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文學地理:論中國古代文論資源對文學地理學的建構

2012-10-30 11:32:48李志艷
華中學術 2012年2期

李志艷

(廣西大學文學院,廣西南寧,530004)

文學地理:論中國古代文論資源對文學地理學的建構

李志艷

(廣西大學文學院,廣西南寧,530004)

在當今各門學科發展的促動下,文學地理學以其發展的高速度迅速成為學界的研究熱點之一。然而在其學科建立進程中,出現了諸如核心概念界定不清、學科體系不明朗、邏輯不嚴謹等問題。為此,立足于文學地理學的本土化特點,從中國古代文論資源出發,對其學科建構之本體論、研究對象、方法論、關鍵術語、核心范疇、邏輯關系、體系結構等進行深入思考,在各學科交叉、互動的關系系統中推動文學地理學的學科建設,是實現中國古代文論現代轉換、文學理論革新、各學科互相促進發展的重大舉措,其價值意義不言而喻。

文學地理 文學地理學 中國古代文論

得益于西方空間學研究的興盛與豐碩成果,全球化過程中一體化與地方化的辯證認識,地理學研究包括人文地理學、文化地理學、城市地理學、民族地理學、環境學等一系列學科的發展與推進,以及對于中國古代文論資源的發掘、現代轉化與中西對話,以2011年11月11日在江西南昌召開的“首屆中國文學地理學暨宋代文學地理研討會”為標識性事件,文學地理學研究作為當下學術研究熱點之一不斷升溫。從目前學術界研究情況來看,關于文學地理的研究成果較多,主要包括“兩大研究隊伍的雙重取向:一是以地理為本位的人文地理(或稱文化地理)研究,其中多包含文學研究;二是以文學為本位的文學地理研究”,大體經歷了20世紀80年代的“吸收與醞釀期(起步期)”,90年代的“多元發展期”,21世紀之后的“整體研究與理論建構期”[1]。從學科建設而言,主要代表學者有楊義、鄒建軍、潘正文、梅新林、劉小新、王兆鵬等人,這些學者對文學地理學的學科定位、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理論范疇等作出過積極探討,然而,“作為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才逐漸興起的新學科,中國文學地理學還遠沒有完成學術體系的建構”[2]。因此,立足于文學地理學中國本土化的學科屬性,發掘中國古代文論資源以實現對文學地理學學科的建構,形成中西對話與共建,必然是中國學者對世界學術的獨特貢獻。

一、文學地理的核心:人—地及其關系

文學地理學主要關注的是以人—地及其關系為核心所形成的地理與整個文學生產之間的關系。作為一個學科進行建立,鄒建軍認為:“文學地理學的存在與發展,并不只是在于其有自己的研究方法,而主要在于有其特定的研究對象,那就是文學中的地理空間問題。”[3]這集中體現在何謂“文學地理”上,其概念最早出現于梁啟超的《中國地理大勢論》:“大抵唐以前,南北之界最甚,唐后則漸微,蓋‘文學地理’常隨‘政治地理’為轉移。”[4]這里雖然確定了文學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更包含著文學地理學的研究方法、研究范疇、系統結構等,但對此概念本身學術界并無多少研究。因此,從人—地及其關系來厘清“文學地理”這一核心關鍵術語,實是文學地理學建構的基點與核心所在。

其次,人—地及其關系的建構原則依然是以經濟活動為基礎所形塑的經濟理性。《管子·牧民第一》云:“凡有地牧民者,務在四時,守在倉廩。國多財則遠者來,地辟舉則民留處,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四維張則君令行。故省刑之要,在禁文巧;守國之度,在飾四維;順民之經,在明鬼神,祗山川,敬宗廟,恭祖舊。不務天時則財不生,不務地利則倉廩不盈。野蕪曠則民乃菅,上無量則民乃妄。文巧不禁則民乃淫,不璋兩原則刑乃繁。”[8]這其中凸顯了在整個國家制度中,經濟狀況成為最為關鍵性的因素,它主導著人民的精神特質、禮儀行為和國家命脈。又因局限于農業經濟的條件限制,對于這種經濟狀況的經營、治理轉化為對于山川,即地理環境的敬奉與依賴,從而逐漸演化為自然泛神論,而高居“四維”第二,“安居樂業”成為中國古人普遍的從業原則和精神勢態。地理環境的物化形態、功能作用的神圣化趨勢,表征了中國古代人—地及其關系的實在性與想象性,它滋生、成長于客觀生活基礎、政治權力、道德禮法以及宗教性神權的場域條件,逐漸從簡單的身體生存、居住,以及物質需求的關系中蛻變出來,成為一種精神依存、自我確認、類屬認可的實在與超越的關鍵性依準。

