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偉材
湖南省益陽市人民醫院口腔科,湖南益陽 413001
正畸治療中轉矩力是控制牙齒在三維方向上移動的重要環節[1],而在內收前牙關閉拔牙間隙的過程中,如果上切牙牙冠內收過度或前牙冠唇向轉矩不足,常會導致牙軸過于直立,將影響前牙美觀、健康以及咬合的穩定[2],因此,如何精確地控制轉矩力、維持正常前牙軸的傾度對于正畸治療具有重要的意義。我院對2006年6月~2008年12月收治的安氏Ⅱ類1分類錯牙合拔牙患者采取了方絲弓聯合前牙轉矩輔弓正畸治療,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擇我院于2006年6月~2008年12月收治的安氏Ⅱ類1分類錯牙合拔牙患者42例,其中,男22例,女20例;年齡11~18歲,平均(14.3±2.1)歲;所有患者均拔除 4顆第一前磨牙。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21例,觀察組男10例,女11例,平均年齡(14.0±1.9)歲;對照組男12例,女9例,平均年齡(14.5±2.6)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常規拔除4顆第一前磨牙,排齊正平上下牙列。
對照組采用方絲弓常規正畸。①排齊牙列,整平牙弓。根據所貼托槽及牙弓形態彎制適合的弓絲,然后逐個結扎,并且末端回彎。②矯治磨牙關系、關閉牙間隙。以0.018英寸澳絲前部連續結扎4顆切牙,后部結扎2顆磨牙與第二前磨牙。并用彈力鏈拉尖牙向遠中。力值為100~150 g,止于雙尖牙接觸。③然后換用0.017×0.025英寸不銹鋼弓絲在側切牙與尖牙間彎曲成淚滴狀,曲高7 mm,前后臂各加15°人字形曲,每次打開0.7~1.0 mm,初始力為200 g,每4周加力1次。④精確調整牙位和咬合關系。
表1 兩組治療后頭影測量結果比較(±s)
表1 兩組治療后頭影測量結果比較(±s)
組別 例數 SNA(°) SNB(°) ANB(°) U1-SN(°) U1-L1(°) L1-MP(°) U1-NA(mm)觀察組對照組t值 P值21 21 83.9±2.0 83.1±1.6 1.38>0.05 79.9±2.9 81.0±2.5 1.33>0.05 4.3±1.7 3.2±0.5 1.52<0.05 112.7±8.1 100.3±6.0 1.73<0.05 107.4±8.8 129.0±7.1 2.14<0.05 94.1±5.4 95.5±4.9 1.44>0.05 7.2±1.8 5.3±1.1 1.79<0.05
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聯合前牙轉矩輔弓。在精細調整階段。以型號適宜的不銹鋼圓絲彎制輔弓,依據轉矩確定前牙轉矩輔弓的安裝方向,當U型曲頂端朝向頜方時,施力點在亞冠旋轉中心的齦側,即冠唇向/根舌向轉矩;當U型曲頂端朝向齦側時,施力點在牙冠旋轉中心的頜側,即冠舌向/根唇向轉矩。主弓絲以結扎絲結扎,安裝時應從一側向另一側,U型曲應與上中線保持一致,且頂端彎曲應背離牙齒的唇側。當深覆牙合得到徹底改善后,以前牙轉矩輔弓適當進行Ⅱ類牽引,以加強下后牙支抗。療程為2~6個月。
治療后常規拍攝X線片和頭顱定位側位X線片,比較影測量值的變化。擇測量基準平面:SN平面,測量項目為:上中切牙長軸與SN平面相交的后下角U1-SN角;上中切牙長軸與NA相交的前下角U1-NA角。分別于治療前后制取研究模型,上頜模型測量采用電子游標卡尺[3]。包括以下五項:①上頜尖牙間寬度(U3-U3);②上頜第二前磨牙間寬度(U5-U5);③上頜第一磨牙間寬度(U6-U6);④前牙覆蓋;⑤前牙覆牙合比較治療前后兩組差值。
