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新峰 (陜西麟北煤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 陜西 寶雞 721505)
楊 杰(西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陜西 西安 710127)
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是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2007年,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報告《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中明確提出,要建設“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對推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做出了戰略性規劃[1]。在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背景下,我國圖書館界也將注意力轉向了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的調查和研究。“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公共圖書館獨立或通過合作方式提供的圖書館服務的總和”[2]。在圖書館界的深入探索下,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的架構和模式漸漸清晰。如果將近10年我國圖書館界對全國各地區的有關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研究的文獻加以綜合統計分析,既可以從宏觀上把握我國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的研究現狀,也可以為我國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的建設提供實踐指導。
在文獻的搜集上,筆者選擇了CNKI(中國知網)的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該庫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連續動態更新的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收錄了1994年至今中國國內9 100多種綜合期刊與專業特色期刊的全文。其信息內容有明確的出處,權威可信,并且通過對信息內容的深度加工、整合,形成可供檢索利用的文獻信息資源庫,從而可以作為本文研究的數據來源。
本文統計了2002—2011年期間我國以“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為研究主題的學術文獻。筆者利用文獻調查法,在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以“2002—2011”為時間的條件限制,以“公共圖書館”和“服務體系”兩個關鍵詞組配后為題名檢索,共檢索到相關文獻258篇,其中有75篇來源于核心期刊。通過閱讀摘要和瀏覽全文發現,共有114篇文獻與本文研究主題相關度較高,其中來源于核心期刊的47篇文獻成為本文的重要參考數據來源。本文對檢索到的相關文獻進行了數據歸納、統計、分析。
圖1顯示了2002—2011年有關“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研究的年度論文數量及其變化趨勢。從中可以看出,2003年以來我國該主題領域研究文獻的數量總體呈上升趨勢,尤其是2007年,十七大報告提出“基本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這一目標以來,研究文獻數量急劇上升,至2010年達到頂峰,2011年稍微有所回落。

圖1 2002—2011年我國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年度研究論文數量統計
根據我國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研究的不同主題,可以將該領域文獻劃分為以下幾類:理論研究、體系模式研究、地區實踐研究。從表1可以看出,理論研究在該領域研究中占了很大的比例,主要包括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現狀與對策、政策觀念詮釋、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途徑、建設主體、治理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此外,通過閱讀與本文研究主題相關度較高的114篇文獻的文摘和全文,筆者發現,有很大一部分理論研究和體系模式研究是以某個地區為例或者基于某一地區的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實踐來展開的。因此,以上3個主題之間存在著密切的內在聯系,不可以完全切割開來。

表1 2002—2011年我國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各研究主題文獻年度分布表(單位:篇)
通過對主題研究的深入分析,我們可以從多個角度全面了解目前國內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領域的研究內容及進展。
3.1.1 綜合理論研究
我國公共圖書館從本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多方面實踐出發,經過多年的探索發現,必須建立完善的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才能實現覆蓋全社會的普遍均等的公共圖書館服務。