再次,人—地及其關系顯示了中國樸素的唯物論認識方法。人—地及其關系的特殊性隨著科技水平的發展而漸次改變,對于科技不甚發達的中國古代來說,人—地及其關系主要顯示出明顯的地理環境中心決定論,并以此為基點在一定程度上建構了個人的性格特征、精神特質乃至行為方式特點等,從而更進一步建立起類同性的集體性生活狀態、精神形式和語言方式等。在這個角度上,人—地及其關系的本體論存在及其相應的客觀化實踐現象,自然也就蛻變成為中國古人的認識方法論之一。試以服飾為例,“北方民族,無論是古代的匈奴、突厥、契丹,還是近代的蒙古、鄂倫春、鄂溫克、裕固、柯爾克孜族,大都穿著防風、抗寒力強的長袍形服裝,靴帽亦十分完備。……南方民族打綁腿、穿勾尖鞋的情況十分普遍,這實際上也是地理環境的需要”[9]。這在文學作品中多有呈現,如班固《漢書·地理志下》對《詩經·國風》就有類似評價:“故秦地于禹貢時跨雍、梁二州,詩風兼秦、豳兩國。”根據這些地方的地理情況,“昔后稷封斄,公劉處豳,太王徙岐,文王作酆,武王治鎬,其民有先王遺風,好稼穡,務本業”下結論說:“故《豳詩》言農桑衣食之本甚備。”[10]地理的認識論方法呈現出濃郁的唯物主義色彩,它打破了歷時性認識論方法的單一性,并且以空間的象性變化程序與系列顯現出時間的軌跡,更能凸顯認識論之本體與征象的統一。

最后,在中國古代,人—地及其關系并非單純的“地理環境決定論”[11],而是一種圓融的彈性機制。這主要表現在:第一,中國古代的人—地及其關系是在宇宙統一論的情況下提出的,《老子·四十二章》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12]人與萬物擁有著同一性構成、運動、發展規律。《莊子·齊物論》亦云:“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13]第二,在類同性、本體同源論的基礎上,人—地及其關系體現明顯的相生性、對話交融性和交互性。一方面,人作為“三才之一”,能夠在誠心至性的基礎上參與、推動天地運行規律的完成,《中庸》有云:“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能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14]另一方面,“山能使人澹,湖能使人闊”[15],地理環境亦能反作用于人的物質生活、思想情感,從而在對話、互動的基礎上,相互為參,回歸于“道”統與圓融。第三,人—地及其關系的可移動性與想象態。在人類長期的社會實踐后,人—地及其關系由客觀的物質關系逐漸向以物質關系為基礎的精神關系轉化,人—地及其關系所構設的空間也呈現出物態和精神態的混融體。陸機的《文賦》早就出現了在天人一統的存在論體系下人—地及其關系的可超越性與運動無滯礙化,“其始也,皆收視反聽,耽思傍訊,精騖八極,心游萬仞”[16]。劉勰在《文心雕龍·神思》中強調人—地及其關系的情感精神態的可高度契合性:“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17]人—地及其關系的多重性和精神化意味著該關系本身的生命有機性,它指向兩個維度,一是人—地及其關系折射的本質就是宇宙生命的存在與運動發展方式;二是該關系自身機制的可協調性、和諧化、圓融態的生命能力與生命征象。

可以說,人—地及其關系構成了文學地理的內在肌理與外在征象,唯有在此基礎上討論文學地理學的構成才能獲取其學科成立的哲理依據,建構其學科內屬的方法論問題,乃至最終完成學科體系建立。

