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霞,侯峰偉,閆長虹,侯騰菲
(菏澤醫學專科學校生理學教研室,山東 菏澤 274000)
生理學理論教學中應用任務驅動法探討
劉慧霞,侯峰偉,閆長虹,侯騰菲
(菏澤醫學專科學校生理學教研室,山東 菏澤 274000)
生理學是醫學教育課程體系中的一門主干課程,為提高教學效果,培養創新型人才,在教學中運用任務驅動教學法。結果顯示,實驗組(運用任務驅動教學法)與對照組(運用傳統教學法)相比,實驗組的理論成績明顯優于對照組(P< 0.05)。任務驅動教學法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其自學能力、知識應用能力等方面非常有效。
生理學;任務驅動教學法;教學模式
生理學是醫學教育課程體系中的一門主干課程,是聯系基礎與臨床之間的橋梁。生理學理論知識具有抽象、難理解、難記憶的特點。傳統的生理學理論教學大多采用“填鴨式”和“滿堂灌”的教學模式,注重教師的講授而忽視了學生的接受能力。由于學生沒有主動思考和提出問題的時間和機會,使得一些很重要的理論內容難以被學生理解和接受,而且也不利于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任務驅動教學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方法,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以任務為驅動”的教學模式,其最顯著的特點是以學生為主體,創造了以學定教,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協作、探索創新的新型學習模式[1]。我教研室在生理學教學中應用任務驅動教學方法,取得了良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從我校2009級臨床醫學專業中隨機抽出兩個班,一個班設為對照組,另一個班設為實驗組,兩組均為60人。兩組入學時均為高中畢業生,隨機分班,在性別、年齡和入學成績等方面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學生均由同一教師授課,教材相同,教學學時及教學內容相同。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法,以講授式教學為主。實驗組選擇循環、呼吸、排泄、神經系統、內分泌等重要章節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其他章節采用傳統教學法。任務驅動教學原則: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先提出若干個具體的任務,部分大任務又分為若干子任務,把教學內容巧妙地隱含在每個任務之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完成一個個任務逐步掌握所學的知識。教師在設計任務時要注意:(1)任務要有創新性,應能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去解決問題,幫助學生克服思維定勢,讓學生能夠觸類旁通,防止思維僵化,逐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產生疑問、不受固定模式約束的能力。(2)任務要有實踐性,應盡量避免抽象和完全理論化任務的出現,任務要能激起學生的興趣,有了興趣學生才會積極主動地去學習。(3)任務要有綜合性,應能把舊知識和要學的新知識聯系起來,這樣學生既學到了新知識,又復習了舊知識,同時還能讓學生學會綜合運用新舊知識。
具體實施方法如下:(1)創設情境,確定問題(任務):選擇與當前學習主題密切相關的真實事件或問題,引導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進入學習情境,使學習變得直觀和形象化。問題(任務)的解決有可能使學生更主動、更廣泛地激活原有知識和經驗,來理解、分析并解決當前問題,為新舊知識的銜接、拓展提供了理想的平臺。通過問題的解決來建構知識,正是探索性學習的主要特征。例如:①在“循環生理”的學習中,外傷大失血后的患者在用藥前機體通過哪些調節來維持生命;②在“呼吸生理”的學習中,呼吸時氣體為什么會進出肺泡;③在“泌尿生理”的學習中,為什么人劇烈運動后會大量出汗,尿量會減少,為什么糖尿病患者會有“三多一少(多飲、多食、糖尿和消瘦)”的癥狀;④在“神經生理”遞質和受體的學習中,為什么阿托品可緩解腹痛,服后還可引起機體哪些變化;⑤在“內分泌生理”的學習中,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的患者為什么不能突然停藥。這些問題的提出已把學生深深地吸引住了,驅使他們尋找答案。教師把抽象的理論融入到問題中去,由淺入深層層分析,最后在一系列理論基礎之上得到答案,由此使學生對理論知識有了更深入地理解,提高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由過去的那種“讓他學”,變成現在的“我要學”。(2)讓學生自主學習、協作學習:教師不能直接告訴學生如何去解決面臨的問題,而是應向學生提供解決該問題的相關線索,如,需要搜集哪一類資料、從何處獲取有關的資料等,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評價方法采用期末考試成績比較和問卷調查兩種評價方法。期末考試:課程結束后,教師統一命題,命題試卷實行考教分離,同時對兩組學生進行基礎理論考核。試卷的評判根據提前制訂的評卷標準和標準答案,按照流水作業方式進行閱卷,考試成績具有可比性。問卷調查:課程結束后對實驗組學生發放調查問卷,了解學生對此教學法的評價。調查問卷統一發放,當場回收。用SPSS13.0軟件對結果進行分析,P<0.05為具有顯著性差異。

表1 使用兩種教學方法后學生綜合測驗成績比較[n(%)]
從表1可以看出,授課完畢后兩班測驗成績比較,實驗組不及格人數少于對照組,且以75~95分居多,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發出問卷60份,回收60份,有效回收率為100%。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對任務驅動教學法的總體評價是滿意的。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自學能力、應用知識能力等方面都獲得了明顯優于傳統教學法的效果。具體見表2。

表2 實驗組學生對兩種教學法的評價結果[n(%)]
任務驅動教學法最根本的特點是以任務為主線、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2],改變了以往“教師講,學生聽”,以教定學的被動教學模式。它將以往以傳授知識為主的再現式教學,轉變為以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為主的探究式教學,使學生處于積極的學習狀態。此種教學法,注意學生主體性、主動性、自主性的發揮,可以更好地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從而培養其獨立探索和創新的能力。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緊緊圍繞一個共同的任務,帶著真實的任務在探索中學習,通過對學習資源的應用,進行自主探索和互動協作的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還會不斷地獲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個感知心智活動的良性循環,從而培養學生獨立探索、勇于開拓進取的自學能力[3]。任務驅動教學法打破了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以“填鴨式”教育為主的教學模式,其無論是在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方面,還是在理論知識的掌握方面,教學效果均優于傳統教學法。我們通過實踐教學充分體會到任務驅動型課堂教學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優勢。
任務驅動教學法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雙邊或多邊交互式的活動。在活動中,學生的學習目標明確,這有利于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
任務驅動教學法是給學生下達一個具體任務,學生在思想上就有一種需要完成任務的緊迫感。遇到問題時,他們會主動查找資料,互相交流討論,掌握獲取知識的手段和方法。學生在整個過程中,自己去操作、去嘗試、去創造,從中體會到自己探索的成就感,從而充分激發起學習興趣,調動起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意識,也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自信心。
任務驅動教學法是一種動態的、開放的教學方法。學生在完成每個任務前通過看教材、查資料等過程,使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探索知識。通過這一過程,學生能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問題中,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學生通過已有知識建構新知識,有助于學生學習方法的形成。
任務驅動教學過程中,通常采用小組多成員間討論的形式,這必然存在著信息的交流和溝通,存在著分享與合作,從而充分發揮了團隊精神,培養了學生互相溝通、尊重他人、說服他人、聆聽他人意見的能力。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尤其是對于團隊的領導者,即組長的該項能力得到顯著提高。
通過實踐發現任務驅動法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及與他人協作的能力。
[1]汪芝碧,鄧輝,譚嚴.任務驅動教學法在急救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護理學雜志,2009,24(5):65-66.
[2]楊少煒.小議“任務驅動”教學法[J].成功(教育),2009(3):61.
[3]劉淵聲,屈學民,楊繼慶,等.任務驅動法在醫學物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西北醫學教育,2007(4):694-695.
G424.1
B
1671-1246(2012)18-007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