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振鵬,鄭宜忠,黃桂樹
(1.吉林省高速公路管理局,吉林長春 130022;2.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河北石家莊 050081)
較早時期,微波通信又被理解為微波接力通信,即一點對一點的干線接力傳輸。隨著通信技術的發展,通信需求的增加,微波通信技術也有了較大發展,比如實現了點對多點雙向通信,即多址通信技術。
微波多址通信技術中,考慮設備成本,使用效率等因素,大多采用時分多址(TDMA)技術,本文從使用和實際設計出發,簡要分析了3種常用多址技術的特點,并結合實例,介紹了1種TDMA微波通信的時延調整技術,通過各外圍站和中心站在正式通信前的幀定位信息溝通,計算并確定適時傳輸時延,從而實現自動時延調整。
簡而言之,多址通信技術就是根據信號分割原理,把頻率資源以頻帶、時間、空間和碼型等參數,分成相互正交或準正交的子空間,即信道。再把這些信道以適當的方式分配給那些需要通信的各個地點的用戶,就實現了多址通信。常見的分配方式有按需分配、預分配和自適應分配等。
基本的多址通信方式有3種:即頻分多址(FDMA)、時分多址(TDMA)和碼分多址(CDMA)。頻分多址技術是以不同的頻率信道而實現點對多點的分配,碼分多址技術是以不同的代碼序列實現多址通信,而時分多址是以不同的時隙分配來實現多址通信。本文介紹的TDMA微波傳輸系統,就是基于時分多址技術的多址通信系統,是一種實現共享傳輸介質或網絡的通行技術。它把時間分割成周期性的幀,每一幀再分割成若干個時隙,通過介質或者網絡發送信號。在滿足定時和同步的條件下,接收方可以分別在各個時隙中接收到對應的信號而不混擾。時分多址技術的最大優點是頻譜利用率高,與頻分多址相比,可以有多用戶使用同一信道,且用戶傳輸速率變化比較靈活。與碼分多址相比,又有技術難度和設備復雜度低的優點,是無線電通信系統中較常用也很實用的多址通信技術。
TDMA微波通信系統,一般由一個中心站和多個外圍站組成,各外圍站相對中心站距離遠近不同,點對3點系統組成如圖1所示。
傳輸時延是指一個站點從開始發送數據幀到數據幀發送完畢所需要的全部時間,也可說是接收站點接收一個數據幀的全部時間。
信號從發射端經過無線傳輸到達接收端以后,會有時間上的延遲。引起的原因有以下幾種:①由于基帶和調制解調的處理過程,會對信息產生一定的延遲,該延遲只與處理電路有關,在確定處理電路后,其數值是固定的;②微波遠距離傳輸,同樣會給信號帶來延遲,這個延遲會根據傳輸距離的變化而發生變化。
微波遠距離傳播時延計算公式:

式中,c為真空光速3×108m/s;
d為無線傳輸距離。
傳輸時延調整bit計算公式:

式中,v為微波通信設備傳輸信號的群路信息速率。
按上述計算方法,假設微波傳輸距離最大為30 km,則微波雙向傳播時延為20 ms;傳輸信號的群路速率為2560 kb/s,則微波傳輸時延調整bit則達到512 bit。而數字電路處理過程傳輸時延為10 bit,則總的時延調整bit為522 bit。
由于點對多點通信系統各外圍站與中心站通信距離遠近各不相同,系統要求各個外圍站根據自己與中心站通信距離的遠近,設定向中心站發送信號時刻,從而保證信號能夠“準時”的到達中心站。
TDMA模式的點對多點通信,必須采取措施保證各外圍站上報數據信號在中心站各個接收時隙中不混擾。現有保證措施有2種:一是在傳輸時隙中預留距離保護比特,這種方法會增加傳輸冗余度,增加設備傳輸帶寬;另一種是進行時延調整,通過提前預設時延調整值,減少距離保護比特,提高數據傳輸效率。上下行幀收發對應關系和時延調整示意圖如圖2所示。

