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凱濤 本刊記者 牛澤群
精心布局求實效建設濱海新盤錦
——盤錦市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巡禮
文/宋凱濤 本刊記者 牛澤群

這是一片美麗富饒的土地。
河海交匯,葦浪起伏,鷗鶴起舞,稻花飄香。“濕地之都”、“鶴鄉”、“黑嘴鷗之鄉”、“天下奇觀紅海灘”等響亮的風光名片,傳唱著盤錦的自然魅力。
這是一座朝氣蓬勃的城市。
“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城市”、“全國雙擁模范城”、“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市”等沉甸甸的榮譽稱號,書寫著盤錦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的英雄詩篇。
向海發展,全面轉型。盤錦遼東灣新區已成為遼寧沿海開發開放最大的經濟區,國內外知名企業相繼落戶;盤山縣榮獲“中國河蟹產業第一縣”稱號,大洼縣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稱號;遼河口生態經濟區等三大旅游載體全面啟動建設;我國第一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CP-300自升式鉆井平臺成功下水,科技創新和新興產業形成新的優勢……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在盤錦大地上深入開展的創先爭優活動,正是盤錦向海發展、爭先進位的源頭活水。創先爭優活動,為建設生態盤錦、宜居盤錦、和諧盤錦提供了強大的動力。
“一大的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成立。她猶如一輪紅日在東方冉冉升起,照亮了中國革命的前程……”在大洼縣田家學校的德育展室里,一堂“少年黨課”正在進行。幾名小學六年級的少先隊員,用稚嫩的嗓音為同學們娓娓講述著黨的歷史。這是盤錦市在創先爭優活動中開展的“黨的知識進校園”活動的一個縮影。據了解,在創先爭優活動中,盤錦市每個學校都建立了黨建展覽室,發放黨的知識教育讀本,定期舉行黨課故事會,組織學生為老黨員、老模范提供志愿服務。
見微知著。“黨的知識進校園”活動,折射出盤錦市創先爭優活動獨具匠心、全面開展、謀劃有序。在創先爭優活動中,盤錦市委精心布局,創新載體,因地制宜,形成了完善、系統、科學的活動體系。
——在社區,以“四聯建”活動為抓手,以“創建文明城市、構建和諧社區”為主題,建立了以縣區委為領導者、街道(鄉鎮)為組織者、社區為實施者、駐街單位為參與者的活動體系,社區與駐街單位工作聯抓、環境聯治、服務聯手、文化聯誼,共建幸福和諧家園。如興隆臺區渤海街道景園社區黨總支,邀請油田醫院心理咨詢科的醫師到社區開展無償心理咨詢,共調解鄰里糾紛37件,開展心理輔導和心理咨詢60余次。
——在企業,發揮黨建工作的核心作用,引領企業文化建設,促和諧、添活力、增效益。向符合條件的非公有制企業選派黨組織負責人,在凝聚職工隊伍、推動企業發展、維護職工權益、培育企業文化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選派到興隆大廈三百有限公司的黨組織書記張冰潔,帶領公司11名黨員訪骨干、找同行,多方問計,向公司提出意見、建議30余條,被采納23條,有力地推動了企業的發展。
——在農村,將村黨支部升格為黨總支,根據黨員地域相近相鄰、從業相同相近、年齡相近的情況,設置黨支部,形成了黨組織設置“1+N”模式,為農民致富增收保駕護航。此外,盤錦市探索實施村企共建“1+N”模式,由一個企業與幾個村級黨組織組成黨委,既解決了企業的用地用人問題,又促使企業助困助學,反哺農村,實現雙贏。遼寧鼎旭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與大洼縣西安鎮高坎村、洼邊子村共同組建了聯合黨委,鼎旭公司投入50萬元為村里修筑村路,安裝路燈,并專門設立獎學金,對村里的貧困學生進行重點幫扶。
——在窗口單位和服務行業,以“爭當學郭明義先進集體、爭當學郭明義先進標兵”為重要載體,引領各級黨組織、黨員以郭明義精神為內在動力,在為民服務中創先爭優。全市共建立“郭明義文明示范崗(號)”5724個,“郭明義文明服務隊”815支,掀起了學習郭明義、深入創先爭優的熱潮。
“親戚來了,親戚來了!”盤錦市雙臺子區85歲的李大爺一邊念叨,一邊擦去眼角的淚水。他家來的不是親戚,而是盤錦市郵政局的王艷、侯憲剛等4名干部。他們是帶著豆油、米面等生活用品,到結對幫扶的貧困戶家中來走訪的。這是盤錦市在創先爭優活動中,開展“萬名干部大走訪,創先爭優助基層”活動的一個場景。
從“下基層”到“助基層”,只有一字之差,卻在態度、方法和效果上存在很大差別。“萬名干部大走訪,創先爭優助基層”活動實現了全覆蓋——市幾大班子領導每人聯系1至2個鄉鎮(街道),幫扶一個貧困戶;市直90家單位與全市29個街道、27個鄉鎮結成共建幫扶對子,市直部門的491個科(室)與308個村、183個社區一對一結成幫扶對子,市、縣(區)、鄉鎮1.6萬余名干部每人幫扶1個貧困家庭;選派1473名干部到491個村(社區)駐村指導。萬名干部大走訪,帶去了政策和溫暖,帶回了詳細的民情日記和有的放矢的思考;基層迎來這些“親戚”,得到了信息、資金和技術等方面的支持,解決了困擾發展的難題。在歷時兩年的“萬名干部大走訪,創先爭優助基層”活動中,廣大干部黨員開展義診、匯演等公益性活動300余場次,幫助基層解決生產工作中的重點難點問題1405個,帶來經濟效益4880萬元。