所有數據分析采用SPSS 13.0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觀察組在ANB、U1-SN、U1-L1和U1-NA角度方面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SNA、SNB和L1-MP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觀察組在上頜第二前磨牙間寬度、上頜第一磨牙間寬度、前牙覆蓋和前牙覆牙合治療前后差值方面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兩組在上頜尖牙間寬度治療前后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模型差值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模型差值比較(±s)
組別 例數 U3-U3(mm) U5-U5(mm)U6-U6(mm)前牙覆蓋(mm)前牙覆牙合(mm)觀察組對照組21 21 t值 P值1.21±0.33 1.09±0.27 1.16>0.05 2.38±1.07 1.93±0.84 1.63<0.05 2.19±0.68 1.75±0.79 1.68<0.05-3.55±1.68-3.14±1.07 1.58<0.05-0.78±0.31-0.52±0.20 1.70<0.05
安氏Ⅱ類1分類錯牙合是口腔正畸治療中比較常見的類型,常給患者帶來諸多不良影響,如牙頜顏面不美觀、牙周狀況受損、咀嚼功能障礙以及心理社會壓力等[4]。臨床中多采用方絲弓和直絲弓進行治療,其中以方絲弓應用較多,效果較好,且具有控制牙齒在不同方向上的運動、矯治牙軸及完成理想牙弓形態和能控根移動牙齒的特點。
正畸治療過程中,對于需要拔牙的患者,如果治療過程中前牙冠唇向轉矩不足,當前牙回收、間隙關閉后,前牙軸可能過于直立將影響前牙美觀、健康以及咬合的穩定。而前牙轉矩輔弓的出現恰好解決了精確的控制轉矩力、維持正常前牙軸的傾度的難題,在精細調整階段,其不僅可以對上下前牙施加轉矩力,同時由于其獨特的生物力學特點而產生加強下后牙支抗、打開咬合、遠中直立磨牙等臨床效果[5]。本組研究結果發現,觀察組在ANB、U1-SN、U1-L1和U1-NA角度方面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和單用方絲弓轉矩時因余隙存在會造成有效轉矩的丟失相比,方絲弓、前牙矩輔弓聯用的力矩明顯大于方絲力矩,且可有效控根,表明兩者協同轉矩控制作用顯著好于單用效果。觀察組在上頜第二前磨牙間寬度、上頜第一磨牙間寬度、前牙覆蓋和前牙覆牙合治療前后差值方面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在精密調整階段兩種方法聯用可以有效增加上頜磨牙區的寬度,改善前牙覆蓋和前牙覆牙合情況[6]。
總之,方絲弓聯合前牙轉矩輔弓在治療前牙錯牙合過程中有效地對上下頜前牙進行轉矩控制,減小上前牙唇傾度和前牙覆蓋,縮短療程,且操作簡單,安全性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黃寧,辜岷,韓向龍,等.正畸方絲轉矩力的分析[J].華西口腔醫學雜志,2008,26(2):152-155.
[2]陳月明,李業榮,張晟.兩種關閉曲對安氏Ⅱ類1分類拔牙病例上切牙轉矩影響的比較研究[J].河北醫學,2007,13(6):655-658.
[3]王飛,劉月華,齊娟,等.安氏Ⅱ類1分類錯牙合畸形矯治效果的客觀評價[J].口腔正畸學,2007,14(4):173-176.
[4]黃敏,張曉蓉.正畸牙合指數應用研究進展[J].中國實用口腔科雜志,2008,9(1):558-560.
[5]陳蓉,楊雁琪.前牙轉矩輔弓的應用[J].口腔正畸學,2005,12(4):177-180.
[6]易新竹,李曉箐.口腔矯形頜位研究進展與臨床應用[J].中國實用口腔科雜志,2011,4(4):193-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