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堯 徐艷麗 程 燕 韓戰營
1.河北聯合大學附屬醫院老年病科,河北唐山 063000;2.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內科,河南鄭州 450052
目前,冠心病是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流行病學調查顯示:絕經前女性冠心病發病率約為男性的1/10,而絕經后發病率和死亡率均顯著增加。這一差距表明內源性雌激素在對抗動脈粥樣硬化的過程中起保護作用,體內失去內源性雌激素將加劇絕經后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1]。絕經前后女性的過渡狀態與代謝綜合征以及冠心病的各種危險因素(包括中心性肥胖,血癥異常,高血糖和高胰島素血癥)有關,有研究發現冠心病與血漿脂蛋白 a[Lp(a)]、胱抑素 C(CysC)及尿酸(UA)的關系緊密[2-3],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討絕經后女性冠心病與Lp(a)、CysC及UA變化程度的關系。
研究對象選擇2010年9月~2011年10月就診于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內科218例可疑冠心病的絕經后女性患者,根據冠脈造影結果分為單支病變組(49例),雙支病變組(58例),多支病變組(59例)和正常對照組(52例),根據冠心病分型分為急性心肌梗死(AMI)組36例,不穩定型心絞痛(UAP)組90例,穩定型心絞痛(SAP)組40例,正常對照組52例。
排除標準:曾行冠狀動脈搭橋術或血管成形術者;1型糖尿病者;器官移植、腎透析者;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激素替代療法(HRT)者;使用免疫抑制劑或化療藥物者;庫欣氏癥和肢端肥大癥者。
清晨空腹抽取患者外周靜脈血5 mL,離心后應用羅氏Modular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生化指標脂蛋白a、CysC、UA、血糖、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三酰甘油。
表1 冠心病組和正常對照組患者一般臨床資料的比較(±s)

表1 冠心病組和正常對照組患者一般臨床資料的比較(±s)
注:1 mm Hg=0.133 kPa
組別 年齡(歲) 絕經年齡(歲)絕經后的時間(年)收縮壓(mm Hg)舒張壓(mm Hg)體重指數(BMI,kg/m2)膽固醇(mmol/L)HDL-C(mmol/L)LDL-C(mmol/L)三酰甘油(mmol/L)正常對照組(n=52)單支病變組(n=49)雙支病變組(n=58)多支病變組(n=59)58.33±10.81 57.89±9.22 60.12±10.34 61.56±8.05 48.13±9.62 48.25±8.91 46.25±8.71 47.32±9.91 19.27±1.13 19.77±1.52 19.47±1.52 19.67±1.72 131.9±0.52 133.8±2.63 134.8±2.43 133.8±2.76 80.65±1.05 80.54±1.41 80.64±1.34 80.43±1.54 27.5±0.42 28.4±0.89 29.6±0.69 30.4±0.68 4.33±1.13 4.31±1.17 4.14±0.82 4.26.±0.17 1.17±0.32 1.06±0.25 1.03±0.34 0.96±0.35 2.72±0.16 2.94±1.22 2.72±0.82 2.84±0.92 1.72±1.56 1.82±1.76 1.86±0.86 1.82±1.16
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數據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用方差分析(ANOVA)和LSD-t檢驗,不符合正態分布的數據行對數轉換后采用方差分析(ANOVA)。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絕經后女性冠心病患者不同病變支數血壓、年齡、體重指數、絕經年齡、絕經后的時間及一般血脂項目與正常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絕經后女性冠心病患者Lp(a)在不同病變支數中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P<0.05),Lp(a)在多支病變組顯著高于雙支病變組和單支病變組(P<0.05),單支病變組和雙支病變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CysC水平在絕經后女性冠心病患者中單支病變組、雙支病變組和多支病變組逐漸降低,均低于正常對照組,且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隨冠脈病變支數的增多,絕經后女性冠心病患者血清UA水平逐漸升高,均高于正常對照組,且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病變支數Lp(a)、血清CysC及UA的比較(±s)

表2 不同病變支數Lp(a)、血清CysC及UA的比較(±s)
注:與正常對照組比較,aP<0.05;與單支病變組比較,bP<0.05;與雙支病變組比較,cP<0.05
組別 Lp(a)(g/L) UA(μmol/L) CysC(mg/L)正常對照組(n=52)單支病變組(n=49)雙支病變組(n=58)多支病變組(n=59)0.09±0.49 0.17±0.12a 0.27±0.29a 0.39±0.28abc 227.33±65.13 259.61±56.17a 293.64±61.72ab 319.56.±81.67abc 1.17±0.22 1.06±0.15a 0.98±0.14ab 0.96±0.25abc
絕經后女性冠心病患者Lp(a)、UA水平在穩定型心絞痛組、不穩定型心絞痛組和急性心肌梗塞組均高于正常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絕經后女性冠心病患者血清CysC水平在穩定型心絞痛組、不穩定型心絞痛組和急性心肌梗死組逐漸降低,均低于正常對照組,且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正常對照組、SPA組、UAP組、AMI組Lp(a)、CysC及UA的比較(±s)

