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我曾經侍弄過一家書店》"/>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文·圖/王笑紅
與書相伴的生活
——讀《我曾經侍弄過一家書店》
文·圖/王笑紅
認識馬國興先生六七年了。那時我經常在百度博客上推薦自己編輯的書,他給我留言,由此而認識。兩年前,我們都去參加在成都舉行的全國圖書訂貨會,無奈時間不湊巧,至今緣慳一面。

《我曾經侍弄過一家書店》
作者:馬國興
出版:江西高校出版社
馬國興,生于1974年。河南博愛人。曾在鄭州三聯書店工作多年,2001年加盟百花園雜志社,現任職副總編輯兼事業發展部主任。1995年創辦手抄報《我》,2005年結集為《紙上讀我》。2007年出版散文隨筆集《書生活》。
馬國興最近出版了《我曾經侍弄過一家書店》,記述下自己與書相伴的生活,與那些書、那些人的相遇。他在扉頁上題道:“書來到你的手上,就好像我去了遠方。”第一篇“不同的書店,一樣的燈光”即是談《書店的燈光》,他感興趣的是劉易斯·布茲比作為讀者和書業從業者的經歷,感嘆書業同道的癡狂原來是不分國界的,“從中依稀可見我的過去、我的現在,乃至我的未來”。
作者曾在鄭州三聯書店工作五年,他說,古時有所謂的“三大善舉”:鋪路、架橋、建學堂,而在城市里開辦書店,兼具了三者的精神實質和象征意義。沈昌文先生所寫的序言讓人管窺一段令人驚嘆的“鄭州往事”。沈先生說,創辦三聯書店鄭州分銷店是他出版從業史上的一個突破。沈先生自稱是“好食之徒”,在得到同好者丁聰老人家的支持后,鄭州三聯書店與越秀酒家合作興辦了“鄭州越秀學術講座”。講座前后一共舉辦了一百四十多場,其中還邀請了胡繩、于光遠、費孝通等學術界的領導人去講演,被稱為“耐人尋味的越秀文化現象”。沈老指出,在當今書業不景氣之際,出版社和書店應當積極從事文化公益活動,組織講演便是一種形式。
“竭誠為讀者服務”是三聯書店創始人鄒韜奮先生提出的理念。秉持對此理念的信仰,馬國興初入書業,便勤奮鉆研業務,夜間看店時,下了班關上門,在“一個人的書店”惡補猛讀,“風吹哪頁是哪頁”,時日既久,對書店里的書有了通盤的了解,打通了任督二脈,能夠更專業地向讀者推薦書籍。那時的鄭州三聯書店不定期舉行店員業務考試,內容包括:作者作品、讀者問答、店史、珠算、打包,作為獎品的書多以業務工具書為主,勉勵的話中也包含一句“竭誠為讀者服務!”
20世紀90年代初,沈昌文先生在《讀書》雜志為鄭州三聯書店的郵購業務廣而告之,服務海內外讀者,幫助讀者郵購人文社科圖書。一位海外讀者特地致信感謝:“您辦事非常認真,真正是一絲不茍。有這種精神,百事可做,無事不成。”隨著三聯書店在更多城市設立分銷店,各地紛紛涌現優秀的同仁書店,鄭州三聯的郵購時代漸漸遠去。馬國興說,一本書銷售成績的好壞,除了自身的品質,還依賴于媒體散布信息的多少。回顧2000年的“暢銷書排行榜”,那一年上榜的是《北京法源寺》《無知者無畏》《三重門》《大明宮詞》《股市操練大全》……
許多三聯的讀者有著濃重的三聯情結,作者本人便是由讀者成為書店的一員。他第一次聽說三聯,是在李金斗、陳涌泉合說的相聲《省略語》中;他最早接觸的三聯版圖書,是蔡志忠的漫畫;在一個尋常的秋日,他在鄭州的一個路口,看到“三聯書店”,便設法加盟其中。在鄭州三聯書店成立十周年之際,一位讀者在應征文章中寫道:“三聯對我來說就是一鍋熬了好久的米粥,一瓶放了多年的好酒,給我營養,給我熱量。”話語樸實無華,卻足以溫暖書業中人。
書店是橋,連接著讀者、作者和出版者;書店是橋,它甚至成就了馬國興先生的姻緣。他和愛人小牛都是書店的店員。他在翻閱《我的精神家園》時,發現自己設想的搭訕方式早被王小波用過,不由得擔心小牛會不會也看過這本書,認為他剽竊王小波的創意。有人來書店偷竊營業款,小牛追了幾百米遠,還是讓小偷逃脫了,得知情況,馬國興趕回店里,小牛依偎在他懷里,失聲痛哭,說:“我想結婚……”他們在一起后,閑聊時也是三句話不離本行,談的都是書店的工作。
1998年,馬國興第一次參加全國圖書訂貨會,所見所聞令他驚奇:僅憑一本打樣的“假書”,二渠道書商便收到大筆訂單和現金;“西北三劍客”之一靳小文所劃分的“四大名著式的書店”令他眼界大開。從北京回來,他的父親還在家書中對他能參加“全國性的會議”表示祝賀。全國書市不僅是一個訂貨會,還是一個結識新朋會見舊友的盛會。在訂貨功能日漸趨弱的情況下,盡管有人提出廢除全國書市,但它仍將有自己的生命力。
本書分為“書店傳”、“偏見書”、“書生活”部分,不僅將一家書店的歷史向我們娓娓道來,還收入了書評和對書業的觀察。出版人張立憲的“做事態度與方法”給了馬國興重要的影響,他在“一個人的出版探索”中這樣解析《讀庫》,值得從業者用心體會:盡可能接近核心信息源;三分之一的時間編稿,三分之一的時間學習,三分之一的時間交際,這是張立憲的“三三制”;一個編輯需要一專多能,編書的同時,買書、讀書、寫書、賣書、印書皆要歷練;自媒體傳播信息與理念。用張立憲的話說,“商業是一件很偉大的事情,也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所謂的人文精神、普適價值、終極關懷,最終還是要靠商業來傳播”。
“一個人的閱讀經歷并不僅限于讀書本身,還涵括了與之相關的一切。”因為書,他在北京與止庵邂逅,他在天涯上寫“事關林達”而引來林達本人回帖……書和閱讀促成的友誼總是比較純粹。《我侍弄過一家書店》第一篇談的《書店的燈光》是我責編的;他的三聯情結觸動我的記憶,當初在來上海三聯書店面試前,我去淮海路上的上海香港三聯書店轉了一圈,買了一本《叫魂》;我的一些作者也是在網上因嘆服其文字之美而結識的,成為生活中無話不談的朋友。
在三聯八十華誕之際,在媒體聚焦于“一家書店的人文精神”之際,這本小書來得正是時候,我們這些從業者可以對照自己,是不是像作者那樣,“愛文化,愛得入迷,愛得發瘋”。
編輯:黃靈 yeshzhwu@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