二、文學地理:人—地及其關系的文學化實踐

人—地及其關系的系列屬性為其遞變為文學地理奠定了先決條件,但這并不意味著人—地及其關系就等同于文學地理。文學地理是人—地及其關系的文學化實踐,而真正將文學地理與他類人—地及其關系區別開來,并標示著人—地及其關系徹底完成文學化轉型,主要集中于文學活動范式中文學系統與人—地及其關系存在著的高度同一性與相互轉換性,人—地及其關系給養著文學,反過來,文學又不斷塑造著地理,促進著地理的物態發展與精神建構。

首先,文學地理與文學審美經驗。藝術的本體就是審美經驗,藝術創作的任務是“恢復作為藝術品的經驗的精致與強烈的形式,與普遍承認的構成經驗的日常事件、活動,以及苦難之間的連續性。”[18]由此,“文藝美學的中心問題應該歸諸于審美經驗”[19]。在中國古代,審美經驗的產生源于人與自然宇宙的同構與交感。一方面,由于人—地的同源性與同構性,《淮南子》卷七《精神訓》說:“有二神混生。經天營地。孔乎莫知其所終極。滔乎莫知其所止息。于是乃別為陰陽,離為八極。剛柔相成,萬物乃形。煩氣為蟲,精氣為人。是故精神,天之有也。而骨骸者,地之有也。精神入其門,而骨骸反其根。……夫精神者,所受于天也。而形體者,所稟于地也。”[20]審美經驗在哲學本體上依然是道、氣、陰陽的一種運動存在,表征出規律的同一性。另一方面,以此為基礎的審美經驗存在方式首先在于天—人—地空間狀態中的運動態,并以運動態的表象顯現的變化態及其連續性來表征時間向度。在此條件之下,審美經驗的發生和獲得,只不過是立足于人—地及其關系、遵循道氣運行法則,以交感為主要表征方式的自然發生而已。《文心雕龍·物色》云:“春秋代序,陰陽慘舒,物色之動,心亦搖焉。”[21]鐘嶸《詩品序》云:“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22]從而“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并燭照現實情況,“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23](《毛詩序》)審美經驗復歸于“地”,其中,“物”、“形體”、社會政治情況等又以“地”為母體和根本,是“地”的表征,成為人之精神的載體、運動空間和顯現形態。可以說,人—地及其關系構成了審美經驗賴以形成的核心維度,它不僅形塑了審美經驗的運動場域、時空向度,乃至征象顯現,并且在本體論上表現出與審美經驗的同一性與去界限化。在這個基礎上,人—地及其關系在人屬經驗基礎上的情感化和審美化就是審美經驗,它內涵于文學作品的整個文學創作程序及其作品之中,構成了文學地理的主要內涵與形成方式。

