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中心醫院(528031)張朝陽 歐有權 羅潤嫦 賴永娥
藥品不良反應(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是指合格藥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現的與用藥目的無關的有害反應[1]。近年來,隨著臨床用藥品種的增多和藥物配伍使用的增加,ADR發生率也越來越高,ADR監測工作也越來越受到各級醫院的重視。現對我院2009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發生的365例藥物不良反應進行回顧性統計分析,以期為合理用藥提供參考。

附表1 ADR在不同年齡段的分布

附表2 ADR的發生時間分布
收集本院2009年~2011年的365例ADR報表,按照患者的性別,年齡,ADR發生時間,引起ADR的藥品品種,劑型,給藥途徑,ADR 累及器官或系統及臨床表現,ADR報告類型及轉歸等項目進行統計,生成Excel表進行匯總分析。
2.1 ADR與性別和年齡的關系
2.1.1 ADR與性別比例 365例ADR報表中,男171例,占ADR總例數的46.85%,女194例,占ADR總例數的53.15%,男女比例為1:1.13。
2.1.2 ADR患者的年齡分布 患者最小年齡1個月,最大年齡92歲。年齡21~40歲的患者為ADR高發人群,此外,年齡≤20歲的青少年的ADR發生率也較高,應引起重視(見附表1)。
2.2 ADR發生時間 大多數為用藥當天,其中10~30min內發生者168例,占46.03%;≤10min內發生者95例,占26.03%;>24h發生者14例(見附表2)。
2.3 ADR所涉及的藥物種類及抗菌藥物品種
2.3.1 ADR所涉及的藥物種類 365份ADR報表中涉及的藥物共14類,129種,其中抗菌藥物,中成藥及解熱鎮痛,口服鎮痛藥物出現最多(見附表3)。
2.3.2 從具體的藥物品種來看,在抗菌藥物中,頭孢菌素類出現的ADR的例數最多,其次為喹諾酮類,氨基糖甙類等(見附表4)。
2.4 給藥途徑 在ADR報告中,靜脈滴注引發者最多,為298例,占81.64%,其次是靜脈注射26例,占7.12%,口服25例,占6.85%(見附表5)。
2.5 ADR涉及的器官,系統分類及臨床表現 在ADR報告中,藥物ADR導致的器官/系統損害以皮膚及其附件損傷最為常見,其次為全身性損害及消化系統損害,較為嚴重的ADR臨床表現為過敏性休克,抽搐,精神病樣反應等(見附表6)。
2.6 ADR報告類型及轉歸 在365份報告中,嚴重者13例,新的一般的報告50例,一般的302例。其中,201例治愈,164例好轉沒有致死病例。
3.1 ADR發生的年齡和性別分布 在365例ADR中,女性略高于男性。年齡為21~40歲以及≤20歲的青少年中ADR發生率較高,這可能與本院就診的人群年齡的分布有關。此外,我院報告的發生于≤20歲的青少年新的ADR有18例,占新的不良反應的比例為36%。這是因為他們屬新藥上市前非臨床觀察人群,此時沒有用藥不良反應,發生的資料和數據,故一旦出現反應,多為未報道的新的不良反應[2]。此外,兒童用藥臨床研究資料相對缺乏且其生理功能發育的不成熟,兒童用藥依從性差等原因,是引起兒童患者ADR發生率高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兒童患者用藥時應根據其生理功能發育特點,盡量減少聯合用藥。

