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動力技術研究院 郭敏怡

近年來,我國民用航天產業快速發展,規模化、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已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但隨著產業的發展,現行的管理體制已不能適應現代企業競爭發展的需要,體制機制亟待創新。因此,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提出以產權為紐帶,組建院級實體公司,加快形成合格的市場化運營主體,謀求航天技術應用產業的體制突破。
目前,航天動力技術研究院、四川航天技術研究院已開展了院級實體公司建設的試點工作,這將為航天技術應用產業未來的發展搭建良好的平臺,但唯有好的體制發展不會持續,只有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現代企業運營機制,使兩者相互協調,才能產生協同作用。從這點上說,如何建立符合市場競爭要求且具有航天特色的管理機制決定了航天技術應用產業體制變革的成敗。
目前,航天技術應用產業發展所依托的研究院、所均為事業單位且承擔國家軍品計劃任務,這是航天科技集團與中國中化集團公司等完全公司化的企業集團在體制上最大的區別。大量的經營性資產隸屬于事業單位,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業務之間缺乏產權紐帶,集團協同作用難以發揮。各業務公司是產業發展的基礎單元,但相同板塊的業務隸屬于多個法人單位,導致資源優化配置不暢,戰略推進難以協同。
二是管理、決策流程長。項目申報需經過研究所、研究院、集團公司三級審批,管理層級過多導致信息衰減嚴重,不利于科學決策。
三是行政管理弱化了公司法人治理。條塊式管理是行政管理的特點,上級部門按業務歸口齊抓共管,各類通知、計劃一下到底,對具體業務管理過多,導致基層主動性不高。
因此,在直接面向市場競爭的航天技術應用產業領域,現行的體制已不能適應產業發展的需要,如果坐等國家事業單位改制的政策,將錯失大好的發展機遇。因此,加快推進航天技術應用產業院級實體公司建設,可以看作是航天科技集團在推進整體事業單位改革前的一次嘗試,同時以市場為導向的航天技術應用產業也具備了改革的條件。
院級實體公司建設的內容是通過股權調整,將航天技術應用產業各業務公司的股權向院級實體公司集中,最終形成航天科技集團出資的、以產權為紐帶的業務子公司,它具有以下特點:
一是通過明晰的產權關系,公司法人治理得到較大限度的發揮。管理實質由行政管理轉向出資管理,母公司對子公司的管理界面、權力劃分將進一步清晰,董事會的作用將進一步發揮。
二是管理、決策鏈條縮短。航天科技集團通過控股直接進入實體公司(子公司)董事會,使之有較高的決策權力,管理鏈條的縮短使決策更加科學。
三是資源總體配置和整體協同能力將產生較大提升。院級實體公司在投資預算、重點項目發展、整體戰略推進方面的作用將進一步提升。明晰的產權關系也為航天科技集團進一步的資源優化整合奠定了基礎。
如果把體制創新看作是航天技術應用產業創新發展的第一步,那么建立并完善現代企業運行機制是決定體制創新能否成功的重要一步,同時也是事業行政管理向現代企業集團管理邁進極具挑戰的一步。
例如,中化集團在1998年底的不良資產高達247.5億元,經營步履維艱,已經到了不變革不行的地步。通過實施市場化戰略,深化管理改革,優化經營管理架構,經歷了多次戰略轉型,中化集團最終實現了從化工進出口業務為主向營銷及實體服務型的戰略轉變,現已成為中國最大的農業投入品(化肥、農藥、種子)一體化經營企業、領先的化工產品綜合服務商。
以產權為紐帶的現代企業集團管理機制,其核心就是集團管控。不同的企業集團根據業務不同,在實踐中逐步形成了風格迥異的集團管控模式,其中“集團管控三分法”(財務型、戰略型和運營型)應用較為廣泛。
財務型管控模式——采用財務型管控模式的企業集團,集團總部對控股企業實行以資產經營為核心,以整體投資回報率為指標的考核方式,而較少對其經營進行干涉。

戰略型管控模式——采用戰略管控模式的企業集團通過有效的資源配置追求總體的戰略控制和協同效應。在該模式中,集團總部是戰略發展中心、投融資中心、考核中心和公共平臺服務中心,而其子公司則定位為生產中心、利潤中心、市場中心。目前,絕大多數企業集團均采取此類管控模式。

