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武英
(濮陽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濮陽 457000)
華龍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現狀及對策研究
李武英
(濮陽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濮陽 457000)
本文是關于華龍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發展問題的研究。介紹華龍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發展的現狀,并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對策和建議,為當地政府和全國其他地區進一步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提供借鑒。
濮陽市華龍區;農村醫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
華龍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各項工作開展順利,基金運行平穩。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大大減少,受到了參合農民的普遍好評。取得了“農民得實惠、衛生得發展、政府得民心”的“三贏”效果。
(一)籌資與參合情況
1.資金來源及籌資方式
資金來源是參合農民個人籌資、中央及地方政府配套,籌資方式是首先市政府召開全市新農合籌資動員會,然后華龍區政府召開動員大會安排部署,各個鄉政府和各個街道辦事處分別再進行動員,主要以村為單位繳納。
2.參合率
參合率的高低是新農合成敗的核心要素,區委、區政府千方百計發動群眾參與,參合農民越來越多,參合率呈上升勢頭。2007年全區參合總人數60912人,農民參合率84%,新農合基金總量182.74萬元;2008年農業人口數67699人,全區參合總人數 60768人,農民參合率 89.1%,基金總量546.91萬元;2009年農業人口數67699人,全區參合總人數64789人,農民參合率95.7%,基金總量達647.89萬元;2010年農業人口數68032人,全區參合總人數65239人,農民參合率95.89%,基金總量達978.59萬元;2011年全區參合總人數66225人,農民參合率96.98%,較去年參合人數多986人,基金總量達1238.62萬元。
(二)補償比例
華龍區新農合住院的補償比例及封頂線連年提高,農民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新農合對農民的吸引力越來越大。(見表1-1)

表1-1 華龍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住院補償的起付線、補償比例及封頂線(2007-2011)
(三)基金使用與受益面
1.基金使用情況
華龍區建立了規范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金管理制度,從2007年實施以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金運行安全,補償人次及補償金額大幅攀升,有力保障了參合農民的利益。(見表1-2)

表1-2 華龍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金使用表
2.參會農民收益情況
為了保證參合農民的利益最大化,每年調整提高了新農合補償比例,通過調整提高補償比例,群眾住院收益率、住院補償收益程度和人均補償金額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2007年度住院收益率2.43%;2008年度住院收益率5.20%;2009年度住院收益率5.71%;2010年度住院收益率6.35%,住院收益率逐年攀升。華龍區新農合實施效果顯著,實現了參合農民的利益最大化。
(四)籌資工作
實施新農合制度以來,區委、區政府在資金十分緊張的情況下,千方百計保證新農合資金到位,華龍區在籌集資金方面取得重大進展。(見表1-3)

