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
作為推動首都科學技術事業發展的重要力量,北京市科協自2007年召開第七次代表大會以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認真履行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為科技工作者服務、不斷加強自身建設的“三服務一加強”工作職能,團結帶領首都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投身“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中國特色世界城市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都建設,為促進首都的科學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充分發揮科協人才智力優勢,為首都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緊扣創新發展主題,學術交流活動更加廣泛深入。市科協實施“一十百千工程”,打造北京科技交流學術月高端平臺。圍繞城市發展和產業進步兩大重點領域,組織和聯合舉辦“首都創新論壇”、“科技成果轉化與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發展北京論壇”等系列綜合性活動。支持學會建立學術年會制度,跟蹤學科發展前沿。五年來,共舉辦學術會議5537場,數百名兩院院士、53萬名科技工作者參會,學術交流促進科技北京建設作用進一步凸顯。
聚焦企業自主創新,科技支撐服務更加扎實有效。市科協圍繞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開展大量工作。與中關村管委會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整合團體科技資源。推動成立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中關村科技園區海淀園3家院士專家服務中心、25家企業院士專家工作站,進站兩院院士67位,有效促進50余項創新技術的研發運用。科協團體服務經濟建設能力進一步增強。
助力城鄉統籌發展,科技支農工作力度不斷加大。為服務首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市科協聯合市財政局、市農委等部門,實施“科普惠農興村計劃”和“科技套餐配送工程”。市級財政累計撥付“科普惠農興村計劃”專項資金3906萬元,支持力度、獎補范圍,居于全國前列。“科技套餐配送工程”依托40余家涉農科技團體,組建了1200余人的科技專家志愿者隊伍,累計開展科技下鄉活動2000余次,培養農村實用技術人才2000多名,推廣新技術新成果400多項,直接受益群眾超過30萬人次。
凝聚科技專家智慧,服務科學決策能力不斷增強。市科協積極組織科技工作者參與決策咨詢工作,將科技工作者的個體智慧凝聚上升為有組織的集體智慧。以“科技專家季談會”、“北京自然科學界和社會科學界聯席會議高峰論壇”、“政協科技論壇”為龍頭,以科技工作者建議征集、重點課題調研、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政協提案人大建議案為基本形式的團體特色決策咨詢工作格局基本形成,科技思想庫作用初步顯現。
不斷加強科普能力建設,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
突出重點人群帶動作用,公眾科學素質得到顯著提升。堅持從重點人群的特點和需求出發,有針對性地開展科普工作。聯合市財政局在全國率先實施“社區科普益民計劃”,市級財政累計投入5200萬元,社區科普服務能力顯著提升。全面推進青少年科學教育,北京在“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連續五年蟬聯第一。在全市各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下,北京市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養比例由2002年的6.6%提升到2010年的10%,繼續保持全國領先水平。
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科普資源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市科協制定《科普資源開發與共享五年規劃》,建成科普資源開發與共享服務系統。發揮科普創作出版專項資金作用,資助出版《科學之美》等68種科普圖書和音像制品。聯合命名科普基地212個,建成戶外科普園18個,推出社區、公共場所數字科普視窗20個。“蝌蚪五線譜網站”順利上線試運行,引起廣泛關注。
精心打造重點品牌活動,科普工作社會影響不斷擴大。圍繞“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保障安全健康、促進創新創造”主題,重點打造北京科技周、科普日、科普之春、科普之夏、百萬家庭數字生活技能大賽、諾貝爾獎獲得者北京論壇主題展等一系列品牌活動。創辦“首都科學講堂”,200余位院士專家和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應邀作精彩報告,在社會上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認真履行橋梁紐帶職責,為首都廣大科技工作者服務
深入實施人才專項計劃,加強科技人才舉薦表彰工作。實施《促進青年科技人才成長計劃》,資助青年學者出版學術專著,舉辦青年學術活動。推進《青少年科技后備人才早期培養計劃》,建立中學生走進重點實驗室長效機制。實施《海外智力為首都建設服務計劃》,凝聚700余位海外高層次專家,有效服務首都經濟科技發展。啟動《發揮離退休科技人才作用計劃》,資助離退休科技人才項目150余項,老科技工作者發揮作用的機制基本建立。
五年來,共推薦“中國青年科技獎”候選人36名,“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候選人14名,推薦2人獲得“中國科協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轉化獎”,32人獲得“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大批優秀人才脫穎而出,榜樣示范作用顯著。
建立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制度,反映科技工作者訴求和呼聲。設立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站點,反映科技工作者意見和建議。定期開展專題調研、編印《科協站點信息》,為政策制定提供參考。《我市非公高技術企業科技人員狀況調查分析》、《當年功臣呼喚公平正義,要求解決退休金過低問題》等調研報告和建議,受到市領導重視,為促進解決科技工作者實際困難發揮了積極作用。
扎實推進“樞紐型”組織建設,不斷增強科協團體影響力、凝聚力
作為黨和政府聯系廣大科技工作者的橋梁和紐帶、北京市社會建設的“樞紐型”組織,市科協積極探索建立開放式、便捷化的社會組織管理與服務新模式,逐步形成學會動態管理與退出機制。建立樞紐型組織信息化工作平臺,科技社團管理規范化程度不斷提升。五年內,新成立學會、基金會34個,推動北京奔馳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大學等單位成立基層組織100個,科協所屬團體總數達319個,凝聚力、影響力進一步提升。
展望未來五年,在首都全面實施“十二五”規劃、率先實現創新驅動和城鄉一體化發展格局、推進中國特色世界城市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都的進程中,北京市科協將繼續積極探索發揮“樞紐型”組織作用的新模式、新載體,努力在集成科技資源、服務創新驅動發展方面做出新貢獻,在推動學術繁榮、激發創新活力方面實現新發展,在大力普及科學知識、提高公眾科學素質上做出新成績,在推動社會管理創新上做出新探索。
責任編輯:任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