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頌華 王思民
基于創新人才培養的“4121”教學模式的構建
——以江西中醫學院為例
□俞頌華 王思民
國家目前正推行并實施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建設,其根本要求在于要在教育理念和管理機制等方面進行創新,形成有利于多樣化創新人才成長的培養體系,滿足國家對社會緊缺的復合型拔尖創新人才需要。江西中醫學院經過近10年的探索與實踐,構建了中藥學4121人才培養新模式,得到了學生和社會的認可。
中藥學;4121教學模式;人才培養
課題項目:本文系教育部“產學研結合培養高素質復合型中藥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與實踐”子課題“產學研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理論研究”(編號:jzjg-08-12-07)成果之一。
人才培養模式是高等教育的首要問題,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是教學改革的核心。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素質和創新實踐能力是衡量一所大學辦學質量和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對高等學校而言,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應該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遵循教育外部規律,以社會需要為基準,調整學校的專業設置以及專業的培養目標、培養規格、使人才培養更好地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二是遵循教育內部規律,以專業的培養目標、培養規格為基準,調整專業的培養方案、培養途徑,使人才培養模式中的諸要素更加協調,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與人才培養目標的符合程度。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過程就是變不適應為適應,變不協調為協調,實質上是主動適應社會的過程。
江西中醫學院自2003年設立中藥科研實踐班,以中藥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為突破口,改革傳統“7+1”傳統教學模式,創立適合創新人才培養的“4121”教學模式,開始了漫長的探索創新人才培養的教育模式之路。通過近10年的辦學實踐,走出了一條特色鮮明的產學研結合辦學之路,形成了教學、科研、產業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辦學機制。4121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已經在計算機科學技術和保險學等非中醫藥學專業成功推廣,業已成為全國普通高校產學研結合的典型,得到上級部門和兄弟院校的高度認可。2007年6月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評審專家組認為,“江西中醫學院走出了一條產學研結合特色鮮明的辦學之路”,“學校與企業相互支持、滲透和融合,探索并實踐了一種特色鮮明的中藥人才培養模式”[2]。
1.修訂教學計劃,改革課程設置。江西中醫學院先后兩次對中藥專業教學計劃進行修訂,對課程體系作了較大調整:一是優化主干學科,由原來的化學、中藥學模式調整為化學、中藥學、生物學模式,增設《中藥生物技術》和《生物藥劑學》等課程;二是強化基礎課教學;三是增加選修課學時,要求學生必須完成18學分288學時選修課;四是開設《創新思維學》課程,組織學生進行創新思維能力的專項培訓,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創造性地學習知識,提高各種技能和能力;激發學生創造動機,培養學生創造意識和潛能,為最終形成創造型人格特質和培養創造型人才奠定基礎;五是開展專業課程雙語教學,提高學生獲取知識信息的能力。
2.改革7+1傳統教學模式,設立中藥科研實踐班,實施4121教學模式(見圖1)。所謂4121模式就是前4個學期的理論學習+中間1個學期 (第5學期)的科研實踐+2個學期(第6、7學期)的理論再學習+1個學期(第8學期)的畢業實習,具體而言就是把7個學期理論課程調整到6個學期完成,第5學期安排學生參加科研,第6、第7學期繼續學習,第8學期畢業實習。學生按照:“學習—實踐(科研)—再學習—再實踐(畢業實習)—完成學業”的教育模式,進行學習和科研。
3.圍繞創新人才諸要素科學設計第5學期的科研實踐內容。中藥科研實踐班圍繞創新人才所必備的創新意識、創新膽略和創新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等構成要素,開展一個學期的科研訓練。學校提供專項科研經費,以企業生產實際中需要解決的問題或者行業需要研究的熱點問題作為科研課題,帶教教師設立眾多課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行選題,學校將對所有科研實踐班的學生進行嚴格的科研基本技能培訓,學生便在教師指導下獨立完成自己的科研任務。有些學生在科研實踐中選擇了有開發前景的項目,學校將一直跟蹤并促使項目轉化為市場產品,這樣,學生可以帶項目畢業后隨即就可以創業了(具體流程見圖2)。

