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紅
(酒泉市醫院,甘肅 酒泉 735000)
改良前后腹腔鏡筋膜內子宮切除術的對比分析
王麗紅
(酒泉市醫院,甘肅 酒泉 735000)
目的探討改良前后腹腔鏡筋膜內子宮切除術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腸道功能恢復時間、術后病率、術后殘端出血情況。方法將行改良腹腔鏡筋膜內子宮切除術130例作為研究組,取同期臨床特點相似的傳統(改良前)腹腔鏡筋膜內子宮切除術90例作為對照組。結果研究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和術后腸道功能恢復時間均較對照組減少,有顯著性差異(P<0.05)。兩組術后病率、術后殘端出血率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改良后腹腔鏡筋膜內子宮切除術手術時間短、術中失血少、術后排氣早、手術費用低,用于臨床實用、方便、經濟。
腹腔鏡;改良筋膜內子宮切除術;傳統筋膜內子宮切除術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04年10月至2010年間行改良腹腔鏡筋膜內子宮切除術130例作為研究組,取同期臨床特點相似的傳統腹腔鏡筋膜內子宮切除術[1]90例作為對照組,兩組年齡、病變類型、子宮大小均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見表l)。兩組均常規陰道沖洗3 d,術前全身麻醉,常規清潔灌腸。腹腔鏡及其系列器械為德國WOlf公司產品。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1.2 手術方法
(1)改良腹腔鏡筋膜內子宮切除術:取頭低足高位。CO2氣腹壓力12~14 mmHg,臍輪切口為第一穿刺點,置入10 mm窺鏡,左右下腹兩側作10 mm或5 mm第二、三穿刺點,放置操作器械,在標準CISH基礎上作適當改良,使手術更為簡便安全。①韌帶和血管處理:圓韌帶、輸卵管和卵巢固有韌帶(或骨盆漏斗韌帶)經雙極電凝后剪斷或直接使用超聲刀離斷。分離宮旁疏松組織,暴露子宮動、靜脈,先采用點擊法雙極電凝子宮動、靜脈至血管腔完全閉合,不切斷,然后用1號薇喬線縫扎子宮動、靜脈后切斷。②宮頸旋切:根據宮頸大小安放15 mm、18 mm或20 mm宮頸旋切器,在校正棒引導下環形切除宮頸移行部,宮頸粘膜、宮體中央部內膜達宮底并穿透漿膜層,取出旋切刀及組織。③子宮切除和取出:在宮頸內口以上l~2 cm處用單極電凝鉗切除子宮,子宮標本經電動粉碎機粉碎取出。④宮頸殘端處理:雙極電凝燒灼殘端,先用1號可吸收線再次縫扎近宮頸兩側子宮動、靜脈,然后用1號可吸收線“8”字間斷縫合宮頸殘端,最后用1號可吸收線連續縫合膀胱反折腹膜與后腹膜包埋殘端。⑤經陰道以l號可吸收線縫合頸管口外鞘殘端。(2)傳統腹腔鏡筋膜內子宮切除術按常規步驟進行[2]。
1.3 觀察指標
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和術后腸道功能恢復時間、術后病率術后殘端出血率。
1.4 隨訪
術后1個月、3個月及1年進行婦科檢查,B超、宮頸刮片、陰道鏡等檢查,詢問性生活及有關情況。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t檢驗和χ2檢驗。
(1)中轉開腹情況:研究組130例,腹腔鏡下完成127例,3例(2.31%)因盆腹腔嚴重粘連中轉開腹;對照組90例,腹腔鏡下完成88例,2例(2.22%)因盆腹腔嚴重粘連中轉開腹。兩組均無因臟器損傷而中轉開腹的情況。
(2)術中、術后情況:研究組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和術后腸道功能恢復時間均較對照組減少,有顯著性差異(P<0.05)。兩組術后病率、術后殘端出血率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s)