于良芝、邱冠華、許曉霞深入分析了近年來我國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的主要實踐,提出從基礎設施架構的角度看,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主要包括實體圖書館、流動圖書館及由其建立、組成的館外服務點、圖書館聯盟、總分館系統、區域性服務網絡等服務平臺[3]。王惠君主張公共圖書館應積極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權益,滿足大眾的精神文化需求[4]。周德明在分析上海市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現狀及其特點的基礎上,通過借鑒國際公共圖書館界的經驗,認為市、區(縣)、街道(社區)三級圖書館必須注重合理布局,規范業務流程、彰顯服務特點,從而提升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的整體功能[5]。
3.1.2 專題理論研究
(1)可持續發展 王晶鋒分析了我國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認為社區鄉鎮圖書館發展不平衡、部分社區圖書館發展不穩定、服務水平和服務效益低是影響我國縣級以下圖書館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他提出從合理規劃、以政策法規作為圖書館經費和人員的保障、尋求多模式出發,構建可持續發展的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6]。方瑋通過對鄉鎮圖書館可持續發展的思考,認為依法建設是其得以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同時,堅持實事求是,以人為本,加快資源的整合,實行分館機制是鄉鎮圖書館發展的必由之路[7]。蓋奇文對1999—2009年有關我國公共圖書館可持續發展問題的研究文獻進行總結和評價,指出準確的定位、科學的管理、全面的創新和有效的共享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我國圖書館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8]。
(2)創新服務理念 實現信息資源共建共享是公共圖書館發展的必由之路。早在2007年,韋衛就在其文章《以連鎖經營模式探析總館和分館制》中,倡導圖書館行業借鑒連鎖經營的模式建立規范的服務體系,提升城市中小型圖書館的服務水平和管理水平[9]。呂梅基于中山市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的實踐,提出將連鎖經營的理念引入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當中,連鎖經營中的“總部”、“配送中心”、“連鎖分店”分別對應公共圖書館總分館模式中的“總館”、“圖書配送點”以及“分館”,以此來增加圖書館的社會覆蓋面和服務半徑,提高圖書館的服務效力[10]。田野通過對“荷蘭圖書館概念中心——DOK”的經驗模式的解析,發現其從建筑、空間、服務、館員等方面不斷推陳出新,提供了一系列的創新服務,以適應網絡的變化,這為我國發展公共圖書館服務提供了良好的借鑒模式[11]。
(3)治理模式 對于圖書館治理,我國公共圖書館界有著不同的理解,本文引用蔣永福的觀點,即圖書館治理就是利益相關者在互利合作前提下共同提供圖書館服務的過程[12]。公共圖書館治理的終極目標是保障用戶的圖書館權利,即利用圖書館獲取信息和知識的權利。梁欣在系統研究圖書館治理結構的基礎上,得出我國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的治理模式應為“政府領導、多元參與建設、理事會管理、社會協同”的公共治理模式[13]。張世穎認真分析了我國現行的公共圖書館建設主體設置模式,發現缺乏聯合建設主體和支持性建設主體、建設主體責能不對稱等弊端突出。因此,她認為設置建設主體時應遵循法制原則和責能對等原則,允許并鼓勵地方政府間共同組建聯合主體,因地制宜地選擇不同的類別,形成多元化建設主體的格局[14]。現今,我國政策致力于為公共圖書館體制機制問題提供一個全新的治理模式,阮勝利通過對一系列新政策內涵的解讀和詮釋,認為我國公共圖書館治理模式應為“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公共治理模式[15]。
3.2.1 經濟發達地區
深圳市寶安區是全國最早開展圖書館網絡建設的地區之一。早在2003年,深圳市文化局便出臺了《深圳市建設“圖書館之城”(2003—2005)三年實施方案》,極大地促進了深圳市圖書館事業的發展。周英雄通過比較寶安區基層圖書館過去與現在的建館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優劣,得出兩點重要經驗:①明確基層圖書館辦館主體是基層區、縣政府;②要保證圖書館服務水平,必須在地區區域內確定統一的公共圖書館管理體制[16]。
上海圖書館積極借鑒國際公共圖書館界的經驗,并結合本地區現狀和特點,著眼于提升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的整體功能。周德明對上海市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進行清晰的定位和層級劃分,認真分析其體制和“一卡通”功能,認為雖然上海市中心圖書館為各分館提供了一定的服務整合平臺,但由于各分館的人員業務培訓不足,難以向讀者提供高質量的服務。因此,他提出了政策支持、經濟保障、人員培訓以及管理制度的創新四大支持系統,以保障上海市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的正常運行[5]。
3.2.2 欠發達地區
近年來,中西部地區公共圖書館事業也取得了很大進步,但仍然存在不少問題。成都理工大學的毛玲、李勇通過對沿海與內地、城市與農村圖書館服務體系間的比較,指出內地農村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存在以下問題:①各個圖書館零星經營,沒有形成網絡體系;②硬件設施老化,管理制度落后;③館藏有限,提供的服務沒有針對性等。針對這些問題,毛玲、李勇提出加大經費投入,擴充館藏,建立流動服務網絡并安排專門機構、專業人員對其進行維護,切實為農戶提供其亟需的文獻[17]。董淵和程結晶針對西南地區公共圖書館建設和運行中存在的制約發展的問題,提出包括制定法制條例,合理布局,多方面增加經費投入,建立公共圖書館館員職業資格制度和定期培養、繼續教育制度,確立西南地區公共圖書館資源共享的服務、管理機制,積極推動包括服務與管理手段的技術革新等在內的一系列解決策略,為西南地區圖書館服務體系的完善提供了參考[18]。
3.3.1 總館/分館建設模式分析