圖2 第5學期的科研實踐具體流程圖為:
為配合中藥科研實踐班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除了上述的課程設置和教學模式改革外,學校還進行了一系列的配套改革,整合學校教學科研資源,搭建創新實踐平臺,設立創新教育基金,開展創新科研項目研究,有針對性地進行創新訓練。
1.學校先后與江中(制藥)集團、匯仁制藥集團合作,建立產學研結合教育基地,互派教師參與教學與科研工作。
2.為強化對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在新校區實驗大樓中劃出8000平米作為本科生參與科研工作的專用實驗室。
3.充分利用校內先進的科研設備,加大實驗室開放程度,發揮學?!爸兴幑腆w制劑制造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和“現代中藥制劑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在培養中藥創新人才過程中的作用,
4.撥出100萬元??睿O立江西中草藥研究基金,用于資助中藥科研實踐班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開展課題研究。
5.針對中藥專業相關課程的任課教師進行了教學創新的強化培訓,開設了如何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系列專題講座。
2003年以來,我校已有九屆近900名中藥專業學生接受了為期一個學期的科研實踐訓練。為了調查中藥科研實踐班的教學效果,2009年,學校相關課題組設計問卷對科研實踐班進行了全面調查分析,課題組對參加中藥科研實踐班的各屆658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收回有效問卷632份(調查結果如表1)[3]:
問卷調查表明,絕大多數參加科研實踐的學生認為自己在查閱文獻、科研動手能力和撰寫論文能力等方面都較以前有很大提高,對科研流程也比較了解,同學之間的合作精神也明顯加強。
與此同時,課題組還對06屆中藥專業國際交流方向班與中藥專業科研實踐班針對創新能力的三個方面8個觀測點進行了對比調查(見表2),調查發現,“中藥科研實踐班”學生在思維創新上,尤其是發現創新點、突破思維障礙方面比較明顯地高于其他班級,可能與接觸過一些科研實踐項目、思維開闊有關系。在方法創新上,進行個體創新的能力高于其他班級,說明科研實踐的鍛煉對學生個人的創新能力有提升價值。

表1 各屆中藥科研實踐班的調查分析表

表2 06屆中藥科研實踐班和中藥國際交流班創新能力基本狀況詳表[4]
在創新科研基金—江西中草藥基金培育下,中藥科研實踐班有13個項目成功申報了更高層次的課題,其中,科研實踐班學生參與研發的“L-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2009年獲得衛生部營養強化劑新品種批件,并成功向江西川奇藥業轉化,目前該公司已投資1565萬元,設計年產值6000萬元,將產生較好的經濟效益。該項目通過江西省科技成果鑒定,獲得南昌市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另外,中藥科研實踐班學生還獲得第十一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科技作品三等獎二項,獲得全國大學生實驗技能競賽“銀獎”二項。
統計表明[5],中藥科研實踐班畢業生一次性就業率、考研升學率及用人單位評價等都要高于其他專業,學生的競爭能力明顯提高。如2005屆中藥科研實踐班就業率為 97.4%,高于全校就業率7.47%;2006屆中藥科研實踐班就業率、升學率分別為 97.62%、19.05%,分別高于全校 8.51%,1.37%;2007屆中藥科研實踐班就業率為91.07%,高于全校7.12%;2008屆中藥科研實踐班就業率為85.23%,升學率為27.27%,高于全校12.23%。針對用人單位的調查分析表明:整體滿意率、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認可度分別為92%、95%、83%。
美國當代著名的認知派教育心理學家戴維·奧蘇貝爾(David·P·Ausubel)認為學生能否習得新信息,主要取決于他們認知結構中已有的有關觀念。有意義學習是通過新信息與學生認知結構中已有的有關觀念的相互作用才得以發生的。這種相互作用的結果導致了新舊知識的意義的同化。4121教學模式正是根據認知結構中的同化理論,在總課時數不減少的前提下,將分散的、零碎的理論(課程)學習和實踐教學時間分別聚集起來,增加了集中的系統的第5學期的科研實踐環節,這種改革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也有利于創新人才的培養。4121教學模式較傳統7+1教學模式有二個比較突出的特點:第一,由于學生此前僅學習了基礎課或部分專業基礎課,科研所需要的專業知識及技能還未接觸,這就為學生自學、培養學習能力創造了條件,促使學生圍繞課題去提前學習專業知識,在實踐中思考問題,探尋答案,從而在不知不覺中培養了追求科學的精神和創新的意識;由感性而理性的認識過程,使學生在實踐中增強了學習興趣,鞏固了專業思想,鍛煉了再學習能力,學習的主動性、協作性和內動力明顯增強。第二,由于學生在培養階段經歷了二次較長時間(科研實踐、畢業實習)的集中實踐過程,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江西中醫學院設立中藥科研實踐班不僅順應了教育外部規律,根據行業、企業、科研的實際需要設計人才培養目標和方案,同時也遵循了教育的內部規律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按照理論—實踐—再理論—再實踐—就業(或帶項目創業)4121教學模式,將產業和科研引入教學過程中,實施創新人才培養,使高等教育的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三大功能有機地結合起來。但是教學改革,人才培養是一項長期而又綜合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配套改革,但就科研實踐班而言,尚需解決二個問題:一是師資問題,學校要建設一支懂教學又善科研的“雙師型”指導教師;二是考慮科研項目的延續性問題,第5學期的科研項目設計非常關鍵,既要保證學生有科研項目實踐,同時又要保證項目的質量和時代性。
[1]教育部.[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201008/93785.html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2010-07-29.
[2][3][5]劉紅寧.產學研結合培養中藥創新人才教育模式研究與實踐目總結報告[R].2009-03.
[4]姚東明.中藥科研實踐班學生創新能力調查報告[R].2010-05.
俞頌華,女,江西中醫學院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高職教育;王思民,男,江西中醫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高職教育。
G712
B
1001-7518(2012)17-0050-02
責任編輯 何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