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廣晶 孫冬紅

▲2003年11月,王春仁在深圳醫療器械生物學評價培訓班上動物試驗演示
天壇西門紅色的城墻外,有一條蜿蜒的胡同,曲折綿延,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就坐落于此,研究院大門大氣簡潔與周圍質樸的景致呼應著,卻并不顯得突兀。這是一個入口,通向中國的最具權威的檢定機構,每年都有很多來自全國各地的食品、藥品、醫療器械在這里得到最終檢定,或進入市場或被令改進甚至退市。研究院的路面寬闊,路兩旁密植著參天大樹,綠蔭掩映,陰雨綿綿中更顯神秘,在這條路臨近盡頭的地方,是一棟2層小樓,蒙蒙綠色之中,這并不顯眼。20多年來,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生物材料與組織工程室主任王春仁將青春默默融入了這片神秘的園地。前不久,以王春仁作為科研骨干的項目——醫療器械生物學評價標準和試驗方法建立及應用榮獲中華醫學科技獎二等獎。在辛勤耕耘中,他的努力正盛開著美麗的鮮花,并不斷結出豐碩的果實。
在醫療器械檢測樓的一間辦公室,記者見到了王春仁。王春仁中等個頭,笑容可掬。他向記者講述了自己的人生往事。
1963年5月30日,山東省臨朐縣的一個小村里,王春仁降生了,那時王春仁的父母已經結婚5年,第一個孩子的降生帶給他們很大的快樂。
王春仁的父親是一位小學老師,父親家里世代讀書,還曾經有人中過秀才。六歲那年,王春仁開始到父親的小學里讀書。這間小學是上級政府撥款500塊,由王春仁的父親一手辦起來的。學校在一座小廟的基礎上建成,后來發展成為集小學初中一體的小學校,在當時解決了村里孩子讀書的問題。這個小學校每個年級只有一個班,王春仁的班上有二三十個孩子,他年齡最小,坐在最前排。當時師資有限,經常是一個老師教很多門功課。王春仁的父親教這個班級的語文,后來也教過政治和音樂。小學時,王春仁并不刻苦,經常背不出課文,父親很嚴厲,每到這個時候就會很生氣,但又舍不得真的打他,就打他的帽檐兒,后來,竟把帽檐兒打掉了。
王春仁初中時代依然在父親的小學校里度過。那時,高考已經恢復了,孩子們也開始對學習產生了熱情,王春仁的學習成績也漸漸好起來,高中畢業后,他考入山東醫學院醫學系求學,而當時的大學錄取率僅為5%。
而當時選擇學醫,理由也很簡單,其實只是出于一片赤子之心,希望能夠靠自己的力量幫助體弱的父親。大學期間,他已經開始做課題,并獲得了衛生部的獎項:1986年,他參加的國家“六五”課題“醫用熱硫化甲基乙烯基硅橡膠標準研究”,獲衛生部科技進步三等獎。自此,生命為他開啟了一扇不同的大門,出乎他的意料,他的人生軌跡也由醫院轉向了實驗室。
現在王春仁已經成為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生物材料與組織工程室主任,更多的是負責管理的工作,但在他心里始終最鐘愛科研事業,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里,他始終致力于中國醫療器械檢測技術的探索。

▲王春仁在日本國立醫藥品食品衛生研究所醫療用品部試驗室

▲1998年,王春仁在國際生物材料大會上做演講
1985年,王春仁大學畢業,服從分配來到北京,在當時的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以下簡稱“中檢所”)高分子室(即現在的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生物材料與組織工程室)工作,沒能從事臨床醫學工作曾經使王春仁頗感遺憾,但扎實的理化功底和良好的醫學基礎讓他很快地進入了新的角色。
當時高分子室剛剛成立一年,各項工作都處于摸索階段,王春仁主要從事科研工作,1985年~1987年,他參加了衛生部科研基金課題“醫用高分子材料血液相容性體外評價方法研究”, 這項研究獲衛生部科技進步三等獎,為后來的醫療器械檢測工作奠定了理論基礎。當時的科研條件是很艱苦的,為了做實驗,王春仁和同事們都抽過自己血,以保證實驗室的用血需要。
工作一段時間后,王春仁感到自己的知識還遠不能滿足工作的需要,渴望有機會進一步深造,于是,他決定回到學校讀書,到學校去,吸取更多的知識和先進的方法。他的這個決定得到了當時的領導奚廷斐的支持,他同意王春仁讀書后還可以回到單位來上班。就這樣,王春仁踏上了新的求學之路。