總分館體系是指由同一個建設主體資助、同一個主管機構管理的圖書館群,其中一個圖書館處于核心地位作為總館,其他圖書館處于從屬地位作為分館;分館在行政上隸屬于總館,或與總館一起隸屬于同一個主管部門,在業務上接受總館管理[2]。李國新提出,總分館建設歸根到底是一個制度問題,而不是職業問題,僅僅通過行業合作不可能建立真正的總分館體系;解決體制問題,立法保障才是真正徹底地實現總分館模式建設的最根本出路[19]。張世穎、蔣永福根據地區差異(以國內各省及黑龍江省各市、縣人均GDP水平為表征),提出圖書館建設主體的設置及其總分館服務體系的構建必須采取因地制宜的多樣化模式,黑龍江省可采用“3—3模式”,即設置3類建設主體,相應地建立3類總分館服務體系。需要注意的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要根據地區實際對模式做出相應的改造或調整[20]。嘉興市在市委、市政府的主導下積極構建城鄉一體的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實行市、區、鄉鎮三級建設,由市級集中管理,統一采購、統一編目、統一配置,從而實現了大范圍內的資源共享。這種建設模式充分發揮了圖書館的社會效益,受到鄉鎮群眾的歡迎。但三級政府共同建設,三家主管部門共同主管,協調成本必然較高,因此,應從制度上規范各級政府和各級主管部門在鄉鎮分館建設、管理中的職責,保障鄉鎮分館在總館的統一管理下高效運行[21]。
3.3.2 區域性圖書館服務網絡建設模式分析
區域性圖書館服務網絡模式是指一個地區的圖書館在一定的協調組織和計算機管理系統支持下,組成由若干隸屬于總分館體系和獨立建制的圖書館共同參與的網狀行業管理結構,使不同的總分館體系或者獨立建制的圖書館突破資源所有權的限制,實現資源共享。其核心是通過技術和行業協調保障成員館之間的資源共享活動。圖書館之間通過建立有效的服務網絡,使資源共享更加簡單、快捷,成本更低。這種區域圖書館服務網絡建設模式大致分為以下幾種:一卡通借模式、一卡通借通還模式、分層通借通還模式。要建設區域性圖書館服務網絡,建設區域性圖書館聯盟是最佳選擇。一些中小城市圖書館通過聯盟,可以克服經費短缺、館藏不足、文獻資源利用率低等問題,方便讀者就近獲取所需的文獻,從而提升公共圖書館提供普遍均等服務的能力。
3.3.3 基層圖書館與流動圖書館建設模式分析
基層圖書館與流動圖書館主要包括縣(市)級公共圖書館、居委會和街道圖書館、農家書屋、流動圖書車等。根據用戶行為可近性選擇理論,即一個信息源在物理距離上越容易接近,被用戶利用的可能性越大,圖書館要想方設法縮短用戶與資源的距離。這種模式的主要出發點便是提高地區內公共圖書館服務的覆蓋率,確保更多的人能夠根據自己所在的位置就近獲取圖書館的資源和服務。在基層圖書館與流動圖書館的建設中,廣東省流動圖書館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廣東省流動圖書館是由廣東省政府投入經費,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負責實施的,在省內欠發達的縣城建設分館,并在分館之間實施資源流動和共享的圖書館服務。另外,根據讀者的需求和圖書館的設置要求,在遠離圖書館的人口聚集地定期提供服務。高瑩通過對基層圖書館的調查、分析,指出基層圖書館存在資源不足、服務能力和服務效果差、工作人員的業務素質與服務水平難以滿足讀者的多樣化需求等弊端,對此,構建技術先進、布局合理、服務均等的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是一項破解基層圖書館發展難題的正確的戰略選擇[22]。
4.1.1 理論研究基于地區實踐
從表1的統計數據發現,理論研究、體系模式研究、地區實踐研究在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研究中所占的比例分別是61%、15%、24%,有關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的理論研究大多是以某個地區為例,理論研究中的現狀、途徑、經驗、模式也是從地區實踐中總結出來的,針對地區實踐中出現的問題,理論研究又提出了解決對策,用于指導地區的具體實踐。因此,理論研究與地區實踐研究是相輔相成的。
4.1.2 政策促進了研究的發展
一項國家政策,甚至地區政策、發展規劃、條例的出臺,都會促進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的研究。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建立覆蓋全社會的普遍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之后,有關政策觀念的詮釋、公共圖書館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作用分析以及有關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各方面問題的研究如雨后春筍。隨著理論研究的不斷推進,我國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的建設也在日益成熟,公共圖書館提供普遍均等服務的能力得到了提升。深圳市特別重視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法規,目前深圳市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已進入完善階段,憑借自身成功的經驗和模式成為全國公共圖書館效仿的楷模。
4.1.3 強調普遍均等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建設覆蓋全社會的普遍均等的公共文化體系”之前,便有許多學者倡導普遍均等原則。如《構建信息無障礙的圖書館服務理念和體系》[23]、《對當前公共圖書館重點讀者服務工作的思考》[24]、《以知識援助構建公共圖書館的弱勢群體服務體系》[25]等,都致力于實現普遍均等的目標。政策出臺后,更多的學者開始關注弱勢群體平等獲取信息服務的權利,眾多有關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的理論和實踐研究的終極目標就是為全社會的公眾提供普遍均等的圖書館服務,從而提高我國公共文化事業發展的整體水平。
10多年來,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研究已經形成了以于良芝、梁欣、呂梅、李超平、邱冠華等學者為主體的學術研究圈,也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依然存在著比較研究不足的問題,其中既包括沿海與內地的比較,也包括國內外的比較。
