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文英
江西省景德鎮第一人民醫院感染科,江西景德鎮 333000
循證護理(evidence based nursing,EBN)代表著護理學發展的趨勢,是護理人員審慎、明智和準確地運用現有的科研結論為基礎,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需求和愿望,結合護理措施,為廣大患者實施有效最佳的護理[1]。慢性重型肝炎是病毒性肝炎中最嚴重的一種,病死率高,患者生活質量差、心理負擔重,對治療和康復均有不利的影響[2]。本文通過對重型肝炎患者采用循證護理,取得了理想的臨床效果?,F總結報道如下:
選取2009年1月~2010年10月在我院就診的43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24例,女19例,平均年齡(42.65±6.78)歲。病例均符合2000年中華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肝炎學分會和肝臟病學分會聯合修訂的病毒性肝炎預防方案診斷標準[3]。兩組治療方案按2005年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和感染病學分會聯合制訂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給予保肝降酶及適時抗病毒治療[4]。隨機將研究對象分配至常規護理組(21例)和循證護理組(22例)。
1.2.1 常規護理組
接受常規護理,包括必要的宣傳教育、日常護理、疾病相關知識的宣教、用藥及出院指導等。
1.2.2 循證護理組
接受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在按照循證護理的要求進行護理,具體方法為:
第一步:采用自制調查表收集信息,調查內容包括患者基本信息、病程、采取的治療措施、對疾病的人之狀況、精神狀態等。調查問卷由患者獨立完成,分析回收的有效問卷并結合患者的疾病情況,確立了以下問題:①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絕望心理;②大部分患者對疾病缺乏科學的認識;③部分患者缺乏依從性。
第二步:通過文獻檢索,并認真進行文獻二次復習,尋找證據。
第三步:對收集到的文獻由循證護理小組成員結合本文研究對象的實際情況對文獻進行評價,最后確定真實可靠且可行性強的證據,并采取以下相應的護理措施:
1.2.2.1 做好心理護理干預 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要從職業道德及人性化服務的角度出發,用科學的心理護理干預措施最大限度地減輕患者的焦慮、絕望等心理。護理人員要注重積極與患者交朋友、親切的與其交談,加強與患者的情感溝通,在此過程中密切關注患者的心理變化,努力運用自己的理論知識給予勸慰、開導和鼓勵,使其樹立戰勝疾病的自信心,積極的配合治療。
1.2.2.2 做好健康宣教 對肝炎患者的健康教育是治療慢性重型肝炎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患者進行健康宣傳教育,向患者科學解釋疾病的相關知識,可直接改善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從而正確就醫。根據患者的文化背景,采取不同的宣傳方式。對于年齡較大且文化程度較低的患者,宣傳方式包括科普講座、漫畫、宣傳單等;對于年輕且文化層次較高的患者,宣教內容更加廣泛,如肝病的相關知識、健康合理飲食、不良生活習慣等,提高患者自我防護意識和治療依從性,指導患者接受規范治療。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s)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s)
組別 年齡(歲)ALT(IU/L) TBIL(μmol/L) ALB(g/L)性別[n(%)]男女常規護理組(n=22)循證護理組(n=21)t值 P值41.76±5.43 43.24±4.76 1.368 0.358 14(63.64)10(47.62)1.368 0.358 8(36.36)11(52.38)47.25±21.69 46.99±20.31 0.358 0.729 82.54±36.45 83.79±30.10 1.607 0.142 28.36±6.68 28.66±4.53 1.660 0.131
1.2.2.3 正確指導患者用藥 慢性重型肝炎如未經合理治療,很可能發展為肝硬化和肝細胞癌,因此,抗病毒治療是非常重要的,恩替卡韋是重癥肝炎抗病毒治療的常規用藥。用藥周期長,護理人員提前告知患者使用恩替卡韋時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以及如何處理此類不良反應,讓患者作好身體和心理的準備[5-7]。
在患者出院前,監測丙氨酸轉氨酶(ALT)、總膽紅素(TBIL)、白蛋白(ALB)等指標,以判斷患者的肝功能恢復情況;以焦慮自評量表(SAS)[2]評定患者焦慮心理的程度。
數據的處理和分析借助SPSS 16.0進行操作,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或者方差分析進行統計推斷,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此外,兩組研究對象在護理干預前ALT、TBIL及ALB差異亦無統計學意義,提示兩組研究對象均衡可比且循證護理干預前肝功能一致。見表1。