其次,文學地理與文學表意方式。中國的文學表意方式中,主要呈現出如下特點,一是思維方式的象性機制,如《文心雕龍·神思》中云:“神用象通,情變所孕。物以貌求,心以理應。”[24]情感是神思運行的動力,思想需要物態化的載體來呈現,心物之間在感應與表達上實現一種高度契合,構成意義表達的核心機制與實踐性原則,即“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25]。二是講究“活法”的創作理念,呂本中在《夏均父集序》說:“學詩當識活法。……蓋有定法而無定法,無定法而有定法。”[26]嚴羽認為詩歌創作“所謂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27]。“活法”的目的在于對規律的學習與超越,即在以表意為核心主旨的情況下崇尚創新中心論,統籌著整個文學表意方式,顯現為文學文本呈現與創作理念的復合與統一。三是語用學意義上的“賦比興”實踐技法,鐘嶸《詩品序》云:“故詩有三義焉:一曰興,二曰比,三曰賦。文已盡而意有余,興也;因物喻志,比也;直書其事,寓言寫物,賦也。宏斯三義,酌而用之,干之以風力,潤之以丹彩,使味之者無極,聞之者動心,是詩之至也。”[28]這些技法的使用不僅是象性思想機制的具體化與實踐化,更是中國古代追求語言意義呈現出的委婉性與意義彌漫、延展的無限性,折射出的美學境界與人格理念的一體性。四是功用目的上的諷諫說與教化說。順承上述原則,文學表意的基本原則與目的在于“主文而譎諫”(《毛詩序》)[29],追求“微而顯”、“志而晦”、“婉而成章”、“盡而不汙”、“懲惡而勸善”[30],最終實現文學創作美學魅力與社會功能的統一。在這一言意系統與機制中,“活法”是統籌,“象性”思維是承轉中心、實踐樞紐,“賦比興”是實踐技法,功能是文學與社會的實踐關系的再構建。比較之下,“象性思維”乃是重中之重。而從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和文學創作來看,“象性思維”的運用主要呈現于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物”象,即“托物言志”、“詠物抒懷”,這在詩歌文體中頻繁出現;另一方面是“事”象,即通過特定的事件及其敘述方式來實現特定的表意目的,或者說是表意的多重性,它經常出現在敘事文學中,當然是在詩歌中或作為特定典故、書寫對象,或是創作的特定語境出現等,劉熙載在《藝概》卷一《文概》中一方面認為“文學本詩”,另一方面覺得“敘事之學,須貫六經九流之旨;敘事之筆,須備五行四時之氣。‘為其有之,是以似之’,弗可易也。……敘事有寓理,有寓情,有寓氣,有寓識,無寓則如偶人矣”[31]。無論是“物”象,還是“事”象,都以一定的人—地關系范式,在文學化實踐中呈現出以下幾方面:第一,文本構成要素。它們都是文學作品構成的主要要素之一,是文本與客觀世界的聯系紐帶,這意味著它們都能在地理環境中找到自我原型,并且以個體體驗性和文化復合性的方式成為文學創作與現實關系的集中表征。第二,美學空間。它們不僅承載著創作者直接或間接的審美經驗,并且以其特定的物理條件制約著文學作品的審美內涵和想象維度,它源自于地理,并且又以數量的累積和時間的疊加形塑成文化,復歸于地理,由此構建起文學想象的底蘊、容量,乃至運動向度。第三,評價標準。地理以其“物”象和“事”象的方式和形態構成文學創作對象、現實基石,同時以其文化的形態成為文學創作的母體、深度,甚至是評判標準,這條標準指向文化與地理的統一性。第四,地理的被創造與可超越性。“物”象和“事”象所蘊含的思維模式和“活”法原則,都是基于地理意義之上的審美創造,它們以地理為根,同時折射出文學創作的現實基礎、創作法則以及美學理念,反過來又在塑造地理,并最終超越地理的物理性空間和時間,成為藝術的本旨,表征人類存在的方式與狀態。在這樣的條件下,文學地理外化于文學表意程序,內證于文學思維模式、創作理念、評判標準等,完成了文學地理與文學審美經驗實踐化呈現的本體與征象的統一。