例數 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術后腸道功能研究組對照組P 130 90 85.36±32.24 100.56±29.94<0.05 118.0±32.0 88.0±22.6<0.05恢復時間(h) 術后病率(%) 術后殘端出血率(%)2.88 2.99>0.05 20.20±2.56 46.14±0.52<0.05 2.99 2.86>0.05
(3)術后隨訪:對兩組均于術后1個月、3個月及1年進行隨訪,無一例失訪,均腹部切口愈合好、瘢痕小。研究組的宮頸類似未產型宮頸,表面光滑,無宮頸鞘內積血及宮頸腺體囊腫發生,無肉芽組織形成,愈合良好;對照組的宮頸呈實性組織。兩組術后3個月均已恢復正常性生活,與術前比較無顯著性差異。
3.1 腹腔鏡筋膜內子宮切除術的優越性
CISH術式呈圓柱切除宮頸,殘存處為宮頸筋膜,術后保持了盆底、陰道和子宮頸外鞘的完整性,切除了宮頸癌好發部位——宮頸移行帶,既能防止子宮頸殘端癌的發生,又可防止術后陰道及內臟脫垂,且陰道長度無縮短,術后性生活質量高,而保留宮頸外層筋膜及其周圍重要的血管、神經,對于保障患者術后性生活質量具有積極意義。因此,腹腔鏡筋膜內子宮切除術是一種較理想的術式。
3.2 改良腹腔鏡筋膜內子宮切除術操作方法
(1)膀胱的分離是腹腔鏡筋膜內子宮切除術的操作難點。遇下推膀胱分離困難者,我們用自制的紗塊卷鈍性下推膀胱來取代傳統的剪、鉗銳性分離膀胱,操作簡捷,組織層次清楚,不易損傷膀胱及輸尿管,可有效減少膀胱及輸尿管的切割損傷或電傳導損傷。研究組中無一例輸尿管損傷,而對照組中1例因止血發生熱傳導損傷,術中即請泌尿外科會診處理,預后良好。
(2)子宮動、靜脈的處理是手術成功的關鍵。傳統的Semm術式直接采用3套圈套扎,易滑脫出血,而且套圈費用昂貴。我們選用雙極電凝剪切子宮動、靜脈,再用1號可吸收線縫扎子宮動、靜脈,使子宮動靜脈的處理達到較理想的效果,并且降低了手術費用。研究組平均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等各項手術質量指標明顯優于文獻報道[3]。另外,我們處理子宮血管前,將宮旁組織向外向下分離,同時也推開了輸尿管。
(3)子宮頸殘端的處理。傳統術式處理宮頸殘端直接采用3套圈套扎[4],一道并電凝峽部殘端及上部殘腔,鏡下縫合或不縫合盆腔腹膜,因圈套線不能有效壓迫子宮血管,易滑脫,術后殘端出血;我們改用1號可吸收線宮頸殘端“8”字縫合,兩側肌壁要對合整齊,縫合嚴密,不留死腔以確保止血效果,封閉殘腔,然后用1號可吸收線連續縫合膀胱反折腹膜與后腹膜包埋殘端,最后頸管口外鞘經陰道用1號可吸收線間斷縫合。術后隨訪無一例發生殘端出血。
(4)腹腔鏡筋膜內子宮切除術注意事項。無論是傳統的還是改良的手術方式,合理選擇手術方式仍是手術成功的關鍵。兩組均有患者因盆腔粘連廣泛中轉開腹,因此,術前應對患者盆腔情況做充分的估計,尤其是對子宮內膜異位癥及有腹膜炎、闌尾炎、剖宮產手術史的患者,術前更需謹慎評估,并與其家屬溝通,做好開腹手術的準備。
總之,改良腹腔鏡筋膜內子宮切除術具有手術費用低、時間短、術中失血少、術后恢復快等優點,是一種安全有效、經濟實用的治療手段,值得臨床推廣。
[1]邵敬於.標準的經腹腔鏡下Semm子宮切除術[J].實用婦產科雜志,1993,9(1):10~12.
[2]陸麗華,羅來敏,童劍倩.腹腔鏡下筋膜內子宮切除術的臨床分析[J].上海醫學,2005,28(12):1037~1039.
[3]李光儀,陳露,黃潔,等.腹腔鏡下子宮切除治療子宮肌瘤1 163例臨床研究[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2,18(3):184~186.
[4]Semm K.婦科腹腔鏡手術[M].馮纘沖,陳俊康,邵敬於,等譯.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
R713.4+2
B
1671-1246(2012)09-014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