兩組患者在出院時,ALT、TBIL及ALB的水平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循證護理組的ALT及TBIL水平高于常規護理組,循證護理組的ALB水平低于常規護理組,提示,循證護理組患者肝功能改善較常規護理組患者更明顯。見表2。
表2 兩組出院時各生化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出院時各生化指標比較(±s)
組別 ALT(IU/L) TBIL(μmol/L) ALB(g/L)常規護理組(n=22)循證護理組(n=21)t值 P值48.92±15.90 39.76±18.42 2.362 0.033 83.12±24.67 45.30±26.56 3.902 0.002 29.76±3.48 33.01±2.73 2.999 0.010
經過護理干預后,兩組患者的焦慮評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常規護理組患者的焦慮程度大于循證護理組(t=2.236,P=0.033)。提示循證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心理焦慮程度。見表3。
循證護理是隨著循證醫學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一種科學和有效的方法,強調以臨床實踐中的問題為出發點,將科研結果與臨床經驗、患者需求相結合,解決患者的實際問題,從而提高護理質量[8]。通過循證,強化了預見性護理的意識,擴大了在護理人員的知識面,并且獲得了切實可靠的實證,可以在短時間內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更為有效地配合治療方案的進行。由于傳統觀念的限制,現階段臨床上開展循證護理尚存在觀念、人力、知識水平、和文獻資料等方面的不足,但隨著時代、循證醫學的發展以及護理人員的不斷努力,循證護理必將成為護理工作的主導方法,這也是護理學科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
表3 兩組干預前后焦慮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干預前后焦慮評分比較(±s,分)
注:與常規護理組比較,t=1.662,△P=0.102;t=2.236,*P=0.033
組別 干預前 干預后 t值 P值常規護理組(n=22)循證護理組(n=21)42.98±6.59 43.65±8.65△38.62±4.23 30.26±2.67*1.874 2.891 0.063 0.015
慢性重型肝炎的嚴重性、長期性和致死性,使大多數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心理負擔都較重,此類較重心理負擔必然會使患者氣滯血瘀,從而導致其免疫功能下降,影響治療和康復[9]。另一方面,患者較重的心理負擔使患者容易產生悲觀、絕望甚至是過激心理,使他們不配合醫生的治療方案,也會直接影響患者的康復。但是如果肝炎得不到及時、規范的治療,不僅嚴重危害患者及其家屬的健康;由于其傳染性較強,也不利于全社會范圍內的乙肝控制[10]。
本研究通過對慢性乙肝患者進行循證護理干預,結果表明,運用循證護理方法實施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況,讓更多的人支持和關愛患者,有效地提高治療依從性,有利于患者的治療和康復。
[1]鄧穎珠.循證護理在腦卒中患者靜脈輸液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6,22(5):39-40.
[2]王宏利,郭利英.慢性重型肝炎78例并發癥與預后分析[J].基層醫學論壇,2007,11(10B):878-879.
[3]中華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會、肝病學分會.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華肝臟病雜志,2000,8:324-325.
[4]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華肝臟病雜志,2005,13:891-892.
[5]王瑞霞,張暉,張慧賢,等.循證護理對肝硬化患者醫學應對方式的影響[J].遼寧中醫雜志,2010,37:1146-1147.
[6]陳新月.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治療策略[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7,27:819-821.
[7]董春艷.循證護理在慢性乙型肝炎住院患者中的應用[J].河北醫藥,2010,32(22):3250-3251.
[8]毛雁芬,沈蓉蓉.科研小組在實施循證護理中的作用[J].實用護理雜志,2002,18:68.
[9]畢小琴,李繼平,趙佛容.音樂干預緩解頜面部癌癥患者焦慮狀態的護理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學雜志,2008,24(5):1-3.
[10]曹光瓊,晁春梅,鄔繼蘭.健康體檢人員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況調查分析[J].中國醫藥導報,2010,7(10):23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