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燕
(連云港市海州實驗小學)
表現性評價讓數學實踐活動課更加靈動
◆吳海燕
(連云港市海州實驗小學)
作為一種發展性評價,表現性評價是指通過觀察學生在完成實際任務時的表現來評價學生已經取得的發展成就,它重視過程性評價、重視質性評價、重視非學業成就評價。
數學實踐活動 表現性評價 學生
數學課程標準由“數與代數”“空間和圖形”“統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運用”四大內容組成。其中,“實踐與綜合運用”是一個全新的一個內容,蘇教版新編的小學數學教材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每冊均增設了主題數學實踐活動內容,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數學實踐活動課越來越受到各個學校的重視,因此,精心設計好數學實踐活動課、上好數學實踐活動課是我們每位數學教師所應具備的的素質。
作為一種發展性評價,表現性評價是指通過觀察學生在完成實際任務時的表現來評價學生已經取得的發展成就,它重視過程性評價、重視質性評價、重視非學業成就評價。表現性評價的這些特點與教師在數學實踐活動中的關注點能較好吻合,正好可以彌補傳統學業評價之不足。將其作為現有評價制度的一種補充,在小學數學實踐活動中充分發揮其評價功能,能較好地評價學生在數學創新能力、數學實踐能力、合作能力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情況,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在研究與實施表現性評價的過程中,我們綜合運用了教育調查法、文獻研究法、行動研究法、個案研究法等,在具體實施表現性評價時,教師們堅持行動研究法,不斷地在行動中研究、在行動中修改、在修改中再實施再完善。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和表現性評價本身的特點,結合現行教材的實際內容和當前教學的實際情況,我們確定了在以下三個方面的數學實踐活動中實施表現性評價:其一,一至六年級各冊教材中的“數學實踐活動”;其二,根據學生學習的需求,將現行數學教材中的知識拓展而進行的小調查、小統計、小實驗、小研究等;其三,有關測量與計算的內容。

在設計表現性任務時,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握好任務的指導語和評價標準。任務的指導語要用清晰、簡潔、適應學生年齡特點的語言描述希望學生知道什么和做到什么。在實踐中,制定評價內容和評價標準時,我們立足于數學課程標準中的一級目標,進行細致分解制訂出二級目標,還盡量多地進行學生訪談,聽取學生的意見,并讓學生參與制定評價標準,力求使學生對于評價標準具有最大的認同感。
案例:下面是一個數學實踐課的表現性任務:畫圓(建議六年級第一學期使用)。
任務與指導語:小組合作,在學校操場上畫兩個圓,一個半徑為3米的圓,一個半徑約為5米的圓。
要求:
1.借助老師提供的工具(一條長為3米的繩子、粉筆)畫第一個圓;
2.小組討論,設計一種合理的畫圓方法,畫出第二個圓;
3.詳細記錄你們小組的活動過程,并填寫表1和表2。

自評指導語:根據表1的評價標準,小組討論、評出每個組員的等級,并寫出理由。
我們對實施這個表現性任務進行總結與反思。
1.在實施前指導學生理解評價標準有助于使用好表現性任務。評價標準既可以促進學生在完成任務時好好表現,又能指導學生做好自評與互評的工作,提高表現性評價的信度與效度。
2.表現性評價能切實轉變關注點,更多地關注學生在活動中的情感因素,以情感因素作為表現性評價的重要指標。
3.對學生而言,實施數學實踐活動的表現性任務很有必要。知識并不等于能力。從學生在完成任務過程中的表現來看,學生的實踐能力較差,非常需要多在類似的數學實踐活動中去做數學、用數學,發展多種能力,尤其是數學實踐能力。從本次活動中的總體表現來看,具有兩個特點:一是對基本的知識與技能掌握是比較牢固的,二是數學實踐能力表現出顯著差異。
4.數學實踐活動的表現性任務能評價學生的多種智能。動手操作技能、收集信息能力、選擇有效策略解決問題的能力、數學表達與交流能力、合作能力、邏輯推理、自我認識、情感態度等。
5.對學生的表現評價結果我們采用等級表示。評價時,學生評與教師評相結合;學生自評與小組評相結合。教師主要根據現場觀察、訪談、學生的完成任務的過程記錄表、完成任務的表現情況表及自評課,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質性評價,培養學生的學習信心,明確努力方向。
在實踐中,我們所獲得的表現性評價結果一般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是活動中學生自評和小組內的互評,記錄在表中;另一部分是教師根據學生自評、互評及在活動過程中所觀察到的學生表現對學生進行的質性評價。
對這些評價的結果,首先,教師利用評價指導課給予學生一個反饋,并與學生一起制定今后的改進措施;其次,一個學期結束時,教師利用《學生素質發展手冊》這個家校溝通平臺,給予學生家長一個評語的反饋,引導學生家長除了關注孩子的學業成績之外,更全面地關注孩子各方面的情況(如參與態度、合作能力、學習體驗、價值觀等)。
1.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積極性,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有所增強,數學實踐能力、反思能力和評價能力都得到了鍛煉和培養(從學生的數學日記中可以了解)。
2.已初步開發出一批(主要分為兩大類)表現性任務:測量與計算類、小調查與統計分析類。
此外,在數學小實驗、數學操作活動中開展表現性評價作了一定的實踐嘗試,初步開發出了一些較為成熟的表現性任務。為我科組下一階段表現性評價的持續開展奠定了基礎。
3.帶動了同科組教師們關注并參與實施表現性評價,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這些教師改變了以往較為片面的評價觀。
總之,我們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的實時需要設計有針對性的任務,實施有效的評價。同時,評價應該是教學過程的一部分,而不是游離在教學之外的。只有評價與教學渾然一體時,評價才能為教師和學生提供重要的、及時的反饋。而只有將評價作為教與學的反饋時,才能充分、有效地發揮表現性評價的發展性功能,從而促進教師和學生的發展,使數學實踐活動課教學靈動起來。
[1]馬云鵬.數學學習中的表現性評價.小學青年教師.
[2]楊曉萍,朱乃明.多元智力理論與基礎教育課程建設.
[3]楊曉萍,李子建,羅浩源.從多元評價視野看中國大陸小學數學課程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