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藥品監督管理局豐臺分局于洪亮
行政處罰是國家特定行政機關依法懲戒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個人、組織的一種行政行為,屬行政制裁范疇,是對違反行政管理法規的行政相對人的一種懲戒、教育手段,目的是杜絕相對人今后再次出現違反行政法律、法規的行為。隨著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國家行政日益滲入到國民生活的各個領域,但在醫藥衛生行政方面仍不盡如人意。尤其是在醫藥流通環節,有時單憑藥監部門的行政處罰更是“無能為力”,此時應當依法“另辟蹊徑”。
在我國現行《藥品流通監督管理辦法》中第十一條規定:“藥品生產企業、藥品批發企業銷售藥品時,應當開具標明供貨單位名稱、藥品名稱、生產廠商、批號、數量、價格等內容的銷售憑證。藥品零售企業銷售藥品時,應當開具標明藥品名稱、生產廠商、數量、價格、批號等內容的銷售憑證[1]?!倍幤放l、零售等企業在利益的驅使下時常出現錯開、漏開、套開、虛開銷售憑證而致賬物不符的情況。對于相對人的上述違規行為,根據《藥品流通監督管理辦法》第三十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責令限期改正,給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處以五千元以上二萬元以下的罰款:①藥品生產、經營企業違反本辦法第六條規定的;②藥品生產、批發企業違反本辦法第十一條第一款規定的;③藥品生產、經營企業違反本辦法第十二條,未按照規定留存有關資料、銷售憑證的。而目前的處罰力度還遠遠不夠。

▲北京市藥監局豐臺分局局長閆學會(中)帶隊檢查藥品生產企業相關購進資質
在《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條例》、《醫療器械經營企業許可證管理辦法》、《化妝品衛生監督條例實施細則》等法規、規范中對于流通環節甚至并未提及買賣雙方應收集銷售憑證等內容,不開銷售票據、發票等現象同樣泛濫成災,處罰內容也是一片空白。法律法規方面的“缺失”客觀上縱容了行政相對人的違規行為,行政相對人的不配合更令藥品監管部門取證異常困難,時常是無從下手。此時藥品監管部門若能聯合稅務機關,仔細分析,從發票方面入手,問題便可迎刃而解。
《中華人民共和國發票管理辦法》中所稱發票是指購銷商品、提供或者接受勞務和其他經營活動中,開具、收取的收付憑證。發票由稅務機關統一印制、發放和管理,納稅人根據經營范圍向稅務機關領購相關發票。它是記錄經營活動的一種原始證明;是加強財務會計管理,保護國家財產安全的重要手段;是稅務稽查的重要依據;是維護社會秩序的重要工具。
依據2011年2月1日起施行的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發票管理辦法》第三十六條,違反發票管理法規的行為包括:“①未按照規定印制發票或者生產發票防偽專用品的;②未按照規定領購發票的;③未按照規定開具發票的;④未按照規定取得發票的;⑤未按照規定保管發票的;⑥未按照規定接受稅務機關檢查的。根據第三十六條第二款:對有前款所列行為之一的單位和個人,由稅務機關責令限期改正,沒收非法所得,可以并處1萬元以下的罰款。有前款所列兩種或者兩種以上行為的,可以分別處罰[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