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Ⅰ姚曉英
舊州 存封千年的黔中佳釀
文 Ⅰ姚曉英
很多人知道位于安順西秀區的舊州古鎮。在2008年它獲得全國歷史文化名鎮桂冠以前,就已經知道它,因為這里是貴州開發最早的地方之一,在春秋時就是古牂牁國轄地,唐武德元年(618年),屬普里部所屬的羅甸國。
舊州有確切文字記載的歷史,應該從五代說起。公元940年,舊州成為張姓兵的分封領地,張姓兵來自于隨楚王馬殷征討牂牁的柳州八姓兵。
從這年起,舊州走過了1072年的光陰。
過了五代,到了元代,公元1351年,朝廷在這里設置安順府。明代成化元年(1465),治所遷到今天的安順城,舊州鎮便認領了“舊州”這個名字直到今天。
走在舊州,無論什么季節,你的眼睛總會被眼前的河流吸引。四季的風雨陽光中,流淌的邢江河成為很多人夢里看見的天堂,同時也是外出找功名的人心中故鄉的一種具像。所以,人們在文字中讀到了舊州的風景:
河畔望蒼茫,岸遠堤長。疏疏密密盡垂柳。最好韶華三月景。濃綠成行。曲曲路幽芳,百囀鶯藏。輕煙細雨翠云鄉,少婦依樓窺月光,妒煞春光。
舊州扶風亭的美,其實并不需要多大的想象空間。但這里是文人喜歡的地方,所以留下了這樣的句子:
斜月映西廊,夜色清涼,余音嘹亮繞空梁。飄出梅花千萬朵,不是滄浪。
這樣的文字,就是舊州的風景。而這樣的文字風景,最早出現在1912年的上海《申報》上。
當你走在這個與河水結伴前行的地方,舊州的街上還有很多讓人在意之處。
西街是舊州最有古風色彩的街。走進西街,會看見幾個婆婆坐在一起,在那四合小院里,時光很安靜地流過。小小的庭院里總是會種很多的花,而且免不了的總有牡丹。
西街中段的孫家是不少游客必去之處,后花園已有100多年的歷史。86歲的孫婆婆每天與花為伴,看花種花,給花澆水。這個小院里還種了其他地方沒有的夢花,如果有人總在做夢,據說把花摘下來打一個結就可以不做夢了。
古鎮為自己做了一件很好的服飾,那就是光陰。
公元940年,從張姓兵開始,這里就有文字的記載,那時,離大明朝的誕生和貴州的建省都還很遠,可是在邢江河畔就有了舊州。
順著山形水勢依南北走向,舊州把自己畫成了一個葫蘆狀。建于1351年的古城墻,是南方少見的研究元代建筑的樣本。登上城墻遺跡,葫蘆型的結構里裝了很多奧秘——
為什么城的東西兩面沒有門?
為什么北面有兩個門?
為什么南面又有三個門?
對于舊州來說,更多的魅力似乎并不是來自時間而是在時間中劃過的生活畫卷。舊州有文人留下的大量記憶,舊州八景是很多老人說到自己家鄉時自豪的元素。
以土司衙門遺址為證,舊州肯定是有自己的輝煌往昔的。在西街,還會有人告訴你某個四方小院里出了個考進清華大學的學生。
再往前走,就有故事和何威鳳連在一起。據說當年他和紀曉嵐并稱為南北兩大才子。舊州還曾走出復興貴州文化的清末進士周之冕、聲震川湘兩廣的儒商簡敬齋、國民黨“一門三中委”谷正倫、谷正綱、谷正鼎三兄弟……眾多歷史名人和古跡為這個小鎮堆積了另外的一份禮物。
舊州的風景,在歲月中已經完全展現,那就是生活的風景。一道簡單的美食辣子雞在舊州人手中被做成自己的特產,2006年時的產值就達400萬,要知道這個鎮的總人口僅為3.6萬。
舊州人對生活的熱愛體現在每一個細節里。就連為自己的男人做下酒菜,以賢惠著稱的舊州女人也要用漂亮的小碟裝一盤炸得脆脆的慈菇,讓自家的餐桌增添幾分誘人食欲的色彩。
想象一下你是一個游客,來到這個曾被稱為碧波鄉的地方,在這里的故事和實物中穿行,民族風情和屯堡的歷史讓這畫面繽紛著、精彩著。在夕陽中,你看到的是另一種風景——
一盤佳肴盡余歡,夕陽山外山。
(作者系安順市文聯主席 責任編輯/任玉梅)