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澤文 侯 銳

最近幾場高技術局部戰爭向人們昭示.人類戰爭的形態正在由機械化戰爭加速向信息化戰爭演進,聯合作戰正從協同性進入一體化的新階段。作戰強度高、節奏快、消耗大,對裝備保障的實效性和有效性提出了嚴峻的挑戰。軍械裝備作為主戰裝備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裝備種類型號多、數量規模大、保障任務重的特點,深入研究探索我軍一體化聯合作戰中軍械裝備保障問題,探究發現并逐步解決裝備保障制約適應一體化作戰需求方面存在的關鍵性問題,對加速軍事斗爭準備進程,推進雙重歷史任務的完成,進一步提高在未來戰爭中的裝備保障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未來一體化聯合作戰中信息已經取代“鋼鐵”,成為決定戰爭勝負的決定性因素,從深層次改變了戰爭的基本形態,從而使保障力量的編組形式、保障體制、能力需求等均將發生根本性轉變。信息的共享性特征是決定信息效益的實質,追求信息效益最大化,應是研究一體化保障規律最基本的出發點,軍械裝備的保障體制必須基于信息效益最大化的原理構建,實現信息流程服務于裝備保障流程。信息的廣域性特征使部隊的保障能力需求發生了改變,裝備保障指揮員準確地掌控戰場裝備保障需求,作戰部隊實時準確地了解保障資源和保障能力,實現保障力量與保障對象之間需求雙向透明,作為實現裝備有效保障根本保證信息的效益標準(即環路時間標準)已經取代單純的物質數量標準,成為衡量一體化作戰裝備保障效益的標準。為適應未來一體化作戰軍械裝備保障的新要求,必須從宏觀上整合現有裝備保障資源,建立新型裝備保障體制以適應形勢任務要求的科學準確、高效適用、穩定協調的裝備保障體系。一是建立與戰時野戰搶救搶修任務相適應的基層一線常備維修保障體系,以解決一般性的日常軍械裝備維護修理、彈藥物資器材供應保障和戰時裝備保障技術問題。二是建立以戰區修理機構和修理工廠為主的后方基地維修體系,承擔與過去大修內容相似的裝備修理任務,從根本上解決一體化作戰中度以上損傷程度的裝備維修保障問題。三是建立完善的軍械裝備保障資源動員體制,使作戰部隊軍械裝備保障資源得到及時補充,提高戰時軍械裝備的持續保障能力。四是要加大技術專家群建設力度,依靠專家群體專門解決一體化作戰中新型裝備搶救搶修的技術難題,并實現網上遠程技術支援保障。
從近期發生的幾場高技術局部戰爭可以看出,戰場物資器材供應方式已經實現了由“粗放型”向“精確型”、由“接力式”供應向“直達式”配送、由“基數式”預儲向“單元式”預儲、由“垂直樹狀式”向“扁平網狀式”的四個轉變。因此,未來一體化作戰保障實踐活動中軍械物資彈藥器材供應活動,應努力減少供應環節、增強可靠性,實施精確的供應保障。其基本內涵是:物資器材保障主體省略各種常規層次和中間環節,直接面向一線作戰部隊實施點對點的即時、準確的物資器材供應。一是打破建制束縛,實施整體保障。物資器材供應模式應從全局著眼,綜合利用現有保障資源,打破建制束縛,使跨建制物資器材調配成為可能,真正體現以“信息流”引導“物資流”的保障思想。二是打破級別約束,實施越級配送供應。物資器材供應模式應打破級別的約束,簡化調配程序,減少保障環節,將物資器材直接運送到一線作戰部隊。三是打破地域限制,實施遠程跨越供應。物資器材供應模式應打破空間地域的限制,將物資器材從存儲地直接運送到需求者手中。