再次,文學地理與文學接受。該問題包括三個方面:一是作家所處的語境及其審美經驗問題,即作家都是處于特定的地理環境之中,是以地理環境為中心的社會關系的產物,“文章者,所以表天地萬物之情狀也。”[32]但由于其主體性與能動性的存在,意味著作家及其審美經驗受制于人—地及其關系的同時,又顯示出超越性,而人—地及其關系也在主體意識的流動狀態中呈現出原始地理環境的越域能力,并隨著這種文化能力與心理能力的積累與發展,而推動著人—地及其關系的膨脹系數和輻射范圍。這在前文已有論述。二是文學的傳播過程。文學傳播的因素非常多,包括作家身份地位、作品藝術成就、社會文化習俗、政治經濟科技因素等等。但在中國古代,地理在所有因素中占據著重要地位,王兆鵬就曾以柳宗元、元好問的詩歌創作情況為例論述道:“文學傳播接受的冷熱,與創作主體的生存狀態、地域環境、人文地理也有相當的關聯。”[33]關于此,梅新林《中國古代文學地理形態與演變》(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尚永亮《中唐元和詩歌傳播接受史的文化學考察》(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等都有過翔實而系統的論述,并且已經成為當前學術界研究的熱點和古代文學研究新方法論建構的邏輯起點。三是接受實踐。劉勰《文心雕龍·知音》論到了文學接受程序:“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34]文學藝術是情感的文字顯現,進入藝術世界的途徑主要在作者—文本之間的關系程序中展開。對于作者維度而言,則包括作者研究和相應地理空間、歷史時間的研究,《樂記》中云:“夫民有血氣心知之性,而無哀樂喜怒之常;應感征物而動,然后心術形焉。”[35]《呂氏春秋》卷一《孟春記》云:“物也者,所以養性也,非所以性養也。”[36]以此為基礎和研究限域,還應該囊括以地理為中心的政治、文學風氣等,劉勰在《文心雕龍·時序》中就在論證建安文學興盛的原因與氣象時顯現了此關系范式:“自獻帝播遷,文學蓬轉,建安之末,區宇方輯。魏武以相王之尊,雅愛詩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辭賦;陳思以公子之豪,下筆琳瑯:并體貌英逸,故俊才云蒸。”[37]而對于文學作品,一方面要重視文學作品所處的地理文化語境,如清代黃圖珌《看山閣集閑筆后識》就曾說道:“《琵琶》為南曲之宗,《西廂》乃北調之祖,調高辭美,各極其妙。”[38]另一方面也要注重文學作品背后基于地理為中心的創作語境,楊湜在《古今詞話》中談道:“韋莊以才名寓蜀,王建割據,遂羈留之。莊有寵人,資質艷麗,兼善詞翰。建聞之,讬以教內人為詞,強莊奪去。莊追念悒怏,作《小重山》及《空相憶》云……”[39]還應該在文本與地理現實的關系上相互為參,達到文學接受的廣度和深度。如葉燮就不僅強調文學接受能夠“呈于象、感于目、會于心”,更在論到《夔州雨濕不得上岸作》中“晨鐘云外濕”句說:“不知其于隔云見鐘,聲中聞濕,妙悟天開,從至理事實中領悟,乃得此境界也。”在論到《摩柯池泛舟作》中“高城秋自落”句云:“而曰高城落,則秋實自高城而落,理與事俱不可易也。”強調在“事”、“情”、“理”相互為參、互文見義的程序中通達文中之“不可言之理,不可施之見,不可徑達之情”,實現“理至、事至、情至”[40]的至高境界。可見,文學地理在文學創作、文學傳播與文學接受整個等環節都發生著重要的影響作用,它形塑了文學基本活動、程序范式,并在恒定性中突顯出不可或缺的文學理論建構維度。

綜合來看,地理不僅指向客觀物態的、空間可感的地理地貌,是一個限域性的物理空間,更包含著以前者為基礎所形成的社會生活、文化、經濟、宗教、政治等人類一切社會實踐形式,具有強大的主體性與自我超越性。而文學地理作為人—地及其關系的文學實踐化,在征象上表現為文學活動程序中的系列地理因素和地理現象,在本體論上就是人對地理的情緒體驗之后的審美意識形態,包含著:(1)文學地理的哲學根據依然是歷史唯物主義;(2)文學地理在存在論上指向以人—地互建為中心的一切文學活動的恒定存在范式;(3)文學地理所開辟的研究視角是將傳統研究的時—空范疇轉化為空—時范疇;(4)文學地理有著自身的結構體系,它以運動論上的人—地同一性為系統原理,貫穿著文學的文本結構、文學活動范式、文學本體論思想,具有從微觀到宏觀的程序性與發展性。

三、文學地理學的系統結構

目前學界對于文學地理學系統結構還少有研究,鄒建軍的文學地理學批評的十個關鍵詞“文學的地理基礎、文學的地理批評、文學的地理性、文學作品中的自然意象與人文意象、文學的地理空間、文學的宇宙空間、文學的環境批評、文學的時間性與空間性、文學地理空間的限定域與擴展域、文學地理批評的人類中心與自然中心”[41]為此奠定了基礎,結合上文研究可以發現,從文學地理學的核心理論文學地理的研究來探討其系統結構,具有學理可行性。原因在于文學地理不僅具備了人—地及其關系的基本屬性,并且在整個文學系統中參與文學本體性構成、文學文本結構理念,以及文學生產活動關系論和程序運動論。這決定了文學地理學研究的是以地理—作家—文學—地理為核心的活動范式,在此互動程序與影響關系中研究文學理論的基本問題,這確定了從文學地理來建構文學地理學系統結構的充要條件和學理基礎。

