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川,董啟軍
(中鐵二十二局哈鐵建設集團公司,黑龍江哈爾濱150006)
西江特大橋是廣東省廣(州)珠(海)鐵路控制工期的重難點工程,該橋在鶴山境內,在既有公路橋高明大橋下游3.8 km處跨越西江。引橋結構形式為單箱單室鋼筋混凝土三向預應力連續梁,下部為圓端形實體墩,基礎為直徑2.0~2.2 m的鉆孔樁,其中138#~140#承臺為髙樁承臺,每個承臺下均布12根鉆孔樁,承臺尺寸為19.1 m×13.8 m×4 m(138#~139#)、20.7 m×15 m×4 m(140#)。
西江為國家航運主航道,屬一級航道。每年11月到次年3月為枯水期,水位為1 m左右,最低流速為0.5 m/s,其余季節為洪水期,水深流急,水位可達8.8 m(20年一遇),流速2.06 m/s,西江水位還受上游水庫和降雨的影響,變化無常。
140#墩河床標高約為-7.29 m,承臺底標高0.162 m,鉆孔樁施工采用了鋼管樁基礎固定平臺(以20年一遇洪水設防),平臺頂標高為9.23 m,鉆孔樁采用鋼護筒打入基層沖擊鉆進。承臺鋼吊箱圍堰施工是根據水文情況、工期、現場施工條件及施工隊伍的技術水平等綜合因素安排,本著安全、快捷、經濟的原則,經全體工程技術人員反復研究對比才確定的。
鋼吊箱由底版和側板組成,是承臺施工的外模及承托部件。側板由6 m×3 m標準塊栓接組成,側壁板厚度為6 mm;橫向加勁角鋼為L63×40×6 mm,間距為350 mm;豎向肋骨為I 25a熱軋工字鋼,間距500 mm;底板厚度為6 mm;加勁角鋼為 L75×50×6 mm(線路方向);肋骨 T 型 180×10/240×10 mm(水流方向);龍骨為寬翼緣HW250 mmH型鋼,250×14/222×9/250×14 mm(線路方向);大龍骨為寬翼緣HW400 mmH型鋼,400×21/358×13/400×21 mm(水流方向)。內部設一道水平支撐,順線路方向的支撐(長15.080 m)為連續,水流方向的支撐為間斷,四角加斜撐。設16根抗壓(拉)柱,每根柱由2[28a槽鋼拼成箱型斷面。吊箱側板外側橫向設兩道圈梁把側壁板連接成整體,見圖1。

圖1 內撐布置示意
利用鉆孔樁護筒制作拼裝平臺,在鉆孔樁護筒上同一水平高度開孔,在每個護筒上面開四個孔,每個孔掛一個10 t的手拉葫蘆。然后利用吊車把分好塊的底板倒運至鋼護筒處,利用手拉葫蘆懸掛在鋼護筒上,調節手拉葫蘆直至把底板調平至同一高度,焊接底板完成底板拼裝。
將側板在底板上拼裝成箱體,側板拐角栓接出加墊橡膠止水帶,以保證吊箱連接不泌水。側板和底板使用栓接以方便承臺施工完成后的側板拆除,側板和底板的連接方式如圖2所示。
吊箱組裝完成后,同步松48個10 t手拉葫蘆,下沉鋼吊箱,以保證捯鏈承重均勻。下沉全過程,用測量儀器控制方位,使吊箱準確就位。鋼吊箱就位后進行抗拉壓柱的焊接,(見圖3)焊接完成后解除手拉葫蘆,制作封底混凝土作業平臺。
2.4.1 封底
該工序是關鍵性程序,對封底混凝土的質量要求較高,必須在施工工藝上嚴格把關,按照施工規范進行操作。用直升導管法澆筑封底混凝土,先周圍后中間,快速連續灌注。
2.4.2 抽水堵漏

圖2 側板和底板的連接方式

圖3 抗拉壓柱布置
待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強度時,用水泵將吊箱內的水抽出。抽水過程中,嚴密觀察吊箱變形情況及吊箱泌水情況,將吊箱漏水處用快硬水泥堵死。
2.4.3 承臺施工
水抽干后,綁扎承臺鋼筋,進行下承臺混凝土澆筑,當混凝土達到設計強度70%后,拆除內撐。綁扎上承臺鋼筋,進行上承臺混凝土澆筑。
(1)吊箱下沉糾偏捯鏈下放需要高度同步,以免捯鏈受力不均,局部承重超限,由專人對吊箱下沉全過程進行監控,隨時糾偏。
(2)封底混凝土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系吊箱施工的成敗,必須嚴密組織,精心施工。
(3)由于吊箱自重較大,起重手拉葫蘆與鋼絲繩的安裝工作,必須嚴格按照起重操作規范進行。
(4)下沉吊箱應白天進行,白天視野開闊,容易處理一些突發性問題,抽水后,工作必須堅持24h不間斷施工。
(1)爭取了工期。由于充分的技術保證,使河道中4個深水承臺在預定工期中順利完成,從而為整座橋梁按期完工打下了良好基礎。
(2)采用手拉葫蘆懸掛拼裝鋼吊箱下沉鋼吊箱的方法在深水承臺施工中獲得了成功。此方法無須大型水上施工設備,且經濟、方便、快捷。
(3)采用單壁吊箱結構拼裝以及在下沉時以護筒為依托,節約了吊箱以及輔助材料所用鋼材,且安全可靠,施工速度快。
(4)承臺施工質量優良。經過精心組織、科學施工、承臺各分項工程合格率達到100%。
(5)施工速度快,鋼材回收率高,達到80%。
[1]JTJ 024-85公路橋涵地基與基礎設計規范[S]
[2]GB 50017-2003鋼結構設計規范[S]
[3]王國正,翟履謙.鋼結構原理與設計[M].清華大學出版社,1993
[4]魏鐘明.鋼結構[M].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