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林
關節鏡下手術治療復發性髕骨脫位臨床研究
楊林
目的探討關節鏡手術治療復發性髕骨脫位的臨床應用。方法通過關節鏡對32例復發性髕骨脫位手術的患者,年齡在14~21歲之間,并隨訪在術后1~2年,觀察患者的手術并發癥以及膝關節運動恢復。結果隨訪資料得知,32例無復發性髕骨脫位發生,與手術前相比,Q角明顯較小,IKDC膝關節綜合評分均提升。結論關節鏡下手術治療復發性髕骨脫位具有切口小,恢復快,并發癥發生的可能性很低,治療效果好等優點。
關節鏡;手術治療;復發性髕骨脫位
復發性髕骨脫位是臨床較常見的病例,大多通過手術治療即可完全治愈,保守治療可能造成關節軟骨的損傷。現回顧分析在2009至2010年來我院就診的32例的復發性髕骨脫的資料,32位患者通過關節鏡下手術治療均治愈,療效顯著,現將結果報告如下[1]。
1.1 一般資料 本組為2009至2010年來我院治療的復發性髕骨脫位32例,其中男9例,女23例,年齡最大的21歲,最小的14歲;術前發生復發性髕骨脫位3~5次。通過術前檢查,32例患者恐懼試驗和髕骨傾斜試驗為陽性,Q角度較正常的增加,關節有不同程度的松弛。
1.2 方法 患者采用全麻或者硬膜外麻醉。首先在關節鏡下按照常規探查法,通過前內外側分別進入,全面探查膝關節損傷程度,在探查途中會發現半月板損傷和關節滑膜增生等病癥,本次資料顯示,在術中發現半月板有損傷的患者8例,一般即可直接行半月板修補術;共發現20例關節滑膜增生,直接行軟骨修整術[2]。
1.2.1 膝關節外側支持帶松解 通過動態觀察髕骨的運動軌跡,評測髕骨的損傷程度,然后從膝關節外上將關節鏡放入,從前外上入手術器械,同時行外側支持帶松解術。手術范圍從股外側肌遠端三分之一處至脛骨結節這一段的支持帶。
1.2.2 行Maquet術 沿脛骨結節遠端至髕骨內側緣中做一個縱行切口,將髕骨韌帶游離出髕骨,找出內側中下部支持帶的位置,在術中需注意保留遠端處的骨膜。Q角可以通過人工移位將其移至正位處,并用兩枚克氏針固定。
1.2.3 內側支持帶緊縮 在內側支持帶中下部行縱切口,通過牽引器牽拉將上支持帶上割開,雙縫,將髕骨向外側推動,如果髕骨內側緊張度高,稍微移位即刻復原,則緊縮成功。
1.2.4 患者術后康復 術后通過石膏或者關節定位器固定膝關節成伸直狀態四個星期,第五周及早開始練習肌肉收縮動作不做抬腿動作,有利于股四頭肌的恢復,第五周時換軟護膝并在醫生指導之下練習膝關節的彎曲運動,八周后可拿掉軟護膝,加強下肢的運動練習,直至關節運動正常。
1.3 統計學方法 所有病例均使用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得到的信息資料進行t檢測,用χ2試驗計量資料。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通過術后隨訪一年至兩年,所有患者均未再次發生髕骨脫位現象,進行恐懼試驗,髕骨傾斜試驗均為陰性,Q角也較 術前減小,膝關節功能綜合評分均上升,具體總結如表1。
有許多因素可以導致髕骨脫位,總結如下:①髕骨畸形。②外側支持帶緊縮。③創傷。④Q角度比正常值要大。⑤髂脛束異常收縮。復發性髕骨脫位患者通常受到膝關節損傷,但一般外傷只是引起髕骨脫位的誘發原因,如果第一次患者因為髕骨脫位未接受治療,則就會存在Q角變大,高位髕骨等隱患,為以后的再次脫位埋下隱患。因為髕骨第一次脫位會造成髕骨移離正常位,如果不接受治療,就會使得髕骨長期處于向外移位的狀態下,容易引起并發性內側支持帶松弛及外側支持帶不正常收縮,增加了復發性脫位的幾率。在眾多因素當中,本人認為在復發性髕骨脫位當中Q角的不正常增大以及高位髕骨是最主要的病理因素,其余因素均是在先發生前者的情況下,加快了髕骨脫位的速度[3]。
隨著醫療服務的大力發展,關節鏡技術也開始高速發展,關節鏡在骨科疾病治療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有以下優點:①可以診斷膝關節損傷程度,并發揮重要作用,在關節鏡下,其治愈率達百分之一百,所有的操作就可以在鏡下完成,受損區域只有在髕骨內行小范圍損傷。②在半月板修復術中可以發揮重要的診斷和治療作用。③可以動態觀察髕骨運動軌跡,減少錯誤。④在鏡下微創手術,大大降低了術后感染的幾率。
通過上述研究,總結出治療復發性髕骨脫位獲得良好預后應注意的幾點:①發現有復發性髕骨脫位必須及時手術,避免發生相關并發癥,增加手術難度。②術前仔細觀察影像片,可以做好發生并發癥的準備。③執行微創手術,對每個患者的特殊化,操作專業化。④良好的術后康復訓練是必不可少的[4]。
[1] 陳崗,吳宇黎,吳海山,等.關節鏡下髕骨支持帶調整術治療復發性髕骨脫位.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0,25(4):305-308.
[2] 韓獻波.開放與關節鏡聯合手術治療復發性髕骨脫位臨床應用.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2,05(23):91-91.
[3] 石新春,趙娟,張菁,等.三聯手術治療復發性髕骨脫位后康復訓練的效果.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0,16(19):2323-2324.
[4] Zhao,J.,Huangfu,X.,He,Y.et al.The role ofmedial retinaculum plication versusmedial patellofemoral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in combined procedures for recurrent patellar instability in adults.American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2012,40(6):1355-1364.
467000平頂山,平煤神馬醫療集團總醫院骨科
表1 術前,術后患者Lysholm評分,IKDC評分,Q角測量比較
時間 Lysholm評分 IKDC評分 Q角 P值手術前47.89±6.55 47.21±4.98 15.33±3.87 <0.05手術后92.88±2.55 91.33±3.45 11.22±1.80 <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