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習生 蔣 鈺
“城市家具”的電子身份證
□ 實習生 蔣 鈺

即將有“電子身份證”的電話亭
每個年滿16周歲的中國公民都擁有一張屬于自己的身份證,作為公民特有的身份證明。那么,如果給城市道路兩邊的公共服務設施辦一張“身份證”,讓這些“城市家具”也有自己的身份證明,將會出現什么樣的效果呢?
近日,北京市市政市容委發布了《北京市市政市容 “十二五”時期城市道路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將對北京市內12類城市道路公共服務設施進行規范化設置。此次納入《規劃》的12類設施具體為:廢物箱、交通類護欄、街牌、步行者導向牌、公交車站設施、信筒、公用電話亭、信息亭、自行車存車架和圍欄、座椅、活動廁所以及報刊亭。
隨著城市規模擴張和人口密度的大幅增長,城市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也需緊隨其后,完善管理。
而現實的狀況是,當我們走在路上,會發現隨處可見的公用電話亭早已“失寵”、廢物箱臟亂不堪、信息亭也已挪為他用、導向牌與實際地名不相符的一系列不規范現象。
以公用電話亭為例,本世紀初,手機尚未普及,使用IC卡的公用電話亭曾風光一時。但隨著電子通訊的迅猛發展,手機已是人手一部,公用電話亭備受冷落。
如今,很多公用電話亭早已破落不堪,電話亭罩不是破了就是被貼滿了小廣告,有些甚至淪為路邊擺設,早已失去了撥打電話的功能。電話亭的分布也缺乏規劃,有時一條100多米的街道上甚至會擺設3處電話亭……公用電話亭數量偏多,分布不均,設施損毀,影響使用的問題不斷出現在人們眼前。
不只電話亭有問題,其他公共設施的問題也為數不少,有些導向牌規格多樣、造型繁雜;有些報刊亭占地偏大、影響出行等,目前都亟待解決。
首都經貿大學城市經濟與公共管理學院土地資源與房地產管理系系主任趙秀池表示,眼下道路公共服務設施所存在的種種問題及現狀,歸根結底還是管理問題。每一類設施的設置都得根據實際需求情況來定。通過評估確定供給需求量設置,盡量提高使用率。同時對公共設施應進行定期檢查,如有毀壞情況要及時進行維護修理。這些工作都需要相關部門的統一管理,公共設施的設置只有與部門的管理相協調后,才能與城市規劃相融合。
目前,北京市市政市容委已提出了整治工作的重點任務。通過編制點位規劃,加大科技投入,對所有公共服務設施實行電子編碼管理,即所謂的辦理“電子身份證”,建立數據庫,掌握每一處公共設施的點位變化、日常清理維護等情況,做好設施的更新工作等,逐步實現設施樣式統一、易于識別,使用效率提高,與城市文化、城市景觀協調一致。
對于本次《規劃》的發布,趙秀池認為,為這些“城市家具”辦理電子身份證可行性很高。“‘電子身份證’也是加強資產管理,哪個壞了,就由哪個部門來負責。但是要實現目標,在人力和制度的安排方面還需要作出努力。”
12類城市道路公共服務設施納入《規劃》,也許,在不久的將來,北京的城市道路將展現出一幅全新的面貌。
□ 編輯 張子琦 □ 美編 龐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