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沈海晨
軍旅書法 藝海揚帆
文/本刊記者 沈海晨
這是書法與軍旅的結緣,一次獨特的“軍旅書法展”,不僅表達著中國軍人的藝術魅力,也在新的文化語境中找到相聚點。他們的書法作品作為分享離開部隊的一份心愿寄托,也表達軍旅書法家對于中國藝術精神和文化精粹的崇敬之心。其實,這些軍中猛將、沙場驍勇,也是帶著自己的生命激情,再一次散發文人情節的藝術道路。
今年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85周年,1927-2012的時間跨度,軍人走過戰爭歲月,經歷戰火錘煉,軍旅生涯造就人生難忘的戰歌。他們的英勇事跡有目共睹,那么可曾見識軍旅書法的風采?
夏令時分,在上海朱屺瞻藝術館內舉辦的“軍旅書法家邀請展”,展示的書法作品出自一群特別的書法家,他們都曾經歷“金戈鐵馬的生活”,現在卻成了軍旅書法家。當然,軍人的書法藝術首要是抒發身心的健康,行伍出身的他們,帶著對翰墨的青睞組織的這場代表他們書法字跡的精神訴求。軍旅書法家有對國家的一份責任,他們選擇用書法來喚醒對中華民族文化的振興,這里有原第二炮兵首任司令員向守志上將,中國美術家協會汪志杰教授,著名作家白樺,荊春旺將軍,上海警備區原副司令員相守榮少將,曾照喜少將,懷耀生少將,顧金生少將,王文惠少將,張先漢少將,田金生少將等的作品。諸位將軍,用手中之筆,筆下之墨,一展自己的書體、筆力、用墨。
激動之余,向守志將軍特別為軍旅書法展題寫“藝海揚帆”四個大字,鼓勵大家為自己的氣魄打開一扇更寬廣的文化空間,真可謂是“清風出袖,明月入懷”。我們欣賞到張先漢少將的風雅書體,他說大家都是退役軍人,卻仍然是書法戰線的新兵,以漢字書寫來謳歌對人民軍隊的自豪,永遠猶記85年前的南昌起義一聲槍響。曾照喜少將1951年參加抗美援朝戰爭時,打了勝仗,只要是彰顯人民軍隊的精神活動,便血氣沖天。白樺老師展露一派西風古道,見人見書著實一縷書卷之氣。著名作家白樺先生在本次展出的是一幅辛棄疾的《破陣子》,看到詩與書的意境,他對戰爭與國家用詩證寄情,他記憶父親被日本憲兵隊抓走,臨死前向他提出要求,要看看他寫的字,通過字跡來辨別他未來的命運。其實,字顯其人,也反映傲骨。
他們在軍旅之后的生活是在研究書法和練習書法中度過,他們用軍人的使命,理解中國文化。中國最早的書法理論經典《筆陣圖》中的“陣”字,在軍事上的講法指:軍隊作戰時布置的局勢問題,兩軍交戰的戰斗隊形之類。同樣,書法講求字的布局,《玉篇》曰:“陣,旅也”。書法的“橫,如千里之陣云;點,似高山之墬石;撇,如陸斷犀象之角;豎,如萬歲枯藤;捺,如崩浪奔雷;折,如百鈞弩發;鉤,如勁弩筯節”。書法就在這筆勾之間,自有蓄勢待發之志,充滿風骨之美。
組織策劃的上海警備區原副司令員相守榮,回憶自己親歷的“淮海”戰役,感嘆戰友們在艱難的歲月,燃燒生命的激情,對待自己的書法,他和戰友們調侃:“我們在書法領域內,不正規,都是‘游擊隊’出身的。”周圍人都笑了,他們有切磋、有交流、有互動,專注就是他們最大的本質。張先漢少將對自己書法更為嚴謹,還時不時會總結習書的體會。他自述平日的習慣:一是平時多臨帖;二是勤加練功習書;三是形成個人風格。要在臨帖中掌握精髓,卻要在筆法間自創新意。
看書法,見時代,悟精神。用海派大師吳昌碩的一句“畫到極致便是寫,寫到極致便是畫”來形容軍人書法的自然凝聚是極為質樸的,軍旅書法家同樣尊重“正宗”,力求表達成熟的中國書法與書體。這些將軍們甚至覺得書法使他們重新學習,找回年輕的心。因為,他們感嘆在戰爭年代,沒有機會可以好好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字練得不好,人沒有精神,字的風骨,也銘刻著一份軍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