在經濟、文化、科技發達的沿海地區,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成效顯著,形成了多種模式,如深圳“圖書館之城”模式、廣東流動圖書館模式、蘇州模式、上海模式、嘉興模式等。但是,直至2007年,才有學者關注西部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之后的研究也是單純以中西部某個地區為例,只有少數研究將中西部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進行對比,或者將東部的成功經驗模式應用到西部的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之中。
另外,在筆者查閱文獻資料、閱讀文獻摘要或全文的過程中發現,只有少量文獻就國內外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進行比較,其中僅有1篇文獻——《公共圖書館的創新服務——DOK經驗模式》提到國外某個特定圖書館的成功經驗模式[11]。
今后國內應加強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的比較研究,將沿海的成功經驗模式向內地推廣,同時加快對國外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先進經驗模式的引入及消化吸收,促進我國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的大發展,更好、更快地實現普遍均等的目標。
[1]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上的報告[EB/OL]. [2012-05-01]. http://www.sina.cn.
[2]于良芝,邱冠華,許曉霞.走進普遍均等服務時代:近年來我國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構建研究[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8(3):31-40.
[3]于良芝, 邱冠華, 許曉霞.覆蓋全社會的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模式、技術支撐與方案[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08:3.
[4]王惠君.構建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 促進和諧社會發展[J].圖書館論壇, 2006(1):9-11.
[5]周德明.關于上海市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與完善的思考[J].圖書館雜志, 2007(5):32-37.
[6]王晶鋒.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可持續發展研究[J].圖書館, 2009(6):84-112.
[7]方 瑋.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鄉鎮圖書館建設:關于鄉鎮圖書館可持續發展的幾點思考[J].圖書館雜志, 2011(5):49-52.
[8]蓋奇文.近十年我國圖書館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綜論[J].圖書館學刊, 2010(5):106-108.
[9]韋 衛.以連鎖經營模式探析總館和分館制[J].圖書館論壇, 2007(4):34-35.
[10]呂 梅.連鎖經營理念在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中的實踐與探索[J].圖書館學研究, 2011(1):11-14.
[11]田 野.公共圖書館的創新服務:DOK經驗模式[J].圖書館學研究,2010(3):90-92.
[12]蔣永福.論圖書館治理[J].圖書館論壇, 2008(12):50-55.
[13]梁 欣.我國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治理模式研究[J]. 中國圖書館學報, 2009(6):17-24.
[14]張世穎.我國公共圖書館治理結構優化的關鍵:合理設置建設主體[J].國家圖書館學刊, 2010(4):21-25.
[15]阮勝利.我國公共圖書館治理模式研究:比較視角下的政策觀念詮釋[J].圖書館建設, 2008(12):64-67.
[16]周英雄.深圳市寶安區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探索與未來發展[J].圖書與情報, 2011(1):84-90.
[17]毛 玲,李 勇.比較視角下西部農村地區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問題與對策分析[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 2009(12):58-60.
[18]董 淵, 程結晶.西南地區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的現狀與思考[J].現代情報, 2010(8): 8-18.
[19]李國新“.總分館”建設的最大障礙是體制障礙: 《覆蓋全社會的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模式、技術支撐與方案》讀后[J].圖書館建設, 2008(9):1-3.
[20]張世穎,蔣永福.黑龍江省公共圖書館建設主體設置模式及其總分館服務體系構建方案研究“:3—3模式”的提出[J].圖書館建設, 2010(11):11-15.
[21]章明麗.市館推動政府主導構建城鄉一體的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嘉興市總分館制的探索與實踐[J].山東圖書館季刊, 2008(1):12-18.
[22]高 瑩.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在破解基層圖書館發展難題中的作用分析[J].河南圖書館學刊, 2009(5):94-95.
[23]王世偉.構建信息無障礙的圖書館服務理念和體系[J].圖書館論壇, 2003(6):161-163.
[24]孫烈濤.對當前公共圖書館重點讀者服務工作的思考[J].圖書館界, 2004(4):52-54.
[25]王筱雯.以知識援助構建公共圖書館的弱勢群體服務體系[J].圖書與情報, 2006(2):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