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茅家梁
風云雜談
面對“毒膠囊”,信心從何而來
文/茅家梁
觸目驚心的“毒膠囊”事件再一次敲響了藥品安全的警鐘,然而總有人把它當做莊嚴、正大、高妙、和諧的“黃鐘大呂”,“壞事當做好事辦”。有些地方危機處理的“潛規則”,正應了樂觀的蘇格蘭人的一句諺語:“老天塌下來,正好捉云雀。”多少年來,每當鬧出人神共憤的大事的辰光,總有些磨出耳繭的套話出籠——“成績很大,問題不少,希望仍在”、“缺點只是一個指頭與九個指頭的比例”等等, 所以,衛生部的主管“對藥品和企業家要有信心”的號召、河北省阜城縣的“父母官”李華一大言不慚的表功、“全國合理用藥監測系統專家”孫忠實的“不要把藥用空心膠囊鉻超標說成很大的危害”的論斷,當然一律要被老百姓嗤之以鼻了。
明代的馮夢龍說過一個笑話,說當時任御史的人如百日之內不能對朝廷提出批評,就屬不稱職,要被罷免。有個御史叫王平,到了百日,仍未提出任何批評。同事看他很鎮靜,有些吃驚。過了幾天,王平向朝廷“進言”了——“彈劾御膳(皇帝的食物)中夾進了一根頭發”。
似王御史這樣認真負責的“監管”,現在還有沒有呢?大概綿延不絕。目前有些負責“監管”的,對屬于“上面”的需求,情愛過義,無微不至;而對于平民百姓的哀痛,則睜眼若有知,旋復沉困,竟是寐中之仆。即使有那么一點清醒的片刻,也斷斷不肯把熱情和工夫放在“主人”的身上。
早在2004年,央視就曝光過山東濱州用廢皮革加工成食用明膠的事實。但多年來,工業明膠冒充食用明膠的現象從未杜絕,而且愈演愈烈,已經滲透至救命用的藥用膠囊。人們以前將藥品比喻成“和疾病作斗爭的武器”,而當“武器”調轉槍口對準自家的胸膛一陣亂轟的一剎那,任何喋喋不休的解說是不是都顯得十分荒謬?

多少回煞有介事的“捉放曹”,或者干脆一路綠燈,會造成什么后果?自己作的孽,自己最清楚不過了。大貪官、國家藥監局藥品司前司長曹文莊在被關押期間,生病竟然不敢吃藥,就怕假藥要了他的命。在社會上口口相傳的所謂“特供商品”,如果確實存在,盡管肯定帶有“等級因素”、“腐敗影子”,但是從本質上來說,仍舊是“進口物資”摻假滲劣現象的一種畸形的“倒逼”。而普通人,即使吃藥嗅出了輪胎和塑膠的氣味,也只能無奈地自我安慰——“是藥三分毒,吃點毒天經地義”。網上流傳一個比較悲觀的帖子,有人問:在當今吃什么沒有危險?答曰:吃虧。
敢問“信心”在何方?按道理來說,大家虛弱不堪的“信心”本來一得靠政府嚴厲的監管,二得靠企業的實際行動。關鍵是前者。而眼下,藥監部門往往以“亡羊補牢”為主要工作方式,而且屢“補”屢“亡”,并不著力于主動出擊、事前監管。再加上我們的國情向來是“兒不敬業,父之過”這種話,只能由“老子”在作自我檢討時,如蜻蜓點水;被“兒子”深刻教訓過的倒霉鬼無不投鼠忌器;而老態龍鐘的“祖父”、“曾祖父”又極喜歡“護犢子”,所以大多數違規企業的道歉,都姍姍來遲且閃爍其詞,故而人們對“藥品和企業家”的“信心”,只能稀罕得可憐了。
我有一年在杭州待了四十來天,很為有的酒家老板的認真所感動。廚師是兒子跟外甥,老板也不放心,每天拿雙筷子站在廚房與餐廳的交接過道處,檢查每一道菜肴的色香味,不夠衛生標準的,倒掉重做。這樣的監督力度,無形中卻增強了宣傳的力度。問問老板,答曰:“這里的‘大蓋帽’不知道什么時候會突兀而現,不過他們的苛刻是對老百姓的知疼知熱,所以,不如我們自家識相點。”這般認真的食品“監管”,完全可以當咱們的“博導”,推廣開去,“信心”則不用號召也油然而生了。
圖:陸華 編輯:董曉菊 dxj50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