圖2 上下行幀收發對應關系和時延調整示意圖
時延調整就是用于抵消收發數字處理的固定時延和遠距離通信帶來的傳輸時延。通常的時延調整方法有人工設置和自動調整2種方法。人工設置方法就是人工計算,通過設備監控操作,直接輸入時延調整值,外圍站根據輸入值進行時延調整;自動調整方法為外圍站上傳管理幀,中心站根據各個外圍站上報管理幀起始位置和本地接收管理幀起始位置,自動計算時延調整值,再通過下行管理信息以廣播方式發送給各個外圍站,外圍站根據接收到的時延調整值自動進行時延調整,上報數據信息,從而實現時延自動調整。自動時延調整所帶來的好處就是更方便、更快捷、更準確。
在本設計中,上下行幀結構呈現一一對應關系,這樣給幀結構的管理帶來了很大的好處。因此,上行幀結構需要依據下行幀結構來進行定位。這要求外圍站只有在接收到中心站信號并完成下行幀同步以后,才可以根據給自己分配的時隙,向中心站發送數據。同時考慮管理信道,用于外圍站的動態注冊和管理信息的下發、上報。
TDMA無線群路幀結構設計如圖3所示。

圖3 TDMA無線群路幀結構
基本突發幀幀長為 5120 bits,群路速率2560 kHz,突發幀幀頻 0.5 kHz。
①CP表示換頻關功放及多址保護時隙,共144 bits,持續 56 μs;
②QD表示解調同步時隙,共32 bits;
③BIT表示解調保護時隙,共32 bits;
④H表示下行突發幀幀頭,共16 bits;
⑤UH表示上行突發幀幀頭,共32 bits;
⑥數據時隙共4096 bits;
⑦FEC為前向糾錯的監督位;
⑧Dis表示多址保護時隙;
⑨MN為中心站下發時延調整數值,共48 bits。
自動時延調整是通信設備自動、實時地測量出外圍站到中心站的通信時延,并根據時延數值自動調整外圍站的時延參數。自動時延調整測量得到的是通信信號的實際時延值,因而,也是非常準確的。
首先外圍站開機后,根據接收到的中心站幀定位信息上傳管理幀,該管理幀進行時延保護,不進行時延調整,利用管理幀幀定位信息,向中心站發送時延定位信號。中心站根據得到的外圍站上傳管理幀幀定位信號到達刻,與中心站發送幀定位時刻進行比較,通過計數器記出delay的值,即可得到時延調整值,如圖4所示。

圖4 時延調整值的計算
考慮在信道存在誤碼時,由于上行幀存在虛警概率,中心站單次測出的時延調整值并不準確,需要多次測量。在信道誤碼率為pe=1×10-2時,中心站連續測5次,測出外圍站的時延值,其中3次相同時的概率為:

此時可以較好地保證時延調整值的正確性。
中心站測量出該外圍站的時延數調整值后,將該數值通過管理信道發往外圍站;外圍站收到時延參數后,按照此參數進行設置,完成初始時延參數設置后,外圍站才開始進行正常數據通信。在以后的通信過程中,如果外圍站位置發生變化,中心站還必須實時地測量外圍站的時延數值變化,并通知外圍站。
時延調整作為TDMA微波通信系統必須具備的基本技術,與信道時延保護相比,自動時延調整的實現可以減少信道傳輸帶寬的冗余,提高業務數據的傳輸效率。
[1]PROAKIS J G.數字通信(第3版)[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1.
[2]姚彥.數字微波中繼通信工程[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1.
[3]梅文華.跳頻通信[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05.
[4]甘明.跳頻通信系統同步技術研究與實現[D].成都:電子科技大學,2004.
[5]王龍慶,杜栓義.跳頻通信中的同步技術研究[J].電子科技,2006,7(6):29-32.
[6]孫玉.數字復接技術(修訂版)[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