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苑二剛
“村級市”西辛莊
□ 本刊記者 苑二剛
“有學校、醫院、賓館、超市,有水電氣暖、下水管道……我的夢想就是在西辛莊實現農村城市化、農業工業化、農村現代化,讓西辛莊村附近幾萬人、甚至幾十萬人享受城市的生活。”
“兩會”結束后,河南西辛莊村的男女老少們即將迎來一件大事——“村級市”掛牌。
作為河南濮陽唯一的全國人大代表,村支書李連成一直不停地穿梭于鄭州和濮陽之間,忙著做各種報告,忙著參加各種活動。“兩會”期間,李連成宣布,他所在的西辛莊村要成立全國第一個“村級市”。這一想法得到了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和河南省委書記盧展工的一致肯定,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創新。
從濮陽沿著并行的濮南公路和濮慶南引水渠向南20公里,就到了西辛莊。黃河與濮水留給村里老輩人的記憶永遠是辛苦與咸澀的,種地和熬鹽一直是這里農民的主要產業。這個位于黃河北岸滯洪區內的平原小村莊,僅有不到700人,土地鹽堿化嚴重,曾經和它周邊那些數不清的“辛”字村一樣默默無聞。
“村”與“市”在概念上本是各自獨立的行政級別,因此“村級市”的概念一經拋出,就引來了各方關注。是夸大其詞、概念炒作,還是確有其實?“兩會”期間,村支書李連成向媒體透露了自己的“村級市”構想。
“我所說的建西辛莊‘市’,是指要像城市人一樣生活的‘市’。現在農村的80后,他高中畢業也好,大學畢業也好,第一想法就是打工掙錢。他掙了錢要干什么?第一買手機,第二想買電腦,第三想買汽車,第四想買高樓大廈,這就是80后的四大件。他想有城市人一樣的生活。我們要建‘市’,就是想叫農民享受市里的生活水平,不能再是農村了。”
現在,西辛莊村正在建設高層住宅樓,其設計單位為河南建業集團。村民透露,聽說西辛莊要建高層,周邊村子那些在外打工的80后就給家里打電話,“聽說西辛莊要蓋小高層了,叫俺媽到那兒看看,買一套。”
按照李連成的設想,不只是80后要在村里找到城里人的感覺,80后的父母也渴望享受城市生活。“老人現在的想法是什么?他想身體健康,想要好的醫院。老人想種地嗎?不想。為什么?五六十歲的人體力跟不上了,他沒有力氣去種;用機械搞現代化,他又沒有技術。他們也想抓緊把土地流轉給別人搞大公司種植。集約化規模化經營,農業現代化就出來了。土地流轉,是加快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一個選擇。”
談到這里,“村級市”的懸念自然落地。對于這個懷抱城市夢想的村子而言,真正的機遇在2012年年初。當時,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作為河南中原經濟區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一個戰略基點,正逐步進行河南全省推廣。
按照規劃,河南將把4.8萬個自然村、行政村按照1∶5左右的比例進行合并,形成1萬個新型農村社區。村莊整合后節約下來的土地交給有先進技術的組織進行耕種,實現規模化經營。今年要開工600個左右、建成500個左右,完成投資1000億元以上。
在大環境的利好條件下,新型農村社區的試點工作在濮陽市和濮陽縣也正緊鑼密鼓地進行。在西辛莊村所在的慶壽鎮,目前規劃建設的農村新型社區就有10個。
2012年1月,在河南省委書記盧展工視察西辛莊村時,李連成適時提出了他的建“市”設想,同時得到盧書記對于這一想法的大加贊揚。

東臨西辛莊別墅區的就是西辛莊小學,每當放學時,這里總是一場熱鬧。圖/許蘭武