附表3 引起ADR的藥物種類及構成比

附表4 引起ADR的抗菌藥物及其構成比

附表5 不同給藥途徑致ADR發生的比例
3.2 ADR發生時間分布 用藥時間為11~30min與≤10min內ADR的發生率較高,共263例,占72.06%。提示護理人員在患者輸液前30min內應加強巡視,若發現不良反應,要及時停藥觀察并予對癥處理[3]。對首次使用某藥品的病人,在開始點滴輸液時,應注意滴速的控制,滴注的前30ml(大約量)溶液應慢滴,嚴密監測患者情況,如果發現不適,及時停藥,積極處理,避免嚴重不良反應的發生。
3.3 發生ADR的藥物種類及臨床表現 在365份ADR報告中,涉及引發ADR藥品共有225種,其中最多的是抗菌藥物。因此,建議積極推進《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結合衛生部“2011 年抗菌藥物臨床應用專項整治活動方案”的精神,加強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提高抗菌藥物臨床合理應用水平,減少由此導致的藥物不良反應。在引發ADR的抗菌藥物中,以頭孢菌素類藥物為最多。隨著頭孢菌素類抗生素新品種的不斷出現,臨床使用增多,不良反應的報道也有增多趨勢。嚴重者可出現過敏性休克,搶救不及時或引起嚴重并發癥常可致死,嚴重影響患者生命安全[4]。故用藥前詳問家族過敏史、藥物過敏史、是否為過敏體質顯得非常重要。此外,若患者有過敏史或為過敏體質,應盡量避免使用頭孢菌素類藥品。對于說明書明確要求皮試的頭孢菌素,必須選擇擬用品種進行皮試,而不應采用青霉素或其他頭孢菌素代替。中成藥引起的ADR居第二位。近年來,中藥注射劑在臨床的使用逐漸增加,其不良反應的上報數據也呈上升趨勢,其中不乏嚴重的不良反應[5],應引起臨床足夠重視。導致中成藥注射劑產生ADR的原因很多,用藥不當或不合理用藥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因此,醫師在使用中成藥注射劑時應嚴格掌握用藥指征,使用合適劑量、選擇正確的溶媒,配制操作正確,控制輸液速度,避免聯合配伍應用,減少不良反應發生。
3.4 發生ADR給藥途徑及劑型因素 ADR發生率最高的給藥途徑為靜脈滴注,占81.64%。由于靜脈給藥可使藥物直接進入人體循環,作用迅速,藥物濃度、pH值、滲透壓、內毒素、微粒等均能是引發ADR的直接誘因[6]。因此,建議臨床給藥時,應遵循“能口服不肌內注射,能肌內注射不靜脈用藥”的基本原則,盡量減少靜脈給藥。此外,輸液配置的質量也是藥物ADR發生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應加強輸液配置環節的管理,提高輸液配置的質量,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我院于2006年建立靜脈藥物配置中心以后,藥物ADR的發生率明顯降低。
3.5 ADR涉及的器官,系統分類及臨床表現 皮膚及附件損害位列第一,臨床表現以皮疹、瘙癢、皮膚紅腫、水皰疹為多見,該類ADR易于觀察與發現,故上報較多。隨著ADR監測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較為復雜的ADR被發現上報,在365例ADR報告中涉及2個及2個系統以上的有88例,占24.11%。此外,一些不易被發現的ADR如肝腎功能損害、血液系統損害等,因需要借助檢驗手段或易于被誤認為與原患疾病相關而漏報。
3.6 ADR報告類型及轉歸 在365份報告中,沒有導致死亡或留下嚴重后遺癥的病例。其中3例過敏性休克病人都得到及時搶救,避免了嚴重后果的發生,提示加強醫護人員的專業素質教育,增強工作責任心,嚴密觀察患者病情,及時采取積極有效的搶救措施,是避免過敏性休克導致死亡的關鍵[7]。

附表6 ADR涉及的器官/系統分類及臨床表現
4.1 醫院應高度重視不良反應工作,提高不良反應的預防與救治能力,避免發生嚴重不良反應,保證患者用藥安全。
4.2 臨床醫師在用藥前應仔細詢問患者過敏史,謹慎用藥并加強ADR的監測;在診治過程中堅持合理用藥原則,盡量避免靜脈給藥途徑。
4.3 加強輸液配制環節的管理,避免因輸液配制質量引發ADR。
4.4 輸液過程中,護理人員應加強輸液過程的監測與管理,及早發現不良反應并救治,避免發展成嚴重ADR。
4.5 定期對本院及其他監測單位監測到的ADR進行分析并及時通報全院,對發生率較高和曾發生嚴重不良反應的藥物進行警示和干預,也是避免其重復發生,降低用藥風險的有效方法。
綜上所述,應強醫護人員的專業素質教育,增強工作責任心,嚴密觀察患者病情,一旦發生ARD應及時采取積極有效的搶救措施,是避免過敏性休克導致死亡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