要適應未來一體化作戰對裝備保障的要求,加強裝備保障力量運用研究。在裝備保障力量運用上,必須打破原有的編組形式和配置方式,變固定的基點保障為機動保障,變縱深梯次保障為區域多點聚焦保障,變靠后跟進式保障為貼近伴隨式保障,變專業方向式保障為綜合靈活式保障。可對裝備保障力量運用模式作如下構想:根據作戰部署的變化,可將按照前進保障群(隊)、基本保障群(隊)、機動保障群(隊)的傳統編配方式轉變為按任務區分的“聚焦式”的編配方式。這樣,無論從部署層次上,還是從分群數量上都做到了簡化。同時,在任務區分上還體現出了精確保障的思想,從而實現了對裝備保障力量的綜合使用和及時調控。一是由“按地域劃分的多群接力部署”向“按任務區分的力量聚焦”轉變。傳統的戰術級裝備保障力量在主要作戰方向上,按地域多群接力部署編配方式是在較為落后的指揮手段限制下,從便于裝備指揮員控制保障力量的角度考慮,而進行的相對集中的編群方式,其最大缺點是保障任務的針對性不強,指揮層次多,力量調控不靈活。而構建按任務區分的“聚焦式”裝備保障力量運用模式就可較好地克服這些缺點。二是戰損裝備的支援保障模式由“任務預測式”向“精確支援式”轉變。通過網絡系統使伴隨保障力量與支援保障力量保持互聯互通,作戰中根據需要實時溝通需求信息,支援保障力量派出最佳保障模塊,直接對一線作戰部隊實施精確的支援保障,實現了需求準確、調控及時,可充分節省保障力量,從而提高了保障力量的使用效率。三是力量編組由“專業化編組”向“綜合與專業一體化編組”轉變。將保障力量按功能和實際需要進行整合,或綜合、或專業、或“綜、專一體”,進行靈活編組。即:按各戰斗群主戰裝備專業設置專業搶修組,按混編戰斗群的主要裝備專業設置綜合搶修組,各組運用指揮信息系統,使各保障力量編組均具有相對獨立的指揮、保障功能。針對保障對象和規模的不同,可靈活抽調各專業搶修組和綜合搶修組,再按專業進行組合,形成不同規模的保障模塊。既能滿足各主戰裝備的搶修需要,也能對其它各類裝備進行綜合保障。
一體化聯合作戰裝備保障指揮運行機制,必須打破傳統的軍兵種界線,建立三軍聯合、軍民一體的裝備保障指揮體制,提高裝備保障整體效益。一是要建立戰保一致的聯動機制。按照整體籌劃的原則,裝備保障指揮機構必須參加作戰合成指揮,確保裝備保障指揮與作戰指揮相一致,在信息化戰場上,各級裝備指揮機構在合成指揮員的領導下,統一籌劃、部署、指揮、協調各軍兵種、民兵、預備役部隊及地方支前裝備保障力量,實施武器裝備修理、補充和彈藥、維修器材以及其它消耗物資的供應等保障行動。二是要建立“扁平化”網狀裝備保障指揮體制。為適應未來作戰需要,裝備保障指揮體制應改變過去機械化戰爭中縱長橫窄的樹狀結構,建立一種縱短橫寬的扁平網狀的指揮體制。具體是以裝備保障指揮控制平臺為中心,依托戰場信息網絡,橫向調控指揮維修、供應等平臺,實時進行裝備保障。這種指揮體制,減少了裝備保障指揮層次。適應了信息化戰場流動性、非線性和立體性的作戰要求,增強了指揮的實時性、靈活性和高效性。三是要形成快速靈活的應變機制。隨著信息技術的運用,使裝備指揮員能根據戰場情況的變化,及時掌握裝備情況,并依托計算機輔助決策系統對戰場裝備信息進行處理,為裝備保障指揮員隨時提供多種裝備保障預案,確保裝備保障指揮靈敏、應變自如。與此同時,各保障力量也通過指揮通信網絡,及時相互交換保障信息,不斷反饋戰場保障情況,確保裝備保障力量快速反應,密切協同,發揮整體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