聽說西辛莊要建新型農村社區,西辛莊村附近十多個行政村的負責人紛至沓來,要求加入西辛莊村,把新型農村社區建到一起。
張榆林村的支部書記張升國是一個只有30出頭的年輕人。在鎮里提出建新型社區規劃以后,按照規劃,他們村和另4個村要建一個新型農村社區,沒有太多經驗的他感覺壓力很大。作為西辛莊村的鄰村,這些年張榆林村在修路修橋、通自來水方面沒少沾西辛莊的光。因此這次“村轉社”,張升國第一個想到的模板還是西辛莊。
如此大事,僅僅村干部說了是不算的。李連成讓這些要求“并村”的村干部去征求村民們的意見。
這些村干部就回到各自的村里去動員百姓,得到的結果是挨家挨戶摁手印,聯名要求加入。簽字的村達到了100%,十多個村的村民同意率超過90%。就這樣,十幾個村抱成了團,一心要在自己的莊稼地上建起一座城。
每一個村莊都有一個“中國”,有一個被時代影響又被時代忽略的國度,西辛莊就是這樣的一個村莊。在李連成的帶領下,西辛莊后來的每一步關鍵發展都踩在了時代的節點上。西辛莊過去20年的發展似乎都在為今天的“村級市”做著準備,而這一切,還要從全村摘掉貧困帽子那時說起。
1991年8月,40歲的李連成經過民主推選,被正式任任命為西辛莊村的黨支部書記。當上村支書沒多久,靠種植蔬菜成為村里首富的李連成就決定把自己辛辛苦苦建起的3個塑料大棚中的2個無償送給村里最窮的人。其他村民,只要想弄大棚菜,就可以從李連成那里得到技術指導,還可以在村支書的幫助下跑下貸款。
兩年下來,西辛莊村的塑料大棚迅速發展到40余個,僅此一項,全村收入就達30多萬元。
此時,濮陽市的“白色工程”正式啟動,塑料大棚遍地開花。物以稀為貴,別人都種菜了,要是還種菜,就難賺到錢,于是西辛莊把目光轉向了企業。
從沒上過一天學的農民想辦企業,談何容易!李連成四處游說,并把自己所有的錢財投入啟動資金中,“砸了算我的,賺了算大家的!”最后好說歹說,才有6戶村民報著試試看的心理,加入了辦企業的行列,而且一開始就實行了頗有現代感的股份制。
“我一天學堂沒上過,哪里知道什么股份合作制!我當時只知道一個淺顯的道理。怎樣讓一只貓吃辣椒?你(把辣椒)混在蜜糖里、放在肥肉里,它都不會吃,但是你把辣椒抹在它身上,它知道疼,就會把身上的辣椒吃掉。每戶都有股份,人人干事盡心,股份制就有這個好處。我們兌了21萬元,干了起來。”李連成如此回憶當初的決定。
第一年,7位股東人均分紅12.7萬元。第二年,再生紙廠的股東發展到13戶,當年又賺了200多萬元!村里許多人跺足捶胸,后悔沒聽他的話。
這時,李連成又做出一個村民們連做夢都沒想到的決定,將市值100多萬元的企業當作村里的企業,把再生紙廠當作全村致富的基地。
在做了大量工作后,12戶股東統一了思想,以68萬元的低價位,把再生紙廠作價成了村里的企業。
到2004年,股份制企業的發展對于西辛莊的需要來說又有點慢了,西辛莊村又面臨一個轉折——招商引資。全村人南下廣東、浙江、上海招商引資,在縣政府和鎮政府的大力配合下,把數個大企業引了過來。村里和周邊村子的數千剩余勞動力在這里上班。目前,西辛莊村已經吸引外來投資企業20多家,外來務工人員8000多人。西辛莊人的凈人均收入也早已突破2萬元。
村民最大的感受是,西辛莊確實變了。“西辛莊以前被人們稱為小辛莊。為什么叫小辛莊?是因為我們村以前太窮了,太苦了。現在的西辛莊能有今天,是全村人干出來的,苦出來的。”69歲的村民李治管說起自己村子的變化時有些激動。
據了解,目前西辛莊村正在進行13層高的居民住宅樓規劃,并已經與河南建業集團進行了對接。按照規劃,未來住在樓內的村民,享受的是城市的生活,工作就在社區附近的工廠或者農業企業里。
“我們西辛莊市已經有了整體規劃——‘市’中心是一個大型廣場,‘市’四周設4個仿古大門,周邊全都是2層樓。4個角是12層小高層,已經由河南建業集團給我們設計并動工了。一村一區,以村的名字命名,很多村的村民已經開始交錢買房了。你想想,這么多村搬進來,可以節約多少土地啊!”