運營型管控模式——對于由同一類子公司組成的企業集團來說,其子公司的商業模式相同,管理目標明確,管理方法可以復制,這一類型的企業集團對其子公司管理較為深入,涉及生產、銷售、研發各個領域,母子公司之間關系緊密。
從航天科技集團各研究院、所的經營實踐來看,傳統的行政管理模式與運營型管控模式較為類似,但隨著經營業務的多元化及利益相關方的多元化,這種管控模式與對市場快速響應的要求已不相適應。
圍繞戰略管控制定可行的管控手段至關重要。從國內外企業實踐來看,績效管理和預算管理是戰略管控行之有效的兩大手段,通俗地說,就是“管錢、管人”,即加快由“管事”向“管錢、管人”轉變。通過明確目標、劃定路徑,對結果進行考核,在將集團總部從低效率的事務性管理中脫離出來的同時,其管控的能力也得以加強,又使子公司保持了獨立性。逐步完善以績效為導向的選人、用人制度,甚至將候選人和繼任者的遴選公開化、制度化。企業健康、良性的發展機制將使企業保持長久的活力。
通過關鍵績效指標、平衡計分卡等現代企業考核體系的建立,將企業集團的戰略發展目標以較為明確的形式作為引導,通過科學的績效指標落實,使集團總部從繁雜的具體業務中解脫出來,在戰略發展、資源整合優化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而在具體業務層面賦予子公司極大的自主權,從而形成一批具有個性和活力的業務運營單元。
企業集團通過對投融資、成本費用等項目開展全面預算管理,可以控制子公司的戰略;通過預算關鍵指標管理,可以實現對投資等重大決策的控制;通過預算執行,可以對子公司運行過程加以控制;通過預算考核,可以對子公司的戰略執行結果進行考核。
隨著院級實體公司建設的深入,軍民融合該如何開展,成為了一個新的命題。實體化不是簡單的軍民品分線,事實上,即使是與研究院平級的實體公司本身也與院、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如何發揮研究院、所的資源優勢,更好地促進航天技術應用產業的發展,是院級實體公司機制創新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
從發展趨勢來看,航天軍民融合將經歷生產融合、技術融合、產權融合三個階段。早期的軍民品共線以軍品為主,民品為輔。這一階段主要表現為民用產業有產品,但尚未形成經營。第二階段是技術融合階段。隨著民用產業規模的增加,并逐步實現了實體化,其特點是利用軍工技術并采用市場化手段實現技術轉移,民用產業實現了公司化獨立運行。第三階段是產權融合階段。表面上看是軍民品分線、軍民品割裂,但其實質是戰略資源的融合。這一階段航天技術應用產業的市場化、規模化和產業化已經形成,股權多元化對資產獨立性的要求也逐步增高。
因此,未來航天科技集團導彈武器系統、宇航系統、航天技術應用產業和航天服務業四大主業,由多法人單位混合開發轉向以產權為紐帶的四大主業子集團的特質將越發明顯。從世界軍工企業、大型集團的發展趨勢來看,莫不如此。在航天科技集團形成產權融合,從高層實現各業務的資源配置,各業務單元專業化獨立運行,將是未來軍民融合發展的最高階段。
目前,航天科技集團正處于第二階段向第三階段的過渡期,隨著我國事業單位改革的深入,各研究院、所將逐步公司化,產權紐帶將不斷清晰。可以預見的是,以戰略發展方向為目標的資產調整將大規模開展,通過整合,航天技術應用產業將隨著市場化水平的提高更加獨立和專業,四大業務板塊的資源配置和戰略推進也將更加清晰,集團總部的整體管控能力更易發揮。可以說,院級實體公司的建設將是向第三階段過渡的先鋒。
圍繞航天技術應用產業未來發展的體制變化,管理機制創新勢在必行,但同樣的管理模式在不同企業運行的結果卻千差萬別。因此在不斷完善制度的同時,要注重轉型推進的策略和方法,這也是管理機制創新中面臨的主要挑戰。
院級實體公司建設盡管產權關系隸屬于航天科技集團,但對其建設起主導作用的仍是各研究院,受長期的行政管理模式思維慣性影響,甚至有“行政事業之花能否結出市場競爭之果”的懷疑。從央企近年來的實踐來看,還是有很多成功案例的,但與這些企業都有很強的內生發展動力(如發展萎縮、跌入谷底、到了不變革不行的地步)不同,航天科技集團內各單位目前正處于高速發展期,對推進院級實體公司建設還存有觀望、等待的態度,內生發展的動力不足。因此,航天科技集團在院級實體公司建設上還要進行充足的困難準備,要堅定信心,增大推進力度,尤其是在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上要進行督促考核。從歷史的經驗來看,市場化的機制得不到制度上的保證,很容易導致運行質量不佳,從而走回頭路。
院級實體公司的建立以及新的運營制度無不考驗著航天科技集團在整體推進上的智慧,其中關鍵的一項就是各方利益的協調,這其中包括集團總部與研究院、研究院與實體公司、軍品與民品等方面。只有各方利益得到協調并形成發展合力,院級實體公司的建設才能穩步推進。
航天文化與市場競爭文化的協調問題自航天技術應用產業步入市場競爭的那一刻起就存在,只是隨著院級實體公司的建設,這一問題會格外突出。體制機制的轉變歸根到底是人的轉變,尤其是人觀念的轉變,與體制機制的完善相比,人思想的轉變將面臨更大的挑戰。在融合航天優秀文化的同時,要打破分配平均主義,實現干部能上能下,人員能進能出,但在實踐中又不能操之過急,避免引起員工的波動和抵觸,影響工作的推進。
目前,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院級實體公司的建設工作已全面啟動,通過構建現代企業運營制度,加快實施戰略管控,對推進中產生的問題進行深入分析,逐步予以解決,航天技術應用產業市場化、規模化、產業化和國際化的發展進程將迎來一個新的發展機遇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