在窗口單位和服務行業,學習郭明義、為民服務創先爭優的熱潮一浪高過一浪。盤錦市運輸管理處將道路運輸客運、出租車、貨運和機動車維修等6項行政審批項目及20項服務項目全部集中到市公共行政服務辦事大廳受理、辦結,簡化了辦事程序,提高了辦事效率。盤錦市直屬運輸管理所針對貨運車主提出的“出車回城時間和管理所辦公時間對不上”的難題,推出了延時服務和上門服務,全所干部職工平均每人每天加班達3小時,全年義務獻工累計近4萬小時。盤錦市勞動保障信息中心打造“一號”品牌服務,一個電話為群眾解答關于人力和社會保障領域的全部政策法規及辦事流程,有效地解決了群眾咨詢難的問題。盤錦市教育局通過“送教下鄉”、“城鄉教師手拉手”等活動,促進了城鄉教師資源均衡和有序流動。盤錦市婦聯扎實開展“婦女之家”創建工作,實現了“婦女之家”全覆蓋。大洼縣公安局推行24小時警官值班制度,全方位、全天候、全過程地為群眾提供服務。大洼縣工商局派駐機構常駐園區,為城區建設和園區建設提供全程跟蹤的“保姆式”服務。
“血栓拴住了我的胳膊腿,但沒拴住我的兩片嘴。”這是盤山縣“土專家”、原高升鎮多種經營助理周忠孝常說的一句話。身患腦血栓,又已經退休,他本可以在家休養,但他又來到甜水鎮九間村,在“民情服務站”蹲點100多天,向瓜農傳授甜瓜種植栽培技術。作為盤山縣為民服務、鄉事村辦的重要平臺,盤山縣在30個村設立了“民情服務站”,遴選鄉鎮常駐干部70名,派駐技術專家48名,解決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的問題。截至目前,盤山縣各“民情服務站”為群眾辦實事13900余件,接待群眾來訪、咨詢5萬多人次,為受災戶、困難戶捐款捐物總值190萬余元。
“把群眾的肯定當作工作的動力。”這是盤錦市委書記孫國相同志在調研全市創先爭優工作時說過的一句話。這句話指明了盤錦市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的奮斗方向,體現了盤錦市創先爭優工作的特色——真抓實干,務求實效。

“盤錦河蟹產業第一人”田守誠,牢記黨的富民使命,以三十年的不懈探索,攻克了河蟹人工育苗、區分黃綠種蟹及控制幼蟹性早熟等多項技術難題,開創并發展壯大了盤錦的河蟹養殖產業。在創先爭優活動中,已經年過八旬的田守誠老人協調有關部門投入30萬元資金,在多條河流投放蟹苗和扣蟹進行野養,使群眾增收3600多萬元。他不顧年事已高,經常下鄉或通過互聯網義務指導農民養蟹;堅持搞調查研究,為壯大河蟹產業出謀劃策。他的心里,永遠裝著黨,裝著百姓,裝著興業富民的信念。
“天天吃餃子,回家晚了也沒人說,多好啊!”這是盤錦市園林管理處綠化工程公司黨支部書記、隊長劉志忠打趣自己的話。而熟悉他的人,聽了這句話,第一感覺是心酸:當年他投奔妻子,從部隊轉業到盤錦工作,沒想到妻子的單位又搬遷到了外地,夫妻常年兩地分居。妻子怕他吃不上飯,回來探親時就給他包一大堆餃子。但是,劉志忠并沒有因生活的不便影響工作,相反,他白天在施工現場摸爬滾打,夜晚讀書做筆記,節假日主動替同事值班,攻克了盤錦鹽堿土壤不長樹的技術難題。在創先爭優活動期間,綠化工程公司接到盤錦市建市以來規模最大、沿線最長的綠化工程——向海大道兩側綠化改造任務。自開工以來,劉志忠每天早上都4點鐘起床,到工地的各現場協調指揮。工程如期完工了,他卻整整瘦了10斤。有朋友見他整天滿身塵土,背著一個當兵時發的、已經磕得掉了漆的水壺,就戲稱他是“城市里的農民”,他卻認真地說:“我是一個軍人,一名共產黨員,凡事都要對得住這兩個稱呼。”
“老馬識途”是同事們對雙臺子區城建環保局建工辦主任馬仁克的形象描述。他曾經用一個月的時間,騎著自行車走遍雙臺子區的每一條街路,又用一個月的時間手工繪制出雙臺子區第一張城區圖;曾經忍受著腰脫病痛的折磨,趴在自己家客廳的地面上繪制了長達5.2米的“六里河治污工程平面規劃圖”;還曾經連續84個小時奮戰在防汛排澇第一線,率先編制全面、詳細的“雙臺子區城區排澇應急措施方案”,為雙臺子區水利事業及城市防洪工作作出了較大貢獻。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在創先爭優活動中,涌現出一大批像田守誠、劉志忠、馬仁克這樣的好黨員、好干部,如帶領全村發展稻田生態養蟹的全國勞動模范、大洼縣新興鎮腰崗子村黨總支第一書記吳祥玉,選育推廣優質稻種取得巨大社會效益的鹽堿地研究所研究員李振宇,對待患者像親人的雙臺子區東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護理部主任劉曉輝……他們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發光發熱,為盤錦的創先爭優活動爭光添彩,彰顯了盤錦市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迎難而上、勇立潮頭的信心和力量。
東風送暖,百花爭春。創先爭優活動如同浩蕩的東風,吹響了奮進的號角,吹暖了群眾的心。我們相信,盤錦的明天會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