表1-3 華龍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金籌集表
經過各級各部門的多方努力,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機制,為經辦機構配備了電腦、打印機等辦公設施,抽調精干人員專門抓好日常運轉工作。經過四年多的運作,新農合發展勢頭良好,基金運行基本平穩。過去農民“小病拖、大病扛”及“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得到初步緩解,使參合農民“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得到了進一步改善,樹立了政府的良好形象,受到了參合農民的普遍好評。
(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規模不斷擴大
華龍區下轄8個辦事處,孟軻、岳村兩個農業鄉共48個行政村,新農合實施4年多來,規模不斷擴大,工作逐年規范。2009年度參合農民64789人,參合率達95.7%,2010年度參合農民65239人,參合率達95.89%。參合人數由2007年的60912人提高到2011年的66225人,參合率由2007年的84%提高到2011年的96.98%。籌資方法采取了全區籌資、以戶為單位自愿繳納、政府資助的方式。2009年度共籌資647.89萬元;2010年度共籌資978.59萬元。在區委、區政府的全力支持推動下,全區新農合規模不斷擴大,新農合工作逐年規范。
(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金運行平穩
華龍區專項基金由區財政局、區合管辦和代理銀行三家共同管理,實行管賬、管錢分離,確保專項基金封閉運行。在中國銀行設立了基金專戶,在中國農業銀行設立了基金支出專戶,基金的支出由區合管辦負責審核,由區財政開具支付憑證,提交中國農業銀行辦理結算業務。做到銀行管錢不管帳,合管辦管帳不管錢,財政局管錢不用錢,收支分離,管用分開,封閉運行。2010年度全區共補償191142人次,補償金額884.18萬元。
2011年全區參合農民66225人,參合率96.98%,共籌集新農合資金 1523.175萬元,其中大病統籌資金 1218.54萬元(人均184元),門診統籌資金304.635萬元(人均46元)。全區基金實際支出占全年計劃支出的36.41%,占同期計劃支出的71.5%。其中住院(大額)實際基金支出占全年計劃支出的31.8%,占同期計劃支出的63.6%,門診(小額)實際基金支出占全年計劃支出的 52.55%,占同期計劃支出的105.1%。
筆者認為,進一步鞏固完善華龍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應采取以下積極措施來推進。
(一)抓好宣傳教育發動工作
每一項大的決策實施前、實施中,都依賴于強大的宣傳教育攻勢,這是宣傳工作的基本功能。長期以來,我國絕大多數農民對健康風險、自我保健及互助共濟都比較陌生,誤認為能吃能喝身體就沒啥大毛病;再加上傳統的合作醫療一波三折最終解體了,使不少農民對參合也抱有懷疑和觀望態度,認為先等等再說吧。為此,必須重視加強宣傳動員工作。在工作中,一是通過發生在農民周圍的因病致貧和參加合作醫療的典型事例進行對比宣傳。二是要通過宣傳教育,轉變部分農民單純只顧眼前“受益”、“只管自己”等狹隘的觀念,鼓勵農民應以長遠利益和社會利益為重,逐步強化風險共擔意識。
(二)取消不合理的高藥價和收費項目,減輕農民看病負擔
藥價虛高、檢查費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和看病貴是廣大農民關注的焦點。堅決取消不合理的高藥價和收費項目主要抓好四個方面:
首先,嚴格把好對藥品價格的監督關。
其次,要嚴格實施招投標政策,做到貨比三家,物美價廉讓群眾放心。
其三,要在定點醫院應設立明白藥房、放心藥房、平價藥房,按照國家統一審定的基本藥物目錄,盡量使醫院藥價與市場同價。
其四,降低或減免不合理的檢查項目和收費。有很多農民感覺,一住院就輪番檢查,收費又貴,如頭暈就做CT、感冒就輸液、發燒就住院等不良現象日趨嚴重,而不是象過去那樣該開藥就開藥,該動手術就動手術。
(三)抓好鄉村醫生隊伍和醫療機構建設
采取多種方式組織省、市級醫院專家、教授到農村服務,積極開展“送醫下鄉”活動,開展結對幫扶、對口支援活動,開展醫務人員下基層志愿者服務活動,使農民患大病小病或是疑難雜癥都能及時得到醫療救助。村衛生室醫療水平最低,條件最差,形成了“短板效應”。村衛生室理應得到各級政府重視,對其進行投資,支持其發展。采取得力措施提高鄉村醫生的業務水平。
(四)提高報銷比例,努力實現“一低兩高”
農民參保的直接目的就是能多報銷,能減輕個人負擔,合理補償關系到新農合制度的可持續發展。但是目前新農合在補償農民過程中存在很多問題,如“一高兩低”問題,即起付線過高、封頂線和補助比例過低,必須調整為“一低兩高”,即起付線低、封頂線和補助比例高。華龍區最新規定2012封頂線全面提高到15萬元;把2007年鄉級補償比例50%全面提高到2011年70%;把2007年區級補償比例40%全面提高到2011年60%。絕大多數農民認為醫院的起付線標準定得偏高。按照現行的起付線標準補償,農民看病時報不了多少,除非大病時被迫住院,一般病癥能不住就不住院,而參合農民不住院一般不給報銷。試想誰愿意感冒發燒就去醫院住上幾天,自找麻煩呢!只有做到“一低兩高”,才能使農民真正受益。
(五)明確政府的主體責任
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政府既是倡導者,又是出資者,其作用是極其重要的。除了印度之外,世界各國的農村醫療保障多數由中央政府倡導,拿出大量的資金用于農村農民,使農民得到高額補貼。我國新農合實施中各級政府擔當著倡導者、管理者、實施者、監督者與投資者等多個角色,政府主體責任明顯,但是有的地方政府配套資金不足不到位的問題確實存在。結合華龍區實際,區政府必須進一步加大資金配套力度和投入公共醫療機構建設力度。
(六)建立健全有關法律法規
在強調農民“自愿”的同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自身的缺陷也暴露無遺,那就是在法律層面上的權威性和強制性的缺失。我國應盡快出臺專門的法律法規,世界各國的農村醫療保障有一個共同的成功經驗,就是以法律為依據,以法律為后盾。有了專門的、配套的法律法規,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就會從“人治”走向“法治”;農民就會從“不滿”走向“滿意”;從“自愿”走上“自覺”。
(七)健全管理體制,強化監督機制
缺少一套完善的長效機制是傳統農村合作醫療一波三折的原因之一。搞“大呼隆”一哄而上,到上級不重視時做了“鳥獸散”,可謂是一陣熱、一陣涼。與過去相比,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從籌資渠道、籌資方式到服務內容都比過去復雜,如果管理方法過于簡單,不適應新的情況,就會導致合作醫療辦不下去。目前新農合有一套管理機制,但仍需進一步規范管理,這樣合作醫療就能搞得更好一些。在這方面,華龍區基本有一套較為規范的管理機制,也做到了“管辦分離”,實行銀行、經辦機構和參合農民三方各自獨立、相互監督的制約型機制。抓好民主監督更加重要,要在實際工作中不斷增加透明度,加大各項事務公開的力度,最終實現“應保盡保”目標,全面提升廣大農民群眾的醫療保健整體水平和幸福指數。
[1] 我國農村醫療保障政策執行困難的政策分析[Z]. 農業論壇,2003,(11).
[2] 國家統計局. 中國統計摘要·2000[Z]. 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1.
C913.7
A
1008-7427(2012)09-0056-02
2012-06-15
作者系濮陽職業技術學院政史與法律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