1991年,王春仁完成在北京心肺血管中心(現北京安貞醫院)的學習,獲醫學碩士學位,他的碩士論文“安氟醚和異氟醚麻醉對風濕性心臟病人血流動力學影響的研究”獲北京市衛生局科技進步二等獎。隨后,王春仁又考取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在楊子彬教授的指導下攻讀博士學位,為盡早完成學業回到工作崗位,他經常在實驗室工作到凌晨。天道酬勤,1996年,王春仁提前一年完成畢業論文,申請提前畢業,獲醫學博士學位。如王春仁所說,聰明的人很多,但是大多吃不了苦,既有聰明的頭腦,又有吃苦的精神的人才能夠成功。
王春仁認為自己其實是一個典型的“急性子”,任何事情都希望能盡快完成,不喜歡拖拖拉拉,無論是工作還是學習都是如此。王春仁熱愛科研工作,他的腳步也一直緊隨著科研的節奏。多年來參加了很多國內、國外的研究課題,取得了很多成果。
1988年~1990年,王春仁參加了衛生部科研基金課題“用血小板單克隆抗體評價生物材料血液相容性研究”, 這項研究成果獲衛生部科技進步三等獎。1994年~1996年,他又參加到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課題“水溶性止血紗布研究”中,并在1998年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三等獎。
上世紀90年代,正是改革開放如火如荼的時候,“出國熱”也正在升溫,取得博士學位以后,王春仁在妻子的建議下,也選擇到國外去開拓自己的事業。
1996年,王春仁來到日本國立藥品食品衛生研究所,任流動研究員,從事生物材料生物相容性分子生物學評價方法的研究。1999年,項目順利完成后,他又來到日本工業技術院產業融合領域研究所組織工程中心工作,任日本科技廳(STA)研究員,從事生物材料表面改性和組織工程小口徑血管的研究。
在日本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異域文化給王春仁研究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日本的體育賽事轉播。通常在世界重大體育賽事中,中國的電視都會轉播各個賽事的實際情況,觀眾可以了解到各個國家的比賽成績。而在日本,人們往往只能看到日本人參賽的情況,哪怕日本選手只取得了十幾名,甚至幾十名的成績,電視里也只能看到他們的身影,而且,盡管如此日本人還是會為自己的祖國和選手而自豪,日本愛國主義教育如斯,實在令人感嘆。
在日本工作期間,王春仁研究員順利完成科研項目。他在這一時期建立了生物材料相容性分子生物學評價方法。采用分子生物學的手段研究了聚氨酯材料誘導腫瘤的分子學機理, 闡明了聚氨酯材料誘導腫瘤的機理是抑制細胞之間的信息交流,而不是對細胞遺傳物質的作用的結果,這些方法和傳統方法相比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可縮短試驗周期、費用更低的特點。這也是他自己比較滿意的一項科研成果。
2001年,在日本的項目全面結束后,王春仁從日本回國,仍在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醫療器械中心(現更名為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生物材料與組織工程室),從事醫療器械質量檢測工作,同時也做科學研究項目。
2002年~2005年,王春仁開始國家“863”項目組織工程及干細胞醫療產品生產過程質檢標準的研究(2002AA205051);國家“863”項目組織工程血管的研究;生物材料生物相容性分子生物學評價方法的研究;其間又參加了2002年~2003年勞動人事部回國人員科研課題組織工程血管支架的研究。2006年~2011年,他加入國家“863”重大專項干細胞與組織工程技術標準研究(2006AA02A118);國家“863”干細胞與組織工程重大專項組織工程血管研究(2006AA02A134)。2007年,王春仁作為研究骨干的項目,醫療器械分子生物學評價方法研究獲浙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012年,醫療器械生物學評價標準和試驗方法建立及應用榮獲中華醫學科技獎二等獎。
