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清麗 文惠君 曹輝娟 何秀珍
小兒靜脈輸液是兒科輸液室的基礎護理操作,是衡量輸液室護士技術水平最直接的指標,小兒頭皮靜脈穿刺成功后,在輸液過程中,由于患兒的擺動、哭鬧、甚至用手去抓繞,引起穿刺針頭脫出或局部腫脹,導致輸液失敗,需要重新穿刺,使感染率增加,并增加了患兒的痛苦、降低了患兒家屬對護士的滿意程度,同時使護士的工作量增加。怎樣才能提高輸液成功率,我科通過對四種不同部位頭皮靜脈輸液的觀察,進行探討穿刺的部位或靜脈與輸液效果的關系,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5月31日在我院行頭皮靜脈輸液患兒694例根據穿刺部位不同分為四組:前額正中靜脈組195例;前額及頭部兩側小靜脈組186例、兩側顳淺靜脈組174例、耳后靜脈組139例,四組患兒年齡均為0~2歲,輸注液體150~250 ml。
1.2 方法 操作者均為在兒科輸液室工作5年以上的主管護師,均采用雙翼穿刺針(天津哈娜好小兒精密過濾輸液器),穿刺成功后輸液貼固定并用膠布環繞頭部一周。交代患兒家屬抱患兒時采取喂奶姿勢或讓其坐于家長雙腿上,將患兒穿刺側放在家長的外側,以免患兒頭部與家長身體接觸,轉移患兒的注意力,看好患兒的雙手以免其拔除針頭。護士隨時巡視觀察并指導家長的工作,發現哭鬧或腫脹及時處理。
1.3 評價指標 評價輸液效果:穿刺1次成功4分;穿刺后一次固定成功,未發生膠布脫落4分;液體輸注一次完成4分;重新穿刺或輸液每增加一次減1分,以此類推,最低分1分。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AS9.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組間對比采用卡方檢驗,顯著性水準取α=0.05。

表1 四組患兒輸液效果比較
四組間輸液效果比較及各組兩兩比較顯示,前額正中小靜脈組輸液成功率均高于其余三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25。
3.1 四組靜脈輸液效果的影響因素的分析 從報告結果看,前額正中小靜脈輸液效果最好,這是由于前額正中的額靜脈粗而直;靜脈固定不容易滑動;前額比較平坦,固定雙翼后針頭不容易移動;前額正中的位置不容易與家長的身體接觸,所以輸液過程中不容易腫脹或脫出。
前額及頭部兩側的小靜脈也比較細直,但穿刺部位表面不平,且頭部兩側有頭發,膠布容易松動,小兒擺動頭部時容易碰到家長身體,輸液效果相對較差。
頭部兩側的顳淺靜脈雖然粗直,但由于管徑粗,血管不充盈,患兒頭部擺動時針頭容易刺破血管,導致穿刺局部腫脹,但腫脹后往往液體滴速不會減慢,所以護士要多加巡視,尤其是要觀察患兒穿刺局部情況。
耳后靜脈細且難固定,血管表淺,容易滑動,家長抱患兒時手臂容易碰到此位置,所以此位置靜脈輸液效果差,一般情況下不要選擇此靜脈。
3.2 小兒靜脈輸液注意事項 由于小兒愛動、哭鬧、不配合,所以穿刺成功后在輸液過程中容易出現針頭移位或脫出等情況。因此,保證輸液過程順利,避免重復穿刺很重要,這就需要護士熟練的穿刺及固定技術以及對家長的宣教指導,護士穿刺前在征得家長同意后在穿刺部位及四周多剃頭發,充分暴露血管走向,穿刺成功后用輸液貼貼好,在針翼處繞頭部一周進行固定牢固,輸液管固定在患兒頭部后位或后側位,以免患兒拉扯;家長要準備好奶粉、水、玩具,以使患兒在輸液時轉移注意力,停止哭鬧;若患兒哭鬧不止,可抱患兒在輸液室走動;抱患兒時注意避免自己的身體碰觸患兒部位;注意患兒的雙手,讓患兒手上拿著玩具,防止其扯動輸液管或針頭。若輸液滴速減慢、穿刺部位腫脹、患兒哭鬧不安,要請護士及時查看[1-4]。
[1] 胡秋霜.小兒頭皮靜脈解剖學基礎和穿刺體會.實用醫技雜志,2008,15(5).
[2] 嚴素芬,梁少蓉,孔幕賢,等.3種不同靜脈穿刺部位對小兒靜脈留置效果的影響.現代臨床護理,2009,8(12):44-45,19.
[3] 劉金榮,白秀珍.提高小兒靜脈輸液成功率的探討.職業與健康,2008,24(03):263.
[4] 許芙蓉.小兒頭靜脈穿刺的點滴體會.中國現代醫生,2008,46(3):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