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針對高職生的思想現狀,分析了英語教學中滲透思想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討了英語教學滲透思想教育的實施方法;提出了有關的注意問題。
關鍵詞:高職;英語教學;思想教育
一、英語教學滲透思想教育的必要性
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高等學校各門課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師都負有育人職責。廣大教師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學生專業學習的各個環節,滲透到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各個方面。要深入發掘各類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在傳授專業知識過程中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使學生在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過程中,自覺加強思想道德修養,提高政治覺悟。
目前,高職教育招生人數逐年上升,然而生源質量成下降趨勢,學生兩級分化現象嚴重,學生之間學習能力、知識水平、品行修養相差懸殊,給教育教學工作造成了極為不利的影響。在部分學生身上產生了令人擔憂的心理問題,如對前途感到渺茫、對學習沒有興趣、對教育活動缺乏積極性、存在強烈的自卑感和失落感等。高職生存在的這些消極心態,勢必會影響到他們的學習、生活和正常的人際交往,也必然影響到將來的工作和人生。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思想教育,結合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具體的人生指導和精神引領,對學生的迷茫、壓抑和焦慮潛移默化地緩解和消除,減輕學生的各種心理壓力,順利完成學業,成為適應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是擺在廣大教師面前的重大課題。
語言是思想、文化、信息的載體,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而思想和信息的交流總是包含人們的思想感情。因此,充分發揮語言教學的優勢,深入挖掘英語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內容,是英語教學的重要任務。通過對語言中思想和文化內涵的剖析,觸及學生心靈深處的癥結,在一個互動、對話的和諧教育生態環境中達到教學的育人功能。
二、英語教學滲透思想教育的具體實施
(一)關注個體心理,形成積極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對人們自我感知和自我認識的統稱。自我概念有多面性和復雜性,它包含自我形象、自尊心、自我效能感等。幫助學生建立積極的自我概念,就是啟發和引導學生發現、肯定、欣賞自我價值,并提供機會讓其發現自我。《新視野》第一單元就是關于如何開始大學生活的。我精心設計了新課的導入,讓學生談談三年后的自己,這使他們意識到大學的魅力和自己的發展前景,產生了學習需要。在教學中,經常發現這樣的學生:在小組交流中不敢表現;對有競爭性的學習活動,唯恐失敗而百般推辭和躲避……,由于經常這樣自我否定和評價,便形成了“我不好”、“我不行”等自我否定意識。《新視野》中也是有相關文章信息使學生倍受鼓舞,增強了學好英語的信心。另外,我利用各種方法幫助他們全面評價自己,使之培養起“別人行,我也行”的自我肯定意識,盡可能提供條件讓他們自我表現,對那些比較簡單的單音節詞,請這些同學當堂背誦,使他們在老師的贊美聲中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逐步培養積極的自我概念。這樣,英語課就形成了積極向上的學習氣氛。
(二)拓寬教材內容,磨練堅強的意志品質
富于開拓創新精神和竟爭意識的人才更需要頑強的意志。選用作為對本單元的配合,選用一篇介紹海倫·凱勒從小雙目失明,但身殘志堅,就是憑著自己堅韌不拔的意志取得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卓越成就,成為舉世矚目的教育家。結合她的感人事跡,我組織了一次討論,學生各抒己見,反應強烈。班上一名同學來自貧困山區,原本是一個聰明、好強、上進的學生,可來到我校后,由于環境的改變和同學之間的家庭狀況差距較大,使他心理上產生了強烈的自卑感,對學習、生活失去了信心,成為班上的“難點”。在討論中他通過英語表達出(我要從今天做起,找回自己)”。全班學生都為他鼓起掌來。
(三)體驗人間真情,感受真善美的人際關系
某文中描述的父親,在點滴小事中表現出對孩子的關心和愛護,歌頌了父愛的崇高和偉大。在學習時,我先用英語講述《丑娘》的故事,然后統計有多少人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又有多少人清楚父母的口頭禪。大家一致得出結論:我們沒有足夠的時間去了解我們的父母,沒有用感激的心情去觀察我們的父母。很多學生為此而感到內疚。最后播放一段電視劇《牽手》的音樂,讓學生回憶自己與父母相處的生活片段,很多學生都感動地哭了。課后作業是寫關于父親或母親的一件小事。同學們都以不同的方式向父母表達了自己的愛和感激,濃濃的親情使學生們更加清楚自己的責任,發奮學習來回報父母。
(四)了解自然科學知識,激發學生責任感
知識就是力量。學生擁有科學知識,才能對自然界具有正確的認識,進而才能使自己的行為符合自然的規律,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當代人類共同關心的問題,如人口教育、環境保護、生態平衡等,加強對學生的全球意識教育,培養他們對人類的責任感。在學生的小組討論中,他們紛紛表達了對全球環境惡化的擔憂,提出了保護環境的措施,并立志從身邊的生活小事做起,養成保護環境的楷模。這種全球意識和責任感,是通過對自然知識的了解而獲得的,而自然知識更加堅定了學生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道路的信念。
(五)捕捉現實素材,進行自律教育
互聯網資源豐富、通信便捷,成為青年學生青睞的對象。然而網上信息龐雜、良莠不齊,特別是有些不法網站,散布大量違法信息,對喜歡獵奇又缺乏明辨是非能力的學生來說,是個危險的陷阱。針對某些學生迷戀網吧的現狀,我首先讓學生自己列舉“網蟲”的各種潛在危害:網絡信息垃圾、網絡交往的虛擬、網絡行為的隱蔽、網絡游戲引發的醉迷其中和荒廢學業等,并列舉現實生活中的各種事例。然后組織討論,使學生更清晰地認識到了網絡危害性的一面,進而提出了網上行為的注意事項:學會分辨網上信息;不迷戀虛幻的網絡空間;在網上不散步恐怖、下流、淫穢的語言。以此樹立良好的網絡道德,提高道德自律能力,培養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
三、英語教學滲透思想教育應注意的問題
思想教育是高職英語教學的重要內容,教師要寓“傳道”于“授業”之中,把思想教育和語言教學有機結合起來。教師應從多方面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啟發引導學生去感受課文中蘊含的德育力量,才能在學習英語的同時,不斷提高思想修養,得到感情上的升華,促進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在英語教學中滲透思想教育要注意以下問題:首先,要把握好度。滲透思想教育是將思想、情操等有意識地擴散、遷移、傳遞給教育對象,使之在無意中接受。教學中要充分認識思想教育滲透的依附性,避免牽強附會。其次,要抓住“情”字。現代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一個人的道德素養的獲得與提升,主要不是一個認知過程,而是一個情感體驗和感化修養過程。英語教學中要講究藝術性,要充分發揮情感的感染作用。教師動之以情,才能激學子之情,使之樂其所學。第三,要持之以恒。思想素質的形成,要經歷一個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教學中要將思想教育貫穿于教與學的全過程,反復地向學生滲透思想教育內容,不可厚望于某節課、某個內容。只有持之以恒、鍥而不舍地長期熏陶、滲透才能收到效果。
參考文獻
1.皮連生,1997,《學與教的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袁士樸,1998,《英語教育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3.張大均,1997,2002,《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4.朱純,1994,《外語教學心理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作者簡介:
楊立華(1973,6-),女, 大學本科,講師,東營職業學院教師,研究方向為英語語言文學、高等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