首先,微觀文學地理學主要針對的是文學文本。文學地理首先指的是人—地及其關系在文學文本中的客觀呈現,是文學地理在文本結構的語言構成,包括直接性和間接性兩個部分,前者是指客觀地理空間與時間的明確標示,比如地理名稱;后者是指以與地理相關性的物象和事象來間接地顯現地理表征,比如說風土人情、著裝、人物、敘述語言、事件、特殊的動植物等。它們擁有特定的語言符號載體,在文本中充任著題材、人物、場景、意象、事件、情節等,暗含著比興、象征等修辭方法和一系列敘述技巧,并以此為基礎滿足作家的表意需求和文本的意義播撒。因此,微觀文學地理學也就集中在文學地理在文本中語言化顯現的研究,這一研究貫穿著文學地理在文本的顯現方式和形態,充任的角色和成分,發揮的意義功能及其突顯的表意原理等。

其次,宏觀文學地理學主要針對的是文學活動。文學地理的第二層次表征的是人—地及其關系的類屬概念,宏觀文學地理學也集中體現為文學地理在文學內部、外部、二者間性系統中的運動,乃至運動機制的研究。在地理—作家—文學—地理的活動程序中,文學地理體現為以客觀地域環境為中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所有物質態和精神態的審美化總和,它們有著特定的地理中心論,但同時又以這些總和要素的系統性運動向外擴張,從而以其特有的移動屬性和權力屬性形成地理板塊之間的對話、交融,乃至重新分割。不僅如此,由于人的活動范圍的不斷擴大,地理力量的不斷加強,地理對于人的建構能力也就越強,地理的符號化程度相應就會越高,它就越能表征出對客觀地緣的超越,發展為精神的歸宿與象征。此種條件下的文學地理以作家—讀者為雙核,在創作、傳播、接受、再創作的生產流程中形成全面性與層次性影響。這種影響對文學作品的想象空間、文化底蘊、美學內涵,甚至一系列的社會功能,都以反思和追問的方式暗含著對地理的尋根與依托。它顯現著作家的個體獨創性,但更在類屬性上得到放大、突出和影響。

這直接決定了宏觀文學地理學集中于文學活動論研究,它包括三個方面,一是以特定地理區域為中心的縱向時間序列變化研究,是特定文學版圖的史學性研究;二是局部與局部間的文學版圖的橫向空間運動研究;三是以前兩者為基礎,將此二者進行綜合性研究,從而在更廣闊的文學地理視野中來考察各系統結構部分的空—時運動及其規律。因此,宏觀文學地理學作為一種空—時研究,以空間的視野,以時間的序列,來實現文學研究視域的突破,批評范疇的新發掘,文學史的新撰寫,以及由此進一步達到文學理論之本質論、創作論、作品論、發展論、批評論乃至文學史研究的革新。

微觀、宏觀文學地理學顯示出的系統結構規律是:第一,文學地理承載了人—地及其關系,其中顯示出來的方法論是一種空—時性質的歷史唯物論,文學地理還涉及文學之審美經驗的顯現方式、積累儲存、現實關系、個人體驗以及集體印痕等,它們在文學文本中得到集中體現,成為文學地理學一切研究的起點和核心對象(是以文學地理的文本狀態成為微觀地理學的核心內容,包含著文學地理學的學科建設的可能性與合理性)。第二,宏觀文學地理學以微觀為基礎,其依持的理念是文學地理構成的集體概念,以及經由人—地及其關系所凸顯的文學活動程序思想,它將微觀地理學拓展為文學內系統、文學外系統,以及文學內外系統的結構、關系研究。以此為基礎,宏觀文學地理學顯示出顯著的理論建設性,一方面它以文學地理所折射的人—地及其關系的哲學同一性、統一性和互動性為理論依據,另一方面又著眼于文學地理版圖的實在運動以及規律,是基于整體性與局部性之間辯證統一的文學地理學全結構、多層次考察,并由此實現文學理論的革新和文學史的重新撰寫。第三,文學地理學建構的核心原則是文學地理的結構構成、顯現方式和運動規律,具體又細化為:(1)文學地理學的研究方法基于由文學地理所決定的唯物論與歷史觀;(2)審美經驗的地理屬性;(3)文學文本的地理構成;(4)文學生產的地理依托;(5)地理的固定、漂移與去地理化的統一;(6)文學版圖的地理運動;(7)地理變化時間序列所支撐的文學史發展。第四,文學地理學所顯示的活動范式與艾布拉姆斯(M.H.Abrams)的四要素,及后來又加入“傳播”的“五要素”[42]相比,更加強調地理對于文學活動存在的先在性、文本構成的實在性、影響關系的原生性,這也構成了文學地理學系統的基本恒量,而其變量則是由文學地理在文學活動的演化形態、量度增加所串聯起來的自我與他系統的關系函數。

