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邵國田
紅山玉韻
文·圖/邵國田

C形玉龍
赤峰,是紅山文化的命名地,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我們偉大的祖國是世界上最古老,獨具特色的原生文明之一,有三大文明起源中心,分別是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和遼河流域,而遼河流域的古代先民們則是“率先一步”走進文明的門檻,記錄文明的重要載體和標志便是玉器。
我在上海工會管理職業學院舉辦的“紅山玉韻——赤峰地區民間收藏紅山玉器精品展”,共展出有260余件玉器。這些玉器曾于2011年7月在赤峰博物館展出,展品由赤峰市文化局組織有資質的專家進行鑒定和篩選過。這次在上海展出,主要是以赤峰地區的紅山玉器為專題進行展覽。
中國萬年文明的起步始于玉器文化,而“紅山玉韻”是本次展覽的主題,意在揭示紅山文化給人類帶來的物質和文化遺產是什么?當我們回看距今8000年以前的興隆洼文化遺址,考古工作者挖掘出一批批質地精良,做工精湛的玉器,為我們開啟了中華民族的崇玉文化。在南北兩大古玉分布區,也就是南良渚,北紅山的說法,已證明是中國文明起源進程中最為耀眼的兩顆明星。兩地玉器既有各自獨特的本質,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紅山文化的研究熱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1983年的11月份,在杭州的全國考古學年會上,第一次確認赤峰三星他拉出土的“C”形大玉龍為紅山文化,玉龍造型規范,紋飾簡約。這不僅成為那次年會的中心議題,也在一段時間內成為新聞媒體的宣傳熱點。
我們把“紅山玉韻”展分為興隆洼、趙寶溝、紅山、小河沿四大文化。
紅山玉器,從興隆洼文化到紅山文化,是經過近兩千年的發展。紅山地區的玉器品種繁多,尤以動物為題材居多,赤峰紅山展館的玉虎就是其中的典型器。玉虎過去很少見,赤峰博物館收藏有一件長14.6厘米,高6.6厘米的玉虎,是迄今所見最大的。此次“紅山玉韻”展出的玉虎為剪影式的外輪廓,虎的主要體征是行走的姿勢,這一形象,反映玉器制作已在接受某種思維觀念的制約,這便是“禮”的雛形,如玉龍、玉鳳,引領我們走進文明時代,體會先民智慧。
但我在紅山玉器中,至今未見到良渚玉琮那樣的通天神器。過去有學者將方形玉璧看作是玉琮類的禮天之器,即內圓外方,代表天地吉祥。此次展覽中,由翁牛特旗古代藝術博物館和收藏家胡大春先生提供的兩件竹節玉器,也應是巫神通天的工具。其特征是外壁起若干道突節,這圓柱體管狀起節特征與良渚玉琮外壁分成若干節是一致的,又利于手握,是巫神握共現天所設。
興隆洼文化,最為顯眼的是高43厘米的“石雕女神”,屬于距今8000年前的東方“維納斯”。這類女神像,在赤峰地區出土有多件,最著名在赤峰市林西縣白音長汗興隆洼文化遺址的房址中,出土的那件栽立于灶臺北側的裸體石雕像。這種古老的藝術品,宛如一尊與原始宗教密切深遠的女神像,那便是灶神或火神,和神靈相通表達心愿。
趙寶溝文化,距今6500—7500年,遺址發掘很稀少,出土的墓葬中,至今未見有玉器,故迄今尚不明該文化玉器的特征。我們看到興隆洼文化、紅山文化的發展序列和脈絡時,可以間接領略一件傳世的趙寶溝文化玉器——蟲首匕形玉器。它長達19厘米,是所見同類玉器中體型最大的,這類匕形玉器明顯是在興隆洼文化上改良發展而來,只是上端多了碾出的獸首或蟲首的面部和雙目紋飾,匕身也變成長勺形。我們可從這件匕形玉器,看出趙寶溝文化仍然以動物為原型,承續先人的玉器工藝。
小河沿文化,與紅山文化最大的區別是動物題材較少出現,而工藝上是朝仿制工具和規范化形制發展,自由創造慢慢消失。且制玉技術提高,在墓葬的隨葬品中除玉斧外,還有大量的正圓形玉璧,璧的內外緣直棱而不是起刃,很像良渚玉璧。說明南北兩地的玉文化已有更廣泛的交流。
附脊卷體玉雕龍,此龍雖殘,但頭部紋飾極為精美和復雜,提供的文化內涵較三星他拉玉龍更為豐富,是近年所見藝術價值最高的一種;人面和獸面的復合紋飾玉器,在良渚玉器中是常見的,如“良渚神徽”。紅山文化首次見到此類玉器,且獸面是典型的虎面,可以看出南北文化有同一理念的時候。
玉人、神獸的批量出現,有玉人、玉神人、玉神獸。如男女人像,帶羽冠的神人,尤其是新州博物館提供的鳥喙、獸首、蠶身的玉人,反映原始崇拜的發展過程,即從萬物皆有神向神的人格化發展,繼而向巫神,祖神過渡;勾云首簪形玉器與龍、鳳身形,由赤峰紅山展館提供的勾云首簪形玉器與直體龍和鳳過去出土僅見一例。這次展出的有分成兩段的,也有一體的。
8000年的文明,興隆洼文化,代表中國崇玉之風的先河;抽象而神秘的紅山文化,反映西遼河流域“率先一步”邁進文明社會。今天,我們重看這些古玉器的實物,感受到的是蒼舊,但仍依稀閃爍先人所創造的光輝。
編輯:沈海晨 map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