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梁 苗建松

為部隊技術服務工作是裝備質量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環,能否使裝備在部隊形成戰斗力是檢驗質量工作的重要標準。近年來,駐二四七廠軍代表室在不斷參加國慶閱兵、聯合軍演及高新工程裝備保障等重大任務中主動作為、創新方法,高標準地完成上級交給的任務,探索出一條由軍方主導、軍民形成保障合力的快速高效保障路子。
近年來,許多大型復雜武器裝備陸續裝備部隊,由于這些武器裝備技術含量高、涉及專業廣,使用維護比較復雜,并且部隊相應的保障力量尚未形成,這就給為部隊技術服務工作帶來新情況新問題。屬于大型復雜武器裝備的某型輪式突擊炮,到目前已經連續生產了多年,出廠數量多,列裝部隊分布廣。為使該裝備在部隊盡快形成保障力和戰斗力,軍代表室認真分析形勢,積極采取措施,通過多方調研走訪,會同承制單位就為部隊技術服務工作多次專題研究,形成了為部隊服務的系列措施。
1、軍廠為加強為部隊技術服務的組織、策劃和協調工作,健全了機構,組建了專業化的專門隊伍:成立專門售后服務管理中心,并抽選了精兵強將組建了人員相對穩定的技術服務隊。
2、建立了快速反應網絡,設立服務熱線,實行“首問負責制”。凡部隊來電來函,我們要求在24小時內必須給予答復處置。同時,根據裝備在部隊服役情況,與工廠建立了專門服務檔案,收集了部隊的聯系地址和聯系電話,做好信息的溝通和反饋工作。
3、依據產品的配套關系構建成立了聯合服務保障體。明確各生產配套單位服務的職責和義務,快捷有效地保證了部隊服務保障的需求,有效地整合了服務資源,搭建了復雜裝備如何實施技術保障的平臺,形成了快捷高效的服務網絡。
4、加強為部隊技術培訓工作,使部隊保障分隊能夠熟練掌握操作使用技能,正確使用和維護保養武器裝備,能夠排除一般常見故障,避免因操作使用不當而造成不必要的裝備損壞。同時,建議列裝部隊在體制和制度上防止受訓技術骨干的流失,確保技術骨干隊伍的相對穩定,充分發揮軍地聯合技術資源優勢形成保障合力。
5、堅持落實裝備定期巡訪制度,堅持每年度專門抽出兩到三個月進行裝備巡訪。多年來,先后組織技術服務隊赴列裝部隊進行了裝備巡訪和現場技術服務保障。在為部隊技術服務工作中,積極開展裝備售前、售中、售后服務,實實在在進行裝備保障和技術援助,千方百計滿足部隊需求,努力幫助承制單位實現了從被動服務、主動服務直到感動服務的轉變。
在重大活動中圓滿完成急難險重任務是檢驗裝備質量工作的“試金石”。近年來,軍代表室承擔的重大活動裝備保障和專項應急任務不斷,國慶閱兵、歷次聯合軍演裝備保障,裝備接受了黨和人民的檢閱、經受了戰火的洗禮。在保障工作中,堅持大事大抓、特事特抓,預先謀劃、提前介入、跟蹤裝備、全程保障,為裝備保障探索出一條值得借鑒的路子。
1、推行“預先保障”模式。“做好裝備的預先檢修保障,多數故障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避免的。”基于這樣的認識,針對武器裝備特點,建立月檢、季檢、年檢制度,對裝備實施預先保障,從而降低裝備的故障率。注重掌握分析裝備的使用情況和出現過的各種技術質量問題,適時開展裝備技術狀態普查,對裝備進行全面“體檢”,逐臺建立裝備“健康”檔案。注重落實簡報制度,形成快速溝通反饋信息機制,堅持“一般故障不過夜、較大故障限期解決”原則,形成了快速反應處理問題機制,大大縮短了排除故障的時間,提高了裝備技術保障的效率。堅持數據積累,開展針對性、預見性工作,視平時為戰時,視訓練為閱兵演習,確保裝備完好可靠。