總的來說,中國古代文論資源并沒有對文學地理學進行直接的建構。然而,通過對文學地理的認識、理解和論證,中國古代文論資源間接地建構了文學地理學的主體內容以及系統結構。從當今世界的發展情況來看,雖然光電時代的到來導致了空間的被同一化與時間的并置性,然而喬治·里茨爾(George Ritzer)認為:“位于或靠近那個總括序列的實在一端的現象,很可能與本地的各個地理區域有著牢固的聯系,而那些位于這個序列虛無一端的現象則沒有多少這種聯系。”“實在”指向“內含本地環境豐富的復雜性和獨特的實質性”,“虛無”則指向地域現象的“一般性”和“集中化”[43]。也就是說,當代社會存在地理問題特殊性與一般化的兩個層面,二者一體兩翼,相生而又相爭,并以此維持自身的位置、身份認定,發展軌跡,乃至全球化和地方化的并行模式。基于此,文學地理學的學科興起與建設,其意義就遠遠超越了文學、文學理論,在全球化與去全球化的世界進程里,它必將以“中國身份”對整個學界產生重大影響。

本文系廣西教育廳科研項目“廣西當代文學的地理學批評”【項目編號:201010LX009】、廣西哲學社會科學文化“十二五”規劃項目“文化地理學視角下的廣西當代文學批評”【項目編號:11BZW004】的階段性成果。

注釋:

[1] 梅新林:《世紀之交文學地理研究的進展與趨勢》,《浙江師范大學學報》2010年第3期。

[2] 劉雙琴:《文學地理學研究的重要收獲與突破——首屆中國文學地理學暨宋代文學地理研討會綜述》,《江西社會科學》2012年第1期。

[3] 劉遙:《關于文學地理學的研究方法與發展前景——鄒建軍教授訪談錄》,《世界文學評論》2008年第2期。

[4] 梁啟超:《飲冰室文集·第十》,選自《飲冰室合集》(第2冊),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第87頁。

[5] 周振甫:《周易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第110頁。

[6] 國學整理社:《諸子集成》(第7冊),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第6頁。

[7] 陳鼓應:《老子譯注及評價》,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第163頁。

[8] 黎翔鳳:《管子校注》,梁運華整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第2—3頁。

[9] 劉軍:《中國少數民族服飾》,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140頁。

[10] (漢)班固:《漢書》,顏師古注,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1642頁。

[11] 劉小新:《文學地理學:從決定論到批判的地域主義》,《福建論壇》2010年第10期。

[12] 陳鼓應:《老子譯注及評價》,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第232頁。

[13] 曹礎基:《莊子淺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第29頁。

[14]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第32頁。

[15] (清)袁枚:《隨園詩話》,顧學頡校點,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第34頁。

[16] 張少康:《文賦集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第36頁。

[17] 范文瀾:《文心雕龍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第494頁。

[18] [美]杜威:《藝術即經驗》,高建平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第1—2頁。

[19] 姚文放:《文藝美學走向文化美學是否可能?——三論文藝美學的學科定位》,《社會科學戰線》2005年第4期。

[20] 國學整理社:《諸子集成》(第7冊),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第99頁。

