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娜
山東省金鄉縣人民醫院神經內科,山東濟寧 272200
腦卒中是臨床上一組常見病和多發病,也是當前危害人們身心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腦卒中患者多數心理健康狀況不佳,存在輕重不等的情緒障礙及心理障礙,合并有心理障礙的腦卒中患者可影響其疾病的康復及預后。如果對這些情緒障礙及其心理障礙不及時處理,不盡快給予心理干預,勢必影響患者的身心康復。有學者認為,個體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僅與社會心理刺激的強度有關,其應激反應的大小還受應付(應對)方式的影響,個體應付方式的選擇與個體心理健康之間關系密切[1]。在應激情況下,采取合理的應付方式來增強心理適應能力和緩解由應激造成的心理緊張至關重要。研究表明,積極的應付方式能緩解抑郁情緒,幫助提高生活質量;消極的應付方式則促發或加重腦卒中后抑郁情緒[2]。自我概念是個體對自己生理狀況、心理特征、社會屬性等方面的認知和評價,是個體對自我所有的思想、情感和態度的總和,具有評價性且可以與他人分別開來,它對人的的心理活動、行為起著明顯的調節作用,客觀的自我評價、積極的自我悅納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之一[3]。為了解腦卒中患者的應對方式和自我概念狀況,為臨床心理干預提供依據,筆者使用應對方式問卷(CSQ)和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TSCS)對100例腦卒中患者和100名健康者的應對方式和自我認知狀況進行了評估和比較分析,現報道如下:
1.1.1 研究組 選擇2011年7~10月在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神經內科病房住院的100例腦卒中患者,經臨床顱腦CT/MRI證實均符合腦卒中診斷標準[4]。入組標準:意識清楚,無癡呆及語言障礙,既往無精神疾病史,住院1~2周,病情平穩,愿意接受調查者。其中,男性73例,女性27例;年齡 35~77 歲,平均(58.72±10.68)歲;職業:農民 15 例,教師12例,行政干部11例,技術人員10例,個體21例,離退休17例,其他14例;文化程度:小學18例,初中49例,高中20例,大學及以上學歷13例;發病次數:首次69例,多次31例;診斷:腦出血27例,蛛網膜下腔出血15例,腦梗死58例。
1.1.2 對照組 選擇同期100名健康志愿者作為對照組,其中,男71例,女29例;職業:農民15例,教師12例,行政干部13例,技術人員8例,個體23例,離退休19例,其他10例;文化程度:小學16例,初中46例,高中23例,大學及以上學歷15例。
上述一般情況比較,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調查工具 ①應對方式問卷(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CSQ)[5]為自陳式個體應付行為評定量表,評定時間范圍是指受檢者近兩年來的應付行為狀況,包括62個條目,6個分量表,分別構成6個應付因子,即1-解決問題因子(12個條目)、2-自責因子(9個條目)、3-求助因子(10個條目)、4-幻想因子(10個條目)、5-退縮因子(10個條目)以及6-合理化因子(11個條目),其中,積極應付方式包括解決問題和尋求幫助兩因子,消極應付方式包括自責、幻想、退避和合理化4個因子。每條目答案為是或否,計分方法為:解決問題分量表中條目 19、求助分量表中條目 36、39、42,選擇“否”得 1 分,選擇“是”得0分;其余各分量表計分均為選擇“是”得1分、選擇“否”得0分,分數越高則越傾向于采取此應付方式。②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Tennessee self-concept scale,TSCS)[6]共 70 個題目,每個題目分5級評分,完全不相同計1分,大部分不相同計2分,部分相同或部分不同計3分,大部分相同計4分,完全相同計5分。TSCS包含結構維度:自我認同、自我滿意、自我行動;內容維度:生理自我、道德倫理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社會自我;綜合狀況:自我總分與自我批評等10個因子。前9個因子得分越高自我概念越積極,而自我批評得分越高,自我概念越消極。
1.2.2 調查程序 調查前,首先向被試者簡要說明調查的目的和意義,征得被試者知情同意后,課題研究人員向被試者發放應對方式問卷和自我概念量表,并講解填寫的具體要求及注意事項。問卷由被試者按統一指導語自行填寫,要求被試者對評估量表和問卷內容按照自己實際情況和自我感受而獨立完成答卷,對部分不能自行填寫的被試者,由課題研究人員逐項讀給被被試者聽,被試者自行選擇答案由評估者填寫。問卷填完后當場收回,并裝訂。
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數據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采用Pearson相關檢驗進行相關性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除自我批評因子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外,其他各因子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兩組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評分比較(±s,分)