王春仁現階段主要項目是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課題新型及高風險醫療器械檢測與安全性評價技術研究(2012BAI22B01),周期為2011年~2015年,與之同步的項目還有國家“十二五”“863”計劃課題結構類組織的組織工程構建技術與產品研發(2012AA020507),目前都在順利進行之中。
1985年以來,王春仁一直從事醫療器械的質量檢測和科研工作,也作為北京市醫療器械評審專家委員會專家參加醫療器械上市前的評審工作,他在醫療器械生物學評價的標準研究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績, 特別是在無源醫療器械的生物材料、組織工程醫療產品和納米材料的安全性評價研究方面工作突出,對高風險醫療器械的質量控制檢驗技術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并取得了明顯的成績。
醫療器械生物學評價系列標準的制定,為我國醫療器械生物安全性評價提供了技術標準,也保證了醫療器械上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王春仁參與建立的生物相容性試驗為我國醫療器械生物學評價系列標準的制定奠定了基礎。他組織起草的組織工程產品的質量和安全評價相關標準,其中9個已經報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發布實施,這些標準對于組織工程醫療產品的研究、開發和產業發展起到了促進和指導作用。
檢定研究院對醫療器械的檢定是十分嚴格的,從前期準備到后期實驗,有的最少要一年的時間,如果產品達不到合格標準要要求廠家整改,不能給出報告。王春仁告訴記者,有一種組織粘合劑就是因為始終達不到標準,四五年來一直在不斷反復完善,不達到標準永遠也不會給報告。這是關乎安全的大事,馬虎不得。
作為北京市醫療器械評審專家委員會的專家,王春仁主任帶領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組參與完成了2010年國家藥監局重點研究課題《磁療產品注冊審查指導原則》的制訂工作,該規范對磁療產品技術指標、臨床試驗、說明書等內容作了統要求,解決了復合型磁療產品如何命名商品名稱、如何闡述作用機理、如何采用舉證方式、如何把握《臨床試驗指導原則》等主要難點問題,該原則的發布在全國范圍內統一了磁療產品的上市要求,明確了的注冊審查工作要求,對規范行業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近年來,北京地區申報外用殼聚糖敷料的企業較多,該類產品尚無明確統一的標準要求,作為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組材料方面的專家,王春仁主任指導北京市藥監局醫療器械技術審評中心編寫完成了《外用殼聚糖敷料技術審評規范》,統一了該類產品在北京地區的注冊審查要求。
王春仁熱衷于科研,但是對于名利卻處于一種無所謂的狀態。他的妻子經常稱他為“一介書生”,因為他一心向學,從不會為自己爭取金錢或者仕途上的利益,隨遇而安,淡泊名利。曾與王春仁共事多年的楊曉芳告訴記者,王研究員是一個能夠設身處地為同事著想的人,也很關心年輕同事們的成長。像前輩們給予他關懷和照顧一樣,王春仁也會盡自所能為年輕人的事業鋪路,從不會自私地只考慮自己。
出門的時候,雨已經停了,空氣清新起來,天壇公園的綠樹紅墻更顯莊重清晰,門口往來的人們或許并不知道,這里有一批專家學者,他們默默地為醫療器械的安全做著最終檢定,把守著最后一道安全門,他們也如王春仁研究員一般,于平凡處追求卓越,于質樸之中更見深刻。
人物小傳

王春仁,山東省臨朐縣人,醫學博士,研究員,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生物材料與組織工程室主任。
1985年畢業于山東醫學院醫學系,同年入原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高分子室從事科研工作。1996年赴日本,2001年回國,其間主要從事醫用生物材料、人工臟器和組織工程方面的研究與檢測工作。參加并承擔國家和省部級的課題研究13項,獲部級科技進步三等獎3項,二等獎2項,在國內外雜志發表科研論文3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