[21] 范文瀾:《文心雕龍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第693頁。

[22] 周振甫:《詩品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第15頁。

[23] 郭紹虞、王文生:《中國歷代文論選》(第一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63頁。

[24] 范文瀾:《文心雕龍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第495頁。

[25] 王國維:《人間詞話》,徐調孚、周振甫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第225頁。

[26] 丁福保:《歷代詩話續編》(上),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485頁。

[27] 郭紹虞:《滄浪詩話校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第26頁。

[28] 周振甫:《詩品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第19頁。

[29] 郭紹虞、王文生:《中國歷代文論選》(第一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63頁。

[30] (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春秋左傳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第1706—1707頁。

[31] (清)劉熙載:《劉熙載論藝六種》,成都:巴蜀書社,1990年,第38—43頁。

[32] (清)葉燮:《原詩》,霍松林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第21頁。

[33] 范文瀾:《文心雕龍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第715頁。

[34] 王兆鵬:《建構文學接受史研究的范式》,《北京大學學報》2012年第1期。

[35] (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禮記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第1535頁。

[36] 許維遹:《呂氏春秋集釋》,梁運華整理,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第14頁。

[37] 范文瀾:《文心雕龍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第673頁。

[38] 中國戲曲研究院:《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7),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第144頁。

[39] 唐圭璋:《詞話叢編》(第一冊),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20頁。

[40] (清)葉燮:《原詩》,霍松林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第31—32頁。

[41] 鄒建軍、周亞芬:《文學地理學批評的十個關鍵詞》,《安徽大學學報》2010年第2期。

[42] 單小曦:《論五要素文學活動范式的建構——電子傳媒時代文學理論范式研究之二》,《社會科學研究》2009年第1期。

[43] [美]喬治·里茨爾:《虛無的全球化》,王云橋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年,第34—35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成人手机在线视频| 欧美日韩福利| 国产对白刺激真实精品91| 亚洲视频无码| 欧美成人一区午夜福利在线| 任我操在线视频| 日韩第一页在线| 日本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 久久青草免费91线频观看不卡| 免费高清自慰一区二区三区| 夜夜操国产| 亚洲国产中文精品va在线播放|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一区| 四虎精品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 无码网站免费观看| 亚洲a免费| 人妻一本久道久久综合久久鬼色| 国产青青草视频| 欧美.成人.综合在线| 成人免费黄色小视频| 国产中文在线亚洲精品官网| 精品久久久久成人码免费动漫 | 国产精品护士| 亚洲激情99|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福利片| 91在线无码精品秘九色APP| 秘书高跟黑色丝袜国产91在线 |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7777| 国产人妖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91免费国产在线观看尤物| 成人午夜天| 999国产精品| a毛片免费观看| 乱色熟女综合一区二区| 毛片a级毛片免费观看免下载| 在线国产欧美| 亚洲一区精品视频在线 |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 国产91导航| 久久久久青草大香线综合精品 | 91精品专区国产盗摄| 国产后式a一视频| 欧美午夜理伦三级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免费福利久久播放 | 国产第四页| 2021国产精品自拍| 91区国产福利在线观看午夜 | 亚洲精品无码人妻无码| 视频二区国产精品职场同事| 国产成人亚洲无吗淙合青草| 国产又爽又黄无遮挡免费观看| 国产区福利小视频在线观看尤物| 国产十八禁在线观看免费| 天天综合天天综合| 国产H片无码不卡在线视频| 在线看片中文字幕| 亚洲成人在线免费| 不卡视频国产| 97色婷婷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成人在线观看| 天天做天天爱夜夜爽毛片毛片| 亚洲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青青国产在线| 青青青国产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一页免 | 国产在线精品人成导航| 天天爽免费视频| 91小视频在线播放| 99青青青精品视频在线| 久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不卡| 一级全黄毛片| 精品国产三级在线观看| 色综合婷婷| 国产无码性爱一区二区三区| 一级成人欧美一区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日韩在线| 好紧好深好大乳无码中文字幕| 国产91视频免费| 免费视频在线2021入口| 欧美成人在线免费| 成人综合久久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