表3 正常對照組、SPA組、UAP組、AMI組Lp(a)、CysC及UA的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與 SPA組比較,bP<0.05;與 UAP組比較,cP<0.05
組別 Lp(a)(g/L) UA(umol/L) CysC(mg/L)正常對照組(n=52)SPA 組(n=40)UAP 組(n=90)AMI組(n=36)0.85±0.56 0.18±0.12a 0.26±0.25a 0.39±0.27abc 221.13±55.83 250.69±57.47a 283.14±61.12ab 339.56.±68.67abc 1.17±0.22 1.06±0.15a 0.98±0.14ab 0.86±0.22abc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已逐年上升,20世紀國內外學者就已經認認識到冠心病的發病與性別有關,女性冠心病的發病年齡大約比男性晚10年,絕經前女性冠心病發病率和死亡率均低于同年齡段男性,而絕經后女性冠心病發病率和死亡率接近與男性,這一差距表明內源性雌激素在對抗動脈粥樣硬化的過程起著保護作用,體內失去內源性雌激素會加劇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Lp(a)是與動脈粥樣硬化發生密切的致病因子,Lp(a)水平的升高是冠心病發病的獨立危險因子,并且與冠脈病變程度有關[4],發生機制主要是因為Lp(a)可以通過脂質沉積參與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的始動環節是巨噬細胞吞噬脂質沉積形成泡沫細胞,Lp(a)中的游離脂肪酸容易被氧化,巨噬細胞攝取氧化修飾過的脂蛋白a,繼而形成泡沫細胞,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此外,脂蛋白a也可以通過非受體通路進入動脈壁,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本研究發現絕經后女性冠心病組脂蛋白a的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其多支病變組脂蛋白a水平顯著高于雙支病變組和單支病變組,因此,可以通過檢測脂蛋白a的水平,預測絕經后女性冠心病的危險程度,并及早干預,避免絕經后女性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生。
近來研究發現CysC與冠脈粥樣硬化的發生有關,其發生機制與激素前激活胱氨酸蛋白酶在彈力蛋白損傷處的表達、抑制酶及抗炎有關。CysC能抑制內源性半胱氨酸蛋白酶活性,參與血管壁基質重構,血管壁重構過程的紊亂和干擾是動脈粥樣形成的機制,缺血事件的發生可能與CysC的相對不足有關,雖然在炎癥的發生過程中CysC的表達增加了,但對于粥樣斑塊組織蛋白酶表達的增加,CysC水平是降低的[5]。也有研究發現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CysC水平較正常血管是減少的,與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呈負相關。本研究分析CysC水平已排除腎功能異常造成的影響,發現CysC水平在絕經后女性冠心病組低于對照組,以急性心肌梗死組最低,且隨著冠脈病變支數增加,血清CysC水平下降,兩者負相關,這與國外報道一致[6],因此,CysC可間接反應絕經后女性冠脈病變情況,且對絕經后女性冠心病患者有保護作用,CysC的產生恒定,有可能成為絕經后女性冠心病的預測指標。
UA的升高在動脈粥樣化的形成起著重要作用,發生機制可能有:UA可激活血小板,增進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UA能促進脂質過氧化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氧化,從而氧自由基產生增多參與炎癥反應。此外,UA鹽能沉積血管壁損傷血管內皮,使血管壁局部纖容功能減低,血栓形成。UA升高是發生冠心病的獨立預測因子[7],本研究發現UA在絕經后女性冠心病組明顯升高,在急性心肌梗死組更明顯,隨著冠脈嚴重程度的增大而增加,與其他研究相一致[8],因此,發現早期干預UA可預防絕經后女性心血管事件的發生。
另外本研究發現如果不考慮絕經后女性冠心病發病年齡,2型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壓、高脂血癥以及絕經時間等其他風險因素,絕經后女性有更嚴重的冠心病發生傾向,Lp(a)和UA的升高及CysC水平的減低是絕經后女性冠心病患者的危險因數,且在血管內皮的損傷、炎癥反應、促進血栓形成中起著重要作用,因此檢測三者水平有助于預防絕經后女性冠心病的發生,且早期干預可預防絕經后女性冠心病的發生。
[1]Wenger Nk.The current state of hormonal prevention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menopausal women[J].Rev Esp Cardial,2003,56(1):128.
[2]Ekriksson P,Deguchi H,Samnegard A,et al.Human evidence that the cystain C gene is implicated in focal progression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2004,24(3):551-557
[3]樊曉寒,惠汝太.高尿酸血癥與心血管病[J].臨床心血管病雜志,2007,23(5):323-327.
[4]Uchida T,Inoue T,Kamishirado H,et al.Predietion of short-term Progression or regression of atherosclerotic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by Lipoprotein(a):a quantitative coronary angiographic study[J].Angiology,2003,54(6):641-646.
[5]Luc G,Bard JM,Lesueurc C.Plasma cystatin-C and development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The PRIME study [J].Atherosclerosis,2006,85(2):375-380.
[6]Shi GP,Sukhova GK,Grubb A,et al.Cystatin C deficiency in human atherosclerosis and aortic aneurysms [J].J Clin Invest,1999,104(9):1191-1197.
[7]陳湘桂.冠心病患者不同胱抑素C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與冠狀動脈病變的相關性[J].臨床和心血管雜志,2009,25(8):609-611.
[8]Puddu PE,Lanti M,Menotti A,et al.Serum uric acid for short-term predic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cidence in the Gubbio population study[J].Acta ardiol,2001,56(4):243-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