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環
(嘉峪關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甘肅 嘉峪關 735100)
嘉峪關市2005—2010年梅毒流行趨勢分析
王彩環
(嘉峪關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甘肅 嘉峪關 735100)
目的了解嘉峪關市近來年梅毒流行特征及流行規律,為進一步開展轄區內梅毒的預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學依據。方法對2005—2010年各醫療機構報送的嘉峪關市梅毒病例信息進行統計分析。結果嘉峪關市梅毒的報告數從2005年的12例增加到2010年的108例,增加了9倍;報告年發病率從2005年的6.25/10萬上升到2010年的47.60/10萬,年均報告發病率26.70/10萬。結論2005—2010年,嘉峪關市梅毒報告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預計此趨勢在未來幾年仍將延續,建議根據梅毒的發病趨勢制定嘉峪關市梅毒防治策略。
嘉峪關;梅毒;流行趨勢;監測
嘉峪關市位于甘肅省的河西走廊,經濟較發達,流動人口多,是性病的高發區。為了解梅毒在本市的流行病學特征和流行趨勢,現對本市6年的梅毒資料進行流行病學分析,為本市今后梅毒防治提供科學依據。
1.1 資料來源
6年的數據源于全市各醫療機構報告的梅毒報告資料,人口資料來源于市統計局統計年鑒。
1.2 方法
對資料進行統計,并進行回顧性分析。
1.3 判定標準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衛生防疫司編寫的《性病防治手冊》中關于梅毒的診斷標準。
1.4 統計學處理
將6年的數據信息從“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導出并錄入Excel數據庫,采用SPSS17.0軟件對資料進行統計分析。
2.1 流行概況
嘉峪關市2005—2010年共報告梅毒338例,2005年梅毒報告發病率為6.25/10萬,2006年為10.65/10萬,2007年為14.15/10萬,2008年為34.06/10萬,2009年為47.46/10萬,2010年為47.60/10萬,年平均發病率為26.70/10萬,呈顯著上升趨勢(見圖 1)。
2.2 性別分布(見表1)
2.3 年齡分布(見表2)
2.4 各期梅毒構成比(見表3)

圖1 嘉峪關市2005—2010年梅毒報告發病率情況

表1 嘉峪關市2005—2010年梅毒患者性別分布比較[n(%)]

表2 嘉峪關市2005—2010年梅毒患者年齡分布[n(%)]

表3 嘉峪關市2005-2010年各期梅毒構成情況[n(%)]
2.5 文化程度
在發病人群中,中學文化程度占54.44%,文盲、小學占7.10%,大專以上占2.37%,不詳占36.09%。
2.6 職業分布
患者職業以家務及待業為主,共154例,占總病例數的45.56%;從高到低依次是離退休人員、工人、民工、農民、干部職員、散居兒童、牧民、學生、醫務人員。
2.7 地區分布
338例中,本市戶籍307例,占90.83%;嘉峪關市以外戶籍31例,占9.17%。
2.8 傳播方式
非婚性接觸占52.67%,配偶感染占6.21%,母嬰傳播占1.48%,不詳及傳染病來源不確定者134例,占39.64%。
2.9 婚姻狀況
已婚有配偶197例,占58.28%,離異或喪偶占25.40%,未婚占16.30%。
(1)近年來,梅毒發病在嘉峪關市8種監測性病中增長速度居首位。有研究表明,梅毒患者感染艾滋病危險率比常人高4~5倍。因此,控制梅毒的發病率對預防艾滋病具有重要意義[1]。
(2)嘉峪關市梅毒患者主要為青壯年(20~29歲,30~39歲,40~49歲),并逐漸向低年齡及高年齡發展。原因可能是人們的性觀念、性道德、性行為發生了改變,賣淫、嫖娼、吸毒等丑惡現象未得到有效扼制,使梅毒疫情迅速蔓延。
(3)2005—2010年嘉峪關市梅毒主要以Ⅰ期梅毒、隱性梅毒為主,2008年出現Ⅲ期梅毒。各期梅毒發病趨勢與梅毒整體趨勢較一致,隱性梅毒逐年增加的趨勢更為明顯。
(4)性別分布:2005—2010年報告的梅毒共338例,男女比例為1.25∶1,男性發病率均略高于女性。但女性比例也在不斷升高,尤其值得關注的是2010年出現了胎傳梅毒的報告。胎傳梅毒的發病率升高,反映了成人梅毒沒有得到很好的控制。
(1)嘉峪關市梅毒以后天梅毒為主,其中又以早期梅毒和隱性梅毒為主。由于隱性梅毒無臨床表現,不易引起人們注意,且具有較強的傳染性,成為潛在的傳染源[2]。這使得傳播機會增加,患者人數大幅增加,不僅導致了Ⅲ期梅毒的發生,并延誤了最佳治療時機。因此,必須協調各部門通力合作,特別要加強性觀念、性道德教育,推廣使用安全套,均是目前控制性病(包括梅毒)和預防艾滋病的關鍵[3]。
(2)從2010年嘉峪關市出現胎傳梅毒報告情況來看,對早期發現可疑患梅毒孕婦,應及時給予預防性治療,以防止將梅毒感染給胎兒。
(3)2005—2010年嘉峪關市梅毒主要以Ⅰ期梅毒、隱性梅毒為主,但隨著Ⅲ期梅毒及胎傳梅毒病例的出現,說明早期梅毒沒有得到有效的治療,延誤了最佳治愈時間。因此,建立專門的性病防治機構,規范性病醫療市場,做好患者的信息保密,為性病防治提供專項經費,加強醫療機構梅毒診斷、治療水平等,是降低性病(包括梅毒)的根本性措施。
(4)回顧性調查顯示,《性病防治管理辦法》規定的8種性病中,梅毒報告發病率增幅最大,這可能是由于梅毒患者早期癥狀輕、潛伏期長,造成了梅毒的傳播機會擴大。近幾年,醫療機構將梅毒檢測作為手術及住院病例的常規檢測也是梅毒報告發病率增加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性病是AIDS、HIV流行的先兆,所以需采取各種防治措施降低梅毒發病率,借助艾滋病防治的平臺,推廣安全套的使用,加強和完善全市性病監測網點的設置與功能;醫療機構為患者提供艾滋病、梅毒自愿檢測與咨詢等服務;定期培訓全市性病從業人員提高整體防治水平及防治工作效率,建立有效的宣傳和防治機制,加強政府的管理與控制,均是遏制梅毒蔓延的主要措施。
[1]宋小鶯,楊美霞,華榮秋,等.徐匯區梅毒診療及復查干預效果評價[J].中國艾滋病性病,2007,2(13):78 ~79.
[2]鐘娜,鄭文愛,陸玉珠,等.海南省孕婦、新生兒梅毒流行病學分析[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08,22(5):295 ~296.
[3]李偉,趙進,王兵.廣西 2001年至2006年梅毒流行病學分析[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07,21(11):685~686.
R759.1
A
1671-1246(2012)09-012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