李連成補充:“‘市’里還要建一個能容納2000名孩子的幼兒園、一所2000名學生的小學、一個2000人規模的療養院。我可以明確地告訴你,今年5月8日,我們的‘城市’就要掛牌兒了,名字就叫——河南濮陽西辛莊市(村級)。”
按照李連成的設想,要求并入的15個村加上西辛莊,共有村民3.1萬人。如果吸引更多周邊的村民以及外來務工人員來這里買房,將來西辛莊市可能達到6、7萬人的規模。如果發展得更好,甚至有可能達到15萬人規模。
西辛莊村自建村以來的幾百年里一直沒有學校,現在則建設了全市一流的3層教學大樓,使全村學生由70人發展為700多人,解決了鄰村和聚集區農民工子弟上學難問題,同時還建設了3室1廳的4層教師家屬樓。
2007年,西辛莊以村民股份形式投資500萬元建起了融賓館、餐飲、超市、商務、農民工勞動技能培訓等于一體的綜合性服務大樓。成立聯興物業管理公司后,全村逐步走出了有如城市里的物業管理模式。
2009年,村里投資9000萬元建起了全市一流的擁有400多張病床的民生醫院,并納入了農村新型合作醫療組織,吸引方圓百里的村民來這里治病。
走在村里整潔的馬路上,200棟白墻紅頂的兩層別墅掩映在綠樹下分外漂亮。十幾層高的村部大樓后面是漂亮的村小學。城市里小學門前總是擠滿接孩子放學的小汽車,西辛莊村的小學門前則排滿了三輪車、自行車。路燈一直延伸到遠處的工業區并走進田野。
在這里,你聞到是鄉村泥土的味道,看到的卻是城市背影下的悠閑生活。“有學校、醫院、賓館、超市,有水電氣暖、下水管道……我的夢想就是在西辛莊實現農村城市化、農業工業化、農村現代化,讓西辛莊村附近幾萬人、甚至幾十萬人享受城市的生活。城市有啥俺有啥,但是城市里堵車俺不堵車。”李連成驕傲地說。
“老李當市長了,這樣一個規模的市是個什么級別?”在剛剛結束的今年“兩會”上,當李連成介紹完他的建市設想后,另一位人大代表打趣地問道。
“正村級,我們永遠是一個村級市。作為一個村干部,我們再是市,也還是一個村級干部。”李連成毫不猶豫地回答。
對于距慶壽鎮政府只有一步之遙的地方突然冒出一個“市”,鎮長谷進鋒也沒感覺到什么“不舒服”。他認為,這個即將掛牌的“西辛莊市”只不過是一個超大型的農村新型社區。“按照規劃,其他15個村本來要建3個新型農村社區,現在都集中到西辛莊來建,只不過是一個規模大一點的社區而已。不過,老李提出來這個社區就叫西辛莊市,這確實是一個創新。全國還沒有一個村這樣叫。”谷進鋒笑著說。

西辛莊綠化帶里種植的麥子。圖/許蘭武
事實也確實如此。對于即將掛牌的“西辛莊市”來說,它只是一個叫“西辛莊市”的村莊或者社區,絲毫沒有涉及行政級別、戶籍方面的變更。唯一不同的是,即將誕生的“西辛莊市”是一個包括16個村子的大村莊。之所以一定要叫“西辛莊市”,是因為李連成覺得這樣對于老百姓來講更有面子,更像城市人,更有吸引力。
從管理數百人的西辛莊村,到管理即將掛牌的擁有數萬人的“西辛莊市”,“市長”李連成也沒有覺得這是什么太難的事。
“建起了西辛莊市,不等于其他村子就不存在了。支書還是支書,哪個村的還是哪個村的,只不過是換一個地方,換到我們規劃的地方集中居住而已。”李連成表示。
和真正城市不一樣的是,未來的“西辛莊市”是一個沒有公務員的“城市”。
“公務員有的時候還沒這個支部書記會管理農村。不要以為行政機關的公務員過來就能管理,他對這個情況吃不透。農民管理農民,一是熟悉情況、了解情況;二是他的管理方式也適合。雖然我們不是公務員,但是我們按照中央的要求干了,按照省里的‘三化協調’干了。我們不是公務員,但干的是公務員的事。”
在西辛莊村,平時很少能見到村干部,因為這些村干部大都在村里企業上班,只有有事時才會聚到一起開會。開會的時間一般都在早上五六點鐘,按照李連成的說法就是“開完會再吃早飯,不影響他們上班”。開完后,村干部就會分頭去落實會上安排的工作。
在這里,幾乎每個村干部都身兼數職。村委會主任李連超,既負責村里的治安工作,也負責村里的綠化工作;村委委員李殿剛,是村里的會計,還負責村里的物業工作。身兼數職的村干部并不拿村里的工資,只領取鄉里給村干部的補助。他們的收入主要靠所在集體企業的股份分紅和企業發放的工資。
“我們在村里辦集體事,不拿村里一分錢,是真正的‘公務員’。”李殿剛笑著說,“雖然不拿村里錢,但每個人工作都會盡心盡力,因為這是我們自己的事。”
目前,西辛莊村有4個村民小組,村里的衛生就由這4個村民小組輪流打掃。“農民是閑不住的,打掃衛生這點兒事還能讓別人做?”李連成說。
在西辛莊村,綠化帶上的綠化植物并不是城市里常見的花花草草,而是像麥苗、大蒜、大蔥這類的農作物。綠化樹木也是像桃樹、杏樹這樣的果木。負責種植管理這些農作物和果樹的村民也不拿村里的工資,因為一年下來,這些邊邊角角上的綠化農作物和果樹也是一筆不小的收益。“誰種植,誰管理,誰受益。”這是西辛莊村的綠化制度。

西辛莊小學的生源來自周邊七八個鄉鎮。圖為學生們在上體育課。圖/許蘭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