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衛兵
(云南藝術學院設計學院,云南昆明650500)
2010年7月,筆者有幸參觀了2010年上海世博會。這里特色鮮明的異域風情,深厚文化底蘊的風土人情,創新的高科技和低碳技術的運用……,無不向人類展示一個多姿多彩的建筑藝術。這次以“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為主題的上海世博會是人類的一次盛會,也是建筑藝術的博覽會,建筑藝術歸根結底就是地域建筑特色的表達。縱觀2010年上海世博會,建筑藝術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表達了地域建筑的特色。
建筑是石頭書寫的史書,建筑藝術語言必定要表達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文化內涵。上海世博會諸多展館都反映了各自國家的文化內涵。這類展館尤以中國館為代表,她以傳統建筑作為原型,并尋求著文化傳統的現代性表現。中國館以象征中國精神的雕塑造型的“東方之冠”為主題(如圖1),取自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筑中的元素——斗拱,體現了中國文化的深厚積淀。以莊重典雅的“中國紅”為主色調,表達了中國文化的精神與氣質,展現著“東方之冠、鼎盛中華、天下糧倉、富庶百姓”的美好理想。主題館的《清明上河圖》更是演繹了一幅“和諧城鄉,源遠流長”的圖景。而地區館則以“疊篆文字”傳達了中華人文歷史的豐富內涵。縱觀中國國家館,運用立體構成手法對傳統元素進行開創性的演繹,用現代的鋼筋混凝土結構代替傳統斗拱的木結構,其簡練而直率建筑語言傳達了獨特的藝術魅力,予人強烈的視覺沖擊力。

圖1 中國館

圖2 波蘭館
處于歐洲展區的波蘭館以民間剪紙藝術為主題外觀來傳達其獨有的建筑藝術(如圖2)。亞洲展區很多國家館同樣運用了相似的建筑藝術表達,韓國館把韓文直接體現在外墻上,這種建筑藝術的完美闡釋了韓文特有的幾何特征(如圖3)。巴基斯坦館的建筑造型來自于16世紀修建的拉合爾古堡。尼泊爾國家館則是截取了首都加德滿都在長達兩千余年歷史中,作為建筑、藝術、文化中心的幾個輝煌時刻,通過建筑形式的演變來展現城市的發展與擴張。馬來西亞館由兩個高高翹起的坡屋頂組成,源自馬來西亞傳統建筑。整個建筑線條優美而極具動感,屋頂尖端的交叉構架是馬來西亞本土建筑的一個符號。還有展現濃郁泰式風格的泰國館等等。

圖3 韓國館
上海世博會圍繞“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處處體現著科技、創新、綠色、低碳的新理念。很多展館充分利用建筑技術尤其是建筑材料來詮釋這一理念,而這種對建筑技術的追求,也離不開獨特的社會背景和地域環境,更是對當今地域建筑創作的思考。
芬蘭館“冰壺”外形靈感來源于芬蘭“甌穴”。“冰壺”的設計透露著許多新型的環保理念。采用了一種新型紙塑復合材料“魚鱗外墻”,以標簽紙和塑料的邊角余料為主要原料,這種材料不但表面堅硬耐磨、水分含量低、自重輕、不褪色,而且環保便于回收。“冰壺”頂部的開口促進了自然通風,也利于收集雨水。芬蘭館以它獨特的生態理念向世人展現了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冰壺”(如圖4)。

圖4 芬蘭館
企業館展區的萬科館是一個低碳建筑,其回歸自然、節能環保的理念在材料、通風、采光等方面都有體現,希望建筑可以喚起人們欣賞、尊重和順應自然的態度,探求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之道。為此,萬科館選用麥秸稈壓制而成的麥秸板作為主要的建筑材料。展館通過熱壓和風壓兩種自然通風的模式,盡可能最大化自然通風,從而減少空調使用的時間,降低展館在運營過程中對于能源的消耗。
還有很多展館用建筑材料來詮釋建筑藝術的魅力。如西班牙館的復古而創新的“藤條籃子”、由15棵形態各異的“樹”構成的挪威館、由鋼、木、玻璃等材料而搭建起來的“森林和堡壘”的盧森堡館等等。
創造性是每屆世博會亙古不變的主題。建筑藝術只有融入創造性才能折射出藝術的光芒。地域建筑離不開創新,不僅具有地域性,更要體現時代性。
英國館名為“創意之館”(如圖5),外觀被6萬根觸須狀透明亞克力桿所覆蓋,猶如一朵盛開的蒲公英,晶瑩剔透。這些觸須會隨風輕微搖動,使展館表面形成各種可變幻的光澤和色彩,宛如一個會發光的盒子,這一設計顛覆了建筑的“不動產”屬性。6萬根亞克力桿,每一根里都含有不同種類、形態各異的種子,名副其實的“種子圣殿”。每根桿都帶有一個細小的彩色光源,可以組合成多種圖案和顏色。白天,觸須會像光纖那樣傳導光線來提供內部照明,營造出現代感和震撼力兼具的空間;夜間,觸須內置的光源可照亮整個建筑,使其光彩奪目。6萬粒種子的震撼無不體現了英國人的創意和創新精神。

圖5 英國館
宛如一座“太空堡壘”的日本館(如圖6),用含太陽能發電裝置的超輕“膜結構”包裹成一個半圓型的大穹頂,創造成一座“會呼吸的展館”,與自然共呼吸,并融入上海世博會主題。被譽為“絲路寶船”的沙特館在150棵棗椰樹的掩映下如同一顆綠寶石(如圖7),其靈感來源于沙漠中的綠洲。這“似船似寶”的建筑藝術無不浸透著設計者的創新思維。

圖6 日本館

圖7 沙特館
2010年上海世博會是探討文化理念發展的大舞臺,縱觀世博會展館,它們都用自己獨特的建筑藝術表達各自的地域文化,闡釋著各自的地域建筑特色。“建筑作品中著重表達某一地區特有的社會習俗,風土人情以致適當地采用地區特有的建筑語匯形成的建筑藝術特色。[1]”這種建筑藝術特色就是地域建筑特色。“‘一切建筑都是地區的建筑’這句話準確地闡釋了建筑與環境、空間、場所之間的主從屬關系,為區域性建筑的創作,提供了理論上的依據與基礎,也是吳良鏞先生‘廣義建筑學’中的核心組成部分。[2]”
地域建筑特色立足于地方的自然環境、尊重地方的傳統建筑與文化、利用地方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技術,并不斷地創新。這也正是2010年上海世博會建筑藝術的表達。
圖片來源:圖2、圖4、圖5筆者自攝,其它圖來源于2011上海世博會宣傳冊。
[1]熊渠.全球文化背景下我國地域主義的萌芽[J].華中建筑,1999(1)
[2]劉谞,楊釗.變異的地域建筑[J].建筑學報,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