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小玲
臂叢神經損傷的臨床護理體會
韋小玲
目的探討臂叢神經損傷的臨床護理體會。方法2008年9月至2012年9月期間,本院診治的40例臂叢神經損傷患者,入院后給予相應治療,在心理護理、功能鍛煉等多方面進行綜合護理干預,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經過康復功能訓練等護理干預后,多數患者的上肢疼痛麻木癥狀得到明顯改善,肌力增加,肌肉萎縮癥狀也有所緩解。結論有效的護理干預能夠提高臂叢神經損傷患者的臨床療效,顯著提高患者的預后質量,值得臨床推廣。
臂叢神經;損傷;護理;體會
臂叢神經損傷主要是在直接暴力作用下,導致的牽拉傷,以及神經嵌壓導致的頸5和胸10神經損傷,患者多表現為整個上肢不同程度的感覺、運動功能障礙[1]。臂叢神經損傷患者入院后,盡早確診后,給予相應手術治療,圍手術期給予相應護理干預,術后給予科學的康復指導,這是提高臨床療效,改善患者預后質量的重要環節[2]。本研究中,2008年9月至2012年9月期間,本院診治的40例臂叢神經損傷患者,入院后給予相應治療,在心理護理、功能鍛煉等多方面進行綜合護理干預,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經過康復功能訓練等護理干預后,多數患者的上肢疼痛麻木癥狀得到明顯改善,肌力增加,肌肉萎縮癥狀也有所緩解,詳細結果見表1。

表1 40例臂叢神經損傷患者康復訓情況及療效
臂從神經損傷后,患者都會出現較大的負面情緒,尤其是年輕患者,會更多地擔心其未來的生活能力,造成嚴重的心理負擔,所以,護理人員應主動與患者進行交流,了解其心理特點,針對性給予心理疏導,消除其不良心理因素,使其積極配合治療和各項護理工作,在專業醫護人員指導下,堅持不懈地進行功能訓練。
患者出院時,根據患者恢復的具體情況,進行相關的出院指導,告知患者繼續堅持術后的功能訓練,并且注意循序漸進,逐漸增加運動頻率和運動力度,適當增加寫字、編織毛衣、系扣、點鈔等相對較為精細的活動練習。自主功能訓練有利于患者的神經功能恢復,促進神經再生,提高治療的遠期療效,所以,應該盡可能地增加自主功能訓練[5]。同時,告知患者及其家屬,每3個月定期復查一次肌電圖,及時掌握神經再生和恢復情況,以便指導下一步的治療和功能訓練。
本研究中,經過康復功能訓練等護理干預后,多數患者的上肢疼痛麻木癥狀得到明顯改善,肌力增加,肌肉萎縮癥狀也有所緩解。總而言之,有效的護理干預能夠提高臂叢神經損傷患者的臨床療效,顯著提高患者的預后質量,值得臨床推廣。
[1] 杜如.臨床護理路徑在臂叢神經損傷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應用研究. 河北醫藥,2012,34(7):1109-1110.
[2] 方佩麗.膈神經移位治療臂叢神經損傷的圍手術期護理.上海護理,2012,12(3):67-69.
[3] 楊春梅.腓腸外側皮神經移位修復臂叢神經損傷圍手術期護理. 醫學信息,2009,22(3):75-76.
[4] 劉寶娟.臂叢神經損傷的術后觀察與護理.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7,16(26):3905-3906.
[5] 郭玉秀.臂叢神經損傷病人的護理.家庭護士,2007,4(2):30-31.
471000河南省洛陽正骨醫院
1.1 一般資料 2008年9月至2012年9月期間,本院診治的40例臂叢神經損傷患者,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齡25.5~46.0歲,其中13例為左側臂叢神經損傷,27例為右側臂叢神經損傷。根據肌電圖檢查結果,其中16例為上干型損傷、20例為下干型損傷,以及4例全臂叢型損傷。
1.2 治療方法 對于閉合性損傷患者,根據傷后肌肉癱瘓、感覺功能障礙情況,給予藥物治療、理療等相應治療,治療3個月無效者,應手術探查;對于開放性損傷患者,建議手術治療,必要時,進行上臂截肢、肩關節融合,安裝假肢等。
1.3 藥物及輔助方法 應用維生素B1、B6、B12,以及地巴唑等血管神經營養藥物,進行對癥處理,在功能鍛煉期間,可以進行點刺激、紅外線、磁療等理療方法,進行配合治療,有效防止神經縫合處的瘢痕粘連,刺激神經的再生。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針灸、按摩等療法,達到消除神經震蕩、松解神經粘連,以及松弛關節等功效。
1.4 護理方法
1.4.1 心理護理[3]多數臂叢神經損傷患者都存在較重的心理壓力,既擔心疾病對日后生活的影響,又擔心手術治療的療效,出現不同程度的焦慮、恐懼等負面情緒,所以,護理人員應主動與患者進行交流,了解其內心的恐懼,給予相應的心理疏導,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態,去迎接治療和護理。同時,將疾病的相關知識,以及手術治療的必要性告知患者,增強其對手術治療和護理的依從性。也將成功救治病例告知患者,增強其戰勝疾病的信心。
1.4.2 術后康復指導[4]術后在專業醫護人員指導下,進行科學的功能訓練。對于神經松解患者,在術后第10天左右,開始進行患側肩關節的功能訓練,進行主動肩部外展活動,20~25次/d,術后第15天,逐漸增加至100次/d,有利于腋神經的功能恢復。術后第17天,開始進行肘關節的主動屈伸活動,50~100次/d,有利于肌皮神經、橈神經的功能恢復。術后第30天,進行對掌、對指、分并指,以及手指關節的屈伸功能練習,有利于尺神經、橈神經,以及正中神經的功能恢復。對于神經移植、神經移位患者,應在術后第3周,開始進行功能訓練。
1.5 臨床療效判定標準 一般情況下,術后3個月,以肩部外展可以達到30°,肘關節屈曲能夠超過90°,腕關節屈曲>30°,作為優良率的判定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