能夠每年測量一次血壓,發現問題,及時就診、及時解決,那么高血壓的防治率就有可能擺脫現在的30%,有可能達到70%,甚至90%到100%。如果每個人都做到高血壓防治從小做起,這個問題就很快得到解決了……”
對此倡議,吳兆蘇教授歸納說,一句話說完,大力提倡家庭自測血壓,并不光指高血壓病人要經常自測血壓,對血壓正常的人群,也應該在家中利用血壓計經常量量血壓,了解自己有沒有高血壓問題或趨勢,達到提前預防的目的。同時,家庭自測血壓的另一個重要價值,就是可以引起社會對高血壓防治的普遍關注,提高患者治療的“積極性”、“依從性”和“主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