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 楊信用

20世界90年代初期,我國大部分企業開始走向集團化之路,涌現了大量的集團化企業。在高度信息化的環境下,如何提高企業集團整體的信息化水平,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強集團化管控,實現集團的整體戰略成為一個重要議題。
集團經濟是現代經濟社會中一種先進的經濟組織形式,也是一種最高層次的經濟組織形式。集團經濟是我國經濟的主要構成部分,在國民經濟的絕大部行業中占有絕對的優勢和控制地位,在經濟發展、社會就業、人民生活等諸多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國發展集團經濟是從1987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背景下開始的。1987年,國務院頒布了《關于組建和發展企業集團的幾點意見》;1991年12月國務院批轉了國家計委、國家體改委、國務院生產辦公室《關于選擇一批大型企業集團進行試點的請示》;1992年4月,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國家計劃委員會、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國務院生產辦公室下發了《關于印發國家試點企業集團登記管理實施辦法(試行)的通知》;1997年4月,國務院批準了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國家體改委《關于深化大型企業集團試點工作的意見》;1998年,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下發了《企業集團登記管理暫行規定》。這些政策有力地推動了我國集團經濟的向前發展。
根據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文件規定,集團是指以資本為主要聯結紐帶的母子公司為主體,以集團章程為共同行為規范的母公司、子公司、參股公司及其它成員企業或機構共同組成的具有一定規模的企業法人聯合體。集團在發展經濟上實行統一管控,但在法律上成員單位各自保持獨立的多級、多法人、主營業務多元化的經濟聯合體。
隨著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建立和不斷完善,集團經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和壯大。經濟構成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這種變化甚至是根本性的。今天的集團經濟不但有國有經濟,同時也涌現出了大量民營經濟、股份制經濟等多種經濟構成形式。集團經濟規模不斷發展壯大,投資渠道多樣化、主營業務多元化已經成為集團經濟的普遍特征,對集團有效管控提出了新的越來越高的要求。為了適應市場變化,實時調整內部經濟結構,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管理水平和市場競爭能力,實現集團整體效益最大化,集團對自身的經營管理水平與業務執行效率的要求越來越高,需要信息化手段的強力支撐,并對集團內部的異構信息系統加以有效整合,提高系統間的數據交互、信息共享水平,提高信息系統對集團業務和管理的服務與支持能力。
集團經濟的發展需要信息化的強有力支撐,但由于集團經濟是通過資本為紐帶形成的母子公司形式的經濟聯合體,且以法人單位為主開展信息化建設,因此集團的信息化是建立在子公司長期以來所形成的信息化基礎之上。子公司的信息化是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由單向應用到部門應用,再由部門應用到企業應用逐步發展起來的。目前集團經濟的信息化普遍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一是信息孤島問題。在相當多的企業內部,信息化應用系統不是在統一的平臺上開發出來的,也不是同時進行開發的,各個應用系統之間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和銜接。企業與企業之間、集團總部與企業之間就更加缺乏信息共享和協同的基礎。
二是信息煙筒現象普遍存在。為了實現集團管控,集團總部的管理部門垂直向下部署應用系統,也把企業內部的業務應用割裂開來,給彼此的集成帶來困難,也給信息共享造成了障礙。
三是整體發展不平衡。業務與業務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的信息化應用水平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和低水平重復建設。
四是企業信息化的投入成本大,資源利用率低,效益不明確,不能體現出價值規律,長期困擾企業信息化的發展。
五是專業化水平無法保證,企業信息化水平跟不上信息技術的發展趨勢。由于企業信息化工作不屬于主營業務,信息技術人員得不到足夠重視,隊伍不穩定,技術提高受到制約。
