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國防科技和航空工業辦公室
近年來,陜西省委、省政府按照中央的決策部署,立足國家安全和發展戰略全局,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始終把軍民融合工作融入建設西部經濟強省和國防現代化建設大局,認真貫徹“軍民結合、寓軍于民”方針和國家一系列法規政策,在軍民結合產業發展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和創新,通過加強與國家部委和軍工集團公司戰略合作、實施軍民結合“雙百工程”、搭建基地園區平臺、創新體制機制等措施,著力發展軍民結合產業,推動軍地經濟融合發展,初步形成了以軍帶民、以民促軍、軍民融合的多元化集群化發展格局。
1、加強組織領導。省政府成立了省級軍民融合工作協調領導小組,加強對全省軍民融合工作的組織領導,統籌全省軍民結合產業發展,制定相關政策措施,協調解決有關重大問題;研究確定全省軍民融合重點工作計劃,督促指導有關地市和省級部門工作任務的落實。
2、推進軍地合作。省政府先后與原國防科工委、中航工業、航天科技、兵器工業、中船重工、中核工業等軍工集團公司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組建戰略合作領導小組及辦公室,形成軍地經濟協調發展長效機制,共同推進軍民結合產業基地園區和重大項目建設等。
3、實施“雙百工程”。省政府出臺了《關于實施“雙百工程”推進軍民結合產業突破發展的意見》,重點抓好100個軍民結合企業,重點支持100個軍民結合產業化項目。截止2011年底,省財政共安排9000萬元專項資金支持了59個軍民結合重點項目,已有19個項目建成投產,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4、暢通“綠色通道”。各級各部門強化服務意識,進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按照“急事急辦、特事特辦”的原則,對重點軍民結合企業和重大軍民結合項目建設中遇到的水、電、氣、運和用地等問題及時給予協調保障。先后解決兵器051基地洪災積水抽排、保障陜飛公司大部件超限運輸等重大困難和問題上百件。

西安開發區
1、加強政策規劃引導。《國務院、中央軍委關于建立和完善軍民結合寓軍于民武器裝備科研生產體系的若干意見》(國發〔2010〕37號)下發后,陜西省出臺了貫徹落實國發37號文件的《實施意見》,編制了“十二五”軍民結合產業發展規劃和特色主導產業發展方案,召開全省軍民融合工作大會進行了全面動員部署,明確了建設軍工強省和軍民融合大省的目標。
2、加大財政支持力度。設立省級軍轉民專項扶持資金,以每年不低于1億元的規模,對軍轉民重大高新技術成果就地轉化項目、軍民兩用技術開發和技術改造項目、軍民結合科技創新平臺和信息服務平臺建設等給予貸款貼息或資金補助,中央在陜軍工單位實施的軍轉民和軍民結合重點項目,視同招商引資項目享受相關優惠政策。對承擔軍工科研項目和軍貿生產任務的民口單位給予科研補助,對地方企業軍品配套科研生產條件建設項目和技術改造項目給予貸款貼息。
3、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省政府和西安市政府與六大軍工集團公司共同出資,依托西北工業大學組建了西北工業技術研究院,主要通過集成和孵化推進成果轉化。目前,該院與軍工企業合作建立了5個工程中心,建成了“陜西軍工資源信息平臺”,實施了18個科技成果產業化項目,累計實現產值22億元,新增發明專利107項。
4、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我省組建了軍工人才招聘團、軍工人力資源公司和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教育集團,創辦了“中國軍工人才網”,建立和完善國防科技工業高層次人才引進、培養、使用、激勵和保障體系,努力建設一支高素質的適應軍地經濟融合發展需要的復合型人才隊伍。設立了軍民結合產業發展突出貢獻獎,對軍民結合產業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的集體和個人給予獎勵。
“十二五”期間,是我國建立和完善軍民結合、寓軍于民武器裝備科研生產體系,加快軍民融合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陜西加速新型工業化進程,實現富民強省的關鍵時期。我們將按照國發37號文件精神和全省軍民融合工作大會的部署,大力推進先進國防科技工業建設,大力提升軍工經濟對地方經濟的輻射帶動作用,努力實現軍工強省和軍民融合大省目標,到2015年,全省軍民結合產業實現總收入3500億元。
1、抓重大項目。引導軍工單位充分發揮科技優勢、資源優勢和人才優勢,在完成好軍品科研生產任務的同時,積極融入區域經濟,大力發展與軍工技術同源、工藝相近的民用航空、民用航天、電子信息、專用設備制造、精細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等特色主導產業,不斷壯大軍工產業基礎,擴大行業輻射,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十二五”期間,我省將重點實施300多個軍民結合項目,總投資上千億元。
2、抓龍頭企業。圍繞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鼓勵支持軍工單位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開放式合作,推動企業資本、技術、產品和人力資源的整合,引導軍地企業加強產業之間、產品之間的深度合作,相互參股,相互配套,互為市場,催生集聚一批“專、精、特、新”的配套企業,延長和完善產業鏈。“十二五”期間,我省將努力打造4個200億級和5個100億級軍民結合大集團大公司,培育300家軍民結合創新型企業。

3、抓基地園區。圍繞提升承載力、增強聚合力,堅持軍地共建、市場運作,著力推進航空、航天、兵器三大基地和船舶、電子等七大園區建設。支持各類高新區、經開區和產業基地園區組建軍民兩用高技術產業孵化器,培育和發展一批軍民共生產業集群和企業群落。積極引導軍工和民口企業的軍民結合產業項目進入基地園區,促進軍民結合產業聚集發展、集群發展。“十二五”末要形成3個300億級和3個200億級的軍民結合產業集聚區。
4、抓“民參軍”。圍繞武器裝備科研生產配套體系建設,進一步加強監督管理和指導服務,引導更多的民口單位有序進入武器裝備科研生產領域。大力支持民口單位參與軍品配套、軍貿產品研發、武器裝備維修和軍隊后勤物資裝備保障;加大對民口單位軍品配套科研生產能力技術改造的支持力度,提高系統配套能力;加快建立省內配套加工、綜合測試和試驗驗證等軍品配套科研生產綜合性專業性服務中心;鼓勵支持省內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術企業積極承擔國防預研和研制等項目,使更多的民口單位發展成為軍品總體承包制造企業。到2015年,全省民口軍品配套單位力爭達到300家以上,產值過2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