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延濤 李燕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是冠心病治療的重要手段之一,能減輕或消除冠狀動脈狹窄或閉塞,改善心肌缺血,緩解臨床癥狀。但臨床中,有不少患者實現了冠脈血管的血運重建后,出現了胸痛癥狀。現就我院2009.1-2010.1行PCI術338例患者住院期間發生胸痛,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共行PCI術338例,男226例,女112例;年齡32~82歲,平均60.2歲。臨床診斷為急性心肌梗死118例,不穩定型心絞痛220例。行急診PCI術58例,擇期PCI術280例。術前規范應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術中靜脈注射普通肝素 8000~10000IU,術后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鈣 1 mg/kg,q12 h,4 d;qd,3 d,同時積極改變生活方式、控制危險因素,并口服他汀類、β受體阻滯劑等藥物。
1.2 觀察方法 觀察術后有無胸痛發作,伴隨癥狀,疼痛性質與術前的比較;胸痛時心動圖、心肌酶等變化;藥物治療的反應。
338例患者均成功行PCI術,術后發生胸痛的48例,均發生在術后1周內。胸痛發生率為14.2%(48/338),臨床特點見表1。其中發生缺血性胸痛18例,占37.5%(18/48),非缺血性胸痛30例(30/48),占62.5%。

表1 PCI術后48例胸痛患者臨床特點
PCI術后胸痛發生率較高,本研究顯示為14.2%。PCI術后胸痛主要分為缺血性胸痛和非缺血性胸痛。缺血性胸痛常見于:①支架內血栓形成,是PCI嚴重并發癥之一,可導致死亡。其原因可能與冠狀動脈自身病變、PCI操作及合并糖尿病、心功能障礙等有關。減少支架內血栓事件的主要措施是選擇合適的支架,充分擴張,并嚴格的按要求口服抗血小板藥物。②慢血流或無復流,其引起因素:血栓導致的遠程閉塞;炎性反應與氧化應激;冠脈血管內皮細胞缺血性損傷;操作造成的血管痙攣收縮;血管再灌注損傷,最終可產生胸痛[1]。針對無復流或滿血流,目前認為使用硝酸甘油、硝普鈉及鈣離子拮抗劑等有效。③分支血管閉塞,指為解決主支血管、冠脈血管病變,而犧牲小血管、分支血管為代價,小血管受壓或閉塞,致使該血管供血區域心肌缺血甚至壞死,出現胸痛。目前對小分支血管閉塞無特殊治療措施,主要還是應用硝酸鹽類藥物擴張血管,促進側枝循環的建立。非缺血原因胸痛:①情感或心理因素,術后的心理應激導致焦慮、抑郁,甚至產生胸痛的癥狀,這對術后的恢復極為不利,因此對此類患者要加強心理疏導,必要時進行心理學方面的干預。②支架牽張,支架在血管狹窄部位釋放擴張后,血管斑塊會被擠向血管外膜,因外膜有豐富的神經末梢,血管外膜張力增加后導致部分患者出現胸痛癥狀。因此,我們在PCI操作中,要對病變血管直徑認真評估,選擇支架要恰當,過度的支撐病變血管可能導致術后胸痛。③部分患者對藥物支架過敏,表現為胸痛、皮疹等,心電圖無改變,可給予抗過敏治療。④其他系統疾病,如胸部疾病(如肺栓塞、肺炎、氣胸)、消化系統疾病(食道痙攣、胃潰瘍等)均可產生胸痛,但疼痛的性質、部位、誘因、持續時間、緩解方式等多不相同,且無心電圖及心肌酶的改變,要注意鑒別,針對處理。
[1] 張毅,陳翌.急診冠脈支架術后無復流現象的研究.國際心血管病雜志,2010,37(5):286-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