以上問題嚴重地影響和制約著集團經濟的發展,而按照傳統的信息化建設方法又無法解決這些問題,因此必須要有新的思路和新的理念。這個新理念就是集團信息化的理念。
集團信息化是指整個集團經濟組織整體信息化,而不是集團總部的信息化,也不是集團成員單位各自為政的信息化。它是把集團各成員單位當作一個整體所進行的信息化,是指企業(單位)信息化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而發展,從過去的單項應用,到一個部門的應用,再到一個企業的應用,發展到今天一個集團經濟組織的整體應用。
集團信息化是企業信息化發展的新的階段,新的里程碑。集團總部和成員單位都是信息化要實現的對象,并從整體上進行統一規劃,統一組織,統一建設,集中部署。把集團總部及成員單位中開展信息化建設和負責信息技術運維的職能以及信息技術人員從集團總部及成員單位中分離出來,將信息技術資源進行整合并優化配置,組成專業信息技術機構和團隊為集團總部及成員單位提供專業化的信息技術服務。
集團信息化的好處在于:通過集中部署遠程服務的方式降低建設成本,加快建設速度,提高整體水平,實現集約化;通過應用集中數據統一規范業務流程,全面實時動態掌握集團整體經營情況,實現有效管控;通過資源整合防止重復投資、分散建設,避免產生信息孤島,實現專業化服務。
目前有關云計算的概念可謂是眾說紛“云”。不同的信息技術廠商及不同的專家根據自身的產品和理解有著不同的說法,但總體上云計算的內涵是基本相同的。在這里筆者借用IBM公司有關云計算的概念:云計算是一種新型的計算模式,它把信息技術資源、數據、應用作為服務通過互聯網提供給所有用戶。云計算同時也是一種基礎的架構管理方法,將大量的計算資源組成信息技術資源池,用于創建動態的虛擬化資源提供給用戶使用。
云計算提供了無限規模和差異化服務,簡化了服務交付。云計算提供了開放的標準、可伸縮的系統和面向服務的架構,能夠以靈活且經濟實惠的方式提供可靠的、隨需應變的服務。云計算可以培養快速創新和制定決策的能力,以便能夠在當今高度競爭的環境中作出快速響應,降低資金和運營成本。云計算能夠隨時隨地訪問信息技術資源;靈活地擴大或縮小資源范圍;快速的、請求驅動的調配。云計算能夠把企業信息技術資源集中起來,通過互聯網為企業提供所需的專業化服務,把專業的事交給專門的組織和人去做,實現了社會化的分工和專業化的服務。
盡管云計算具有上述諸多優點,但同時也存在它的不足。一是在當前的計算機水平下數據處理服務的質量很難保證;二是云計算必須允許數據在云服務提供方的設備上解密、備份、拷貝以及移動,這就給數據安全帶來了一定風險;三是離開了具體的服務提供者和服務對象,云計算便會無的放矢,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
在經濟全球化、全球信息化的時代背景下,大力推進集團信息化,提高集團信息化水平,無疑是今天發展集團經濟,提高集團市場競爭能力,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必然選擇和迫切要求。云計算作為全球范圍內被認可的一種新的信息化理念,為集團信息化提供了一種先進的最佳實現手段。同時結合我國信息化應用實際,以及“十二五”規劃提出的實現“兩化”融合的目標,集團信息化為云計算的實施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載體。有針對性地建立集團云計算平臺,以網絡方式為集團成員單位提供遠程信息化服務,通過構建集團智能化、集中化、虛擬化的云計算平臺,可以實現專業化服務和規模效益,降低信息化成本,加快信息化速度,提高整體信息化水平,并且通過應用集中和數據集中,最終實現集團的有效管控。
集團信息化還將對信息化的一些理念提出挑戰和終結。比如: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信息化需要人人參與,等等。盡管這些理念在過去企業信息化過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顯然是不科學的。從字面上看,它反映出企業信息化要靠人治和人海戰術來實現,同時它的前提是一把手和員工都是信息技術專家。而更深層次的問題是,在企業信息化階段投資回報不能量化。信息化需要人力物力和資金的投入,投入的效益不能從信息化本身直接獲得,需要通過主營業務的收益增長間接實現。這就出現了“搞信息化是找死,不搞信息化是等死”的說法。這反映出了過去企業開展信息化的一種無奈。
另外,在現階段一般企業也不可能把日常信息化應用交給一家毫不相干的信息技術服務商來進行,因為觀念的轉變和實際的需求都還遠遠沒有達到接受公有云服務的程度。公有云更適合于為個人和家庭提供服務,而不適合于為企業或社會組織提供整體信息化服務。企業接受公有云的時代尚需時日。
綜上所述,集團信息化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一旦集團信息化這一理念被社會所理解、接受并付諸實際行動,將會大大節約社會資源,加快企業信息化建設速度,提高集團信息化水平和市場競爭能力,同時還將影響到企業信息化發展的方向以及政府對企業信息化的投資政策。我們期待著這一天的早日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