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玨
(重慶大學藝術學院)
音樂立即重復對欣賞者審美心理影響的研究
◆周 玨
(重慶大學藝術學院)
音樂的多次重復容易引起欣賞者的審美疲勞,本文通過問卷調查、控制實驗等實證的方法來探求不同類型音樂的重復對欣賞者的影響如何,并總結出音樂重復對欣賞者審美影響的一些基本規律。
音樂 重復 審美影響
本實驗的研究并不針對分散式的音樂重復,而是著重研究音樂的立即重復對人的影響,即讓所有被試在同一時間凝聽不斷重復的相同的音樂。實驗中同一音樂的兩遍重復之間停頓30秒,每段音樂重復5次,重復完后間隔2分鐘,每段音樂的主題都會完全呈現。
被試每人一份表格,表格里8條縱向的列分別記錄8首樂曲數據,5條橫向的行分別記錄同一樂曲重復5次不同的記錄。告知被試為所聽到音樂按喜好程度打分,最高為5分,最低為1分。要求其在實驗中記錄下任何想要對音樂做出的評價,如給出自己情緒發生變化的原因,自己眼前出現的圖像,情感的滿意程度以及一切與之有關的東西。
實驗采用兩套音樂,所用樂曲所表達的情緒(情感)均很相似。為了避免對樂曲的熟悉程度影響被試,我們盡可能地選擇了不為人熟知的樂曲,還將所選樂曲根據速度劃分為快慢兩類,具體分類及樂曲名稱如下:
?
被試均為女大學生,分為音樂(經過音樂訓練)組和非音樂(未經過音樂訓練)組,這個劃分的依據是下述問卷調查的結果:
1.你是否接受過專門的音樂學習?學習了多長時間?你喜歡學習音樂嗎?
2.如果你曾學習過音樂,你是否毫無間斷地上音樂課?
3.你五音不全嗎?
4.你是否學習過和聲或其他音樂理論?學習了多久?你是否喜歡學習這些內容?
5.你跳舞時覺得自己很難跟上節奏嗎?你是否曾因為跟不上他人的舞步而苦惱?
6.你的家庭有音樂氛圍嗎?
7.在你聽音樂時你能否判斷此音樂是否合調子嗎?
除了問卷調查的結果,主試對被試情況的了解也被作為劃分音樂組和非音樂組的依據。
如果被試者在聽完音樂第五遍后認為比聽完第一遍時所獲得的愉悅程度高,我們就稱這組所得數據為“正量”,反之,我們就將這個數據稱為“負量”。每一首選曲都用其獲得的正量除以負量,如此產生的比例值越大,則說明該比例值所對應的選曲愉悅程度越高,反之則越低。實驗獲得比率見下表:
從此表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兩點結論:
(1)重復既能加強也能削弱音樂帶給被試的愉悅性;
(2)流行音樂的重復更趨向于降低聽者的愉悅感;
?
我們還記錄了每一位被試在聽哪首音樂的哪一次重復時獲得最大快感,并將讓被試獲得最大快感的樂曲及重復次數統計如下:
?
由于被試可能在同一樂曲的不同重復遍數都獲得最大快感,所以我們在使其獲得最大快感的兩次重復中均列入了被試,這就造成了上述表格的人數相加大于參與實驗的總人數。
通過被試的報告我們了解到,普遍讓他們在重復聆聽音樂時愉悅感降低的主要因素是疲勞。相反,引起被試愉悅感提高的內在因素很多,最主要的是由樂曲重復引發的愉快聯想。音樂組被試報告的其他增加愉悅度的因素還有:
對音樂理解的增加……3.8%;對旋律注意力的增加……12.3%;對音樂熟悉度的增加……9.3%;對節奏注意力的增加……9.3%;逐漸對它習慣……6.1%;對樂曲情緒的逐漸理解……6.1%;對和聲注意力的增加……4.6%;聯想因素……3%。
非音樂組被試報告的其他增加愉悅度的因素還有:對節奏注意力的增加……15.1%;逐漸熟悉……13.8%;對樂曲理解的增加……11.6%;“逐漸對它習慣”……11.6%;對旋律注意力的增加……6.9%;對情緒的逐漸把握……3.4%;聯想因素……2.3%;對鋼琴的注意增加……2.3%。
通過以上比較我們發現,音樂組被試更注重樂曲的表達,旋律、和聲與配器,而非音樂組被試則比較注重對樂曲是否熟悉、樂曲的節奏以及對樂曲情感的適應。我們所揭示出的影響力是作品最原始的影響力,我們不難發現這樣一種趨勢,一個作品的原始愉悅程度越高,它最終所增加的愉悅程度也就越多。
流行音樂的重復更明顯地表現在降低愉悅程度上。音樂組比非音樂組降低得更快。疲倦是使被試愉悅程度在重復中降低的主要原因。愉悅程度在重復中上升的原因為:美妙的畫面、對作品理解程度的不斷加深、對作品的不斷熟悉、對韻律逐漸注意、對旋律的逐漸注意、對配器的逐漸注意、對和聲的逐漸注意、對樂曲情感的適應、“聯想”以及對鋼琴的注意。對以上這些原因而言,對作品理解程度的不斷加深,對旋律、和聲、配器的注意,情感的適應等原因更多地在音樂組的報告中被提到,而其他因素則在非音樂組的報告中更多的被提到。
以上的實驗報告很好地說明了為什么流行音樂在重復后愉悅程度往往下降而非上升,因為上面所提到的影響愉悅程度提高的因素只有在較復雜的音樂中才能找到,復雜的音樂才有可能使聽者的興趣從一個方面轉移到另一個方面。尤其是對音樂組而言,那些本身就帶有愉悅情緒的作品的重復比那些帶憂郁情緒的作品的重復更能讓他們的愉悅程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