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昭,王海云,宋艷麗
(巨野縣中醫院,山東 巨野274900)
肺癌為發病率和死亡率增長最快,嚴重危害人類健康和生命的惡性腫瘤。臨床上分為非小細胞肺癌(NSCLC)和小細胞肺癌(SCLC),非小細胞肺癌包括鱗癌、腺癌、大細胞癌等其他所有類型的上皮癌。非小細胞肺癌確診時多數已屬晚期,失去手術機會,需采用化療為主的綜合治療控制病情,改善癥狀,提高生活質量。近年來我院采用吉西他濱聯合順鉑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71例,取得較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全組71例患者中,男性40例,女性31例,年齡37~70歲,中位年齡54歲。鱗癌43例,腺癌26例,腺鱗癌2例,TNM分期ⅢB期38例,IV期33例,初治42例,復治29例。全組均經病理或細胞學檢查確診,具有可測量的臨床病灶。KPS評分≥60分,中位KPS評分70分,預計生存期大于3個月,血常規,肝腎功能,電解質和心電圖基本正常,既往化療或放療時間間隙大于1個月。
1.2 治療方法 吉西他濱1 000 mg·(m2)-1,溶于生理鹽水250 mL,第1天和第8天靜滴;順鉑75mg·(m2)-1,靜脈滴注,分3 d平均給藥,21~28 d為1周期,2~3個周期后評價療效。根據患者病情輔以止吐,重組人粒細胞刺激因子(G-CSF),重組人白介素-11等對癥支持治療。
1.3 療效評價標準 按照世界衛生組織(WHO)實體瘤近期療效評價標準分為: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穩定(SD),進展(PD),有效率為CR+PR所占全組病例總數的百分比。毒副反應按WHO抗腫瘤藥物毒副反應的分度標準評價。
1.4 統計學方法 有效率采用 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近期療效 71例患者均完成2~3周期化療,完全緩解(CR)0例,部分緩解(PR)38例,穩定(SD)20例,進展(PD)13例,有效率為53.5%,其中初治病例有效率為57.1%,復治病例有效率為48.3%(見表1),兩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毒副反應 本組主要的毒副反應為骨髓抑制和胃腸道反,其中Ⅰ、Ⅱ度多見,Ⅲ、Ⅳ度發生率低(見表2),經對癥處理后均可控制,不影響治療。

表2 71例晚期非小細胞肺癌Ⅲ、Ⅳ度毒副反應 例(%)
對于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多采用化療為主的綜合治療來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質量。文獻報道,在非小細胞肺癌的一線治療中,吉西他濱、多西他賽、紫杉醇或長春瑞濱等新藥聯合鉑類的治療方案已成為標準的治療方案[1]。吉西他濱為胞嘧啶核苷衍生,于1996年獲美國FDA批準成為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和胰腺癌的一線化療藥物。吉西他濱屬周期特異性抗腫瘤藥物,主要作用于G1/S期,它進入體內后經脫氧胞嘧啶激酶活化,由胞嘧啶核苷脫氨酶代謝為吉西他濱二磷酸鹽(dFdCDP)和吉西他濱三磷酸鹽(dFdCTP),二者為活性物質可通過參入DNA而抑制其合成,除此之外,吉西他濱還能夠抑制核苷酸還原酶,導致細胞內脫氧核苷三磷酸酯減少;抑制脫氧胞嘧啶脫氨酶減少細胞內代謝物的降解,具有自我增效作用[2];吉西他濱的毒副反應主要是骨髓抑制[3]。順鉑的抗癌作用強、活性高,毒副作用主要是腎毒性和腸胃反應,其毒性譜與其他抗癌藥物有不同之處,因此易與其他抗癌藥物配伍;此外,它與其他抗癌藥物缺乏交叉耐藥性,有利于臨床聯合用藥[4]。體外、體內實驗證實,吉西他濱與順鉑相互間有協同和相加作用[5]。有文獻報道,吉西他濱與順鉑聯合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有效率為28%~54%[6]。本組應用吉西他濱聯合順鉑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有效率為53.5%,療效較好。其中初治病例有效率為57.1%,復治病例有效率為48.3%,兩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組出現毒副反應主要是骨髓抑制和胃腸道反應,其中Ⅲ、Ⅳ發生率低,經輔以止吐,重組人粒細胞刺激因子(G-CSF),重組人白介素-11等對癥處理后,均能恢復,無需推遲化療。
綜上所述,吉西他濱聯合順鉑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可獲得較好療效,且毒副反應較輕,可以耐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崔成旭,張湘茹,朱允中,等.多西他賽聯合異環磷酰胺方案與多西他賽單藥方案二線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J].中國癌癥雜志,2006,16(10):855 -858.
[2]孫燕.抗腫瘤藥物手冊[M].第1版.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7:135-136.
[3]高慶,王福元,余宏,等,吉西他濱聯合卡鉑或紫杉醇與紫杉醇聯合卡鉑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隨機對照觀察[J].中華腫瘤雜志,2011,33(11):874 -876.
[4]朱韌,倪健.多西他賽聯合順鉑或卡鉑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J].中國癌癥雜志,2006,16(4):320 -322.
[5]王麗達,梅其達,高國謙.健擇聯合順鉑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研究[J].中華腫瘤雜志,2003,25(6):590-591.
[6]周際昌.實用腫瘤內科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