項目 對照組(n=100) 研究組(n=100) t值 P值自我認同自我滿意自我行動生理自我倫理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社會自我自我批評自我總分93.34±8.46 92.81±7.58 89.37±6.78 48.82±5.59 47.51±5.28 48.36±5.53 43.61±4.72 47.52±5.73 40.34±4.67 266.49±18.29 83.11±7.14 82.29±6.97 80.41±6.26 43.38±5.23 46.76±5.16 41.38±5.31 37.46±4.37 40.38±5.27 47.69±5.35 251.38±16.48 9.24 10.21 9.71 7.11 1.02 9.10 9.56 9.17 10.35 6.14<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5
研究組解決問題、求助因子分明顯低于對照組,而自責、幻想、退縮等因子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0.01);兩組合理化、消極應對因子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 見表2。
表2 兩組應對方式問卷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應對方式問卷評分比較(±s,分)
應付方式 研究組(n=100)對照組(n=100) t值 P值解決問題自責求助幻想退縮合理化積極應對消極應對5.86±2.34 5.79±2.52 4.32±1.78 5.41±2.56 5.86±2.67 4.76±2.16 1.35±0.34 1.42±0.56 8.31±2.64 4.25±2.13 5.75±1.89 3.58±1.95 4.13±1.82 4.51±2.43 1.88±0.61 0.76±0.23 6.94 4.67 5.51 5.69 5.35 0.69 7.59 8.56<0.01<0.01<0.01<0.01<0.01>0.05<0.01>0.05
積極應對方式與自我概念量表中的自我認同、自我滿意、自我行動、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及社會自我因子呈正相關(P<0.01),與自我批評因子呈負相關(P<0.01);消極應對方式與自我概念量表中的自我認同、自我滿意、自我行動、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及社會自我因子呈負相關(P<0.01),與自我批評因子呈正相關(P<0.01)。 見表3。

表3 心理壓力與應對方式的相關性分析
應激性生活事件(stressful life event)是指個體在生活中遭受到的急劇的、形成心理上強烈反響的重大事件,它極易形成負性的心理反應,導致心理障礙[7]。良好的應付方式有助于緩解精神緊張,幫助個體最終成功地解決問題,從而起到平衡心理、保護心理健康作用。本研究發現,腦卒中患者積極應對方式評分明顯低于健康人群,而消極應對方式評分明顯高于健康人群,表明腦卒中患者心理健康狀況不佳,對待疾病與生活的態度,大多采用自責、回避與屈服的態度,而不是積極面對的態度,存在較多心理問題,需引起臨床醫護人員的注意,給予積極的心理干預。
本研究發現,在TSCS評分中,腦卒中患者自我批評因子分明顯高于健康人群,而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會自我、家庭自我,以及自我行動、自我滿意、自我認同等因子分明顯低于健康人群,表明腦卒中患者自我評價水平明顯低于健康人群,不能正確地認識和評價自我,多存在消極的自我認識,這種消極的自我評價狀況是心理障礙的充分體現,因此,臨床醫護人員應關注腦卒中患者自我概念狀況,幫助患者消除消極的自我概念,以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通過相關性分析本研究發現,解決問題、求助等積極的應付方式與自我概念水平呈高度正相關(P<0.01),自責、幻想、回避等消極應付方式與自我概念水平呈高度負相關(P<0.01),表明應付方式與個體自我概念密切相關。個體采用求助、努力爭取等積極的應對方式能使個體正確認識自我,有利于心理健康;反之,個體采用逃避、幻想、任其事態發展等消極的應對方式會使個體消極的認識自我,不利于心理健康。
綜上所述,腦卒中患者心理健康不佳,多以消極的應對方式和消極的自我概念來應對疾病的不良刺激。臨床醫護工作者在積極給予藥物治療的同時,應給配合心理治療,引導患者采取積極的應對方式,幫助患者塑造積極的自我概念,正確地認識自我,在疾病的康復過程中,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
[1]聞吾森,王玉強,趙國秋.社會支持心理控制感和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0,14(4):258-260.
[2]王俊成,馮雪影,王國強.社會支持和應對方式與腦卒中后抑郁的關系[J].臨床精神醫學雜志,2007,17(3):175-176.
[3]樊富珉,付吉元.大學生自我概念與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1,15(2):67-68.
[4]全國第四屆腦血管學術會議.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383.
[5]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M].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109-111.
[6]林邦杰.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的修訂[J].中國測驗年列,1980,27:71-78.
[7]董曉倩.高二學生應激生活事件和焦慮情緒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5,13(1):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