2、注重發揮技術優勢,妥善處理故障問題。堅持把排除故障和預防問題出現有機結合起來,做到發現問題準確、排除故障徹底、采取措施“舉一反三”,確保裝備“不拋錨、通得過”、“聯得穩、打得準”。在某次閱兵裝備訓練中,發現某臺炮車啟動過程中存在異響,及時召集相關技術人員展開檢查,經拆卸檢查判斷為起動電機軸承燒蝕損壞,需馬上更換處理。由于保障現場沒有備件,而訓練任務緊急,裝備需盡快恢復。經協調,采取從在線生產現場產品中調取備件的方式,第一時間修復了裝備。同時對其它炮車進行了舉一反三有針對性的檢查維護,故障排除在萌芽狀態,問題得到徹底解決。
3、注重培訓效果,提高部隊裝備自我保障能力。為使部隊戰士更好地熟悉掌握維護修理的方法和程序,提高部隊自我維修水平,根據裝備的技術特點,我們分階段向部隊提出裝備訓練使用的建議,均被采納。堅持深入保障現場,指導部隊嚴格按規范要求維護保養裝備,采取結對子、帶徒弟的方式,組織技術人員與部隊保障人員交流溝通。并親自給部隊講課示范,采取課堂培訓與實踐指導相結合的模式,使部隊更好地掌握了裝備的維修保養知識和正確的操作使用方法。
4、提高處置應急突發問題的能力。注重把握保障工作的關鍵環節、關鍵節點,從嚴從細、精益求精。根據不同的保障任務,分別針對不同的保障特點,組織技術人員對重點部位、隱密部位、關鍵環節進行深入細致的排查,如閱兵保障要求“不拋錨、不熄火”,就突出水、電、油、氣、車輛起動、外觀狀態等關鍵,分別對裝備的電氣系統、燃油供給系統、傳動系統、制動系統、輔助系統等方面進行加裝改進,適應閱兵裝備的特點;演習保障要求“聯得穩、打得準”,就突出火力、火控和通信系統等關鍵,對擊發瞄準機構、后座復進裝置、火控炮控儀器、電臺車通信等方面進行反復檢查試驗,滿足演習裝備的需求,從而增強應對現場突發偶然故障的能力,為裝備圓滿完成參演參閱任務加上“雙保險”甚至“多保險”。

2012中俄海上聯合軍事演習
新時期裝備保障工作面臨新的形勢,需要開動腦筋、拓展思路,提前謀劃、創新方法,緊跟武器裝備技術的發展,適應不同條件下的任務需求。軍代表室圍繞裝備戰斗力、保障力的生成模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完善保障機制。成立了以總代表、總經理、裝備部部長為組長的軍民融合保障領導小組,下設聯絡辦公室、技術支援組和維修保障組。負責為部隊進行技術培訓、演練現場技術指導、進行遠程維修指導與現場維修保障。以部隊需求為牽引、軍代表室統籌協調為主導、企業服務保障為主體,確保裝備交付后能用好裝備、管好裝備,盡快形成戰斗力、保障力。
2、構建火炮維修“4S店”。戰時保障歷來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決定因素。未來戰場變幻莫測,部隊不可能有充裕的時間進行按部就班的準備。于是,我們注重在裝備快速保障上做文章,參照先進的地方車輛維修保養模式,致力于構建流動的火炮維修“4S店”,開辟備件籌措“綠色通道”,提出備件由企業直供等保障方式,并督促企業建立戰時保障應急生產預案。
3、建立裝備全壽命管理系統。軍代表室為每一門火炮都建立了電子檔案,對裝備零部件實施序號管理,對每門交付的火炮建立起全壽命檔案,確保對每門炮的健康狀況了如指掌,及時發現和解決小毛病,防止出現各類重大故障。
4、構建戰時搶修智能決策系統。軍代表室積極建立戰時搶修智能決策系統,為戰時保障提供準確的數據。督促工廠將經常性為部隊技術服務與軍事演習等重大保障任務掛鉤,使準備工作預測預判的針對性更強,裝備技術狀況的真實性更好。
5、優化裝備保障資源配置。軍代表室聯合承制單位開發某型火炮模擬訓練保障系統。該系統運用現代仿真技術,生動模擬武器裝備的結構原理、分解結合和故障排除過程,既適用于一線官